《VO》導讀:

明明已經確定好目標,規劃了完善的執行方法,也有充分的動機,但是計畫擺在眼前,我卻一點都不想去做!

這種「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責任編輯:蔡芷庭)

改變你行動力的十秒轉變法

所有的人,包括我,都有著怠惰的天性。就像無能的業務員不想接任何新工作或任何麻煩任務一樣,其實人類的天性,就是不喜歡改變現狀去做苦差事。

我學習過各式各樣的教練法與心理學,也有過許多在商場前線打戰的經驗。最後,我發現了一個「人類的行為定律」。

那就是,當我們獲得機會或情報時,能在十秒內行動的人,就會得到一切;而超過十秒都不行動的人,最後就什麼也得不到。

雖說如此,其實不真的在十秒內行動也沒關係。只要先將情報放在腦中,一旦內心產生共鳴時,就在十秒內下定決心,說做就做。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得到非凡的行動力。

為什麼單單在十秒內行動,就會造成這麼大的差別呢?

只要把它想成是腳踏車或汽車的運動,就很容易理解了。腳踏車起步或汽車開動時,需要耗費一定程度的能量。但進入前進的狀態後,就無須耗費太多力量,也能順暢地前行。從零到一,是需要耗費能量的,但從十到二十,從二十到一百,其實無須花費太多能量。

最初十秒,既是最關鍵之處,也是最大的難關。

為何九成的人無法立刻行動?

正如鋼鐵大王卡內基所言,機會總是平等地造訪每一個人。重要的是,在那個當下,我們是否能抓住機會,在十秒內付諸行動。

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不肯採取行動,任由這重要的時刻,平白無故地從眼前溜走。

舉例來說,當我們想要改變自己時,會開始讀書,參加課程講座,學習新的知識、技術、生活之道,但到了隔天就把讀到的、學到的忘得一乾二淨,又回到原本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

為什麼自己會變成毫無行動力的人呢?如何才能使自己變成能採取行動的人呢?

採取行動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心情」。

當我說「先決條件是心情」時,有人會問我:「心情是指原動力(motivation)嗎?」

以運動員來說,「摘下冠軍」「贏得比賽」的動機,就是他們的原動力。以商務人士來說,「想在今年做出好成績」「想加薪」,以經營者來說,「想提高銷售量」「想上市上櫃」,就是他們的原動力。

原動力愈高,也許愈有可能為達成目標,自然而然地付諸行動。

但有時,即使原動力高,還是有可能無法採取行動。

有時,我們心裡明明想著「想在工作上做出好成績」「這項工作很有意義」,卻老是為了一點小事就失去幹勁,或突然覺得做起來好麻煩。現實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有些人,明明正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卻失去了前進的原動力。

其實,行動力取決於「心情」。不管「價值觀」或「未來願景」再怎麼明確,只要「心情」一低落,人就會失去行動能力。就算原動力高,只要心情沒跟上來,人就會失去所有幹勁。

相反地,只要保持好心情,我們就會有採取行動的欲望,而能夠採取行動。就算面對再艱困的阻礙,我們也能積極挑戰,勇敢面對。

若想提高行動力,就不能只是擁有原動力,還必須能控制「心情」。

《結果,立刻去做的人得到一切》

這裡買

質感提案都在這!追蹤 👉 生活報橘 IG,朝理想生活邁進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結果,立刻去做的人得到一切》,由 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