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相信很多人身邊都會有個超級「理智」的人,當你想向他訴苦時,他總是會說「其實你該怎麼做…」「我分析給你聽…」這些讓單純想發洩情緒的人覺得很煩啊!到底為什麼他們能這麼理性看待事情,難道他們都不需要發洩自己的情緒嗎?
(責任編輯:張舒婷)
文/喵魚
我爸是個非常理智的人,我和他之間的溝通,基本就是他跟我講道理,講道理,和講道理。
小時候,我在學校受了委屈,他會跟我講如何解決,告訴我要做 1234。我說可是我被欺負了啊,他就不耐煩了,說這不是告訴你怎麼辦了嗎?
長大後,我對該讀研究所還是該工作有點迷茫,他會跟我講人生規劃。我說可是我還是有點焦慮,他又不耐煩了,說你自己回房間焦慮去吧,焦慮有用嗎?焦慮就能找到工作了?再後來,我失戀了,沒忍住在他面前哭了,他突然就不知所措了,直接把我扔給了我媽……
可能特別理智的人都有這樣的共性:喜歡講道理,喜歡事情盡在掌握,喜歡解決問題,但就是不願意處理情緒;他們會覺得,難過的時候,哭有什麼用?哭能解決問題嗎?
聽起來真的是有理有據,但為什麼我們在和特別理智的人聊天的時候,就總感覺那麼心塞呢?
理智大哥與感性小弟
自詡為“理智”的人,會有一種隱含著的優越感。
我們想到理智的時候,會聯想到的是條理清晰,有邏輯,運籌帷幄,高智商等等好的詞,電視劇裡隱藏在幕後的高智商大 Boss 經常是這種理智的形象。
比如影視劇中最酷的黑道老大都像是一個模子造出來的一樣:特別冷靜,大難臨頭的時候也會擺出一副“我早就料到了”的表情,如果有人不聽話也不會表現得很生氣,而是冷靜的轉頭跟小弟說:“做掉他”。理智的人在電影裡常常是這麼酷的形象。
但“感性”的待遇就特別不一樣,想到感性的時候,會聯想到的可能是情緒起伏大,衝動,敏感,意氣用事。
如果同在一部黑道電影裡,那感性的人可能就是老大身邊,那個動不動就跟人打架,嚷嚷著“我弄死你!!!”的小弟了。
所以生活中那些理智的、愛“解決問題”而不表達情緒的人,會有一種奇妙的優越感,因為他們覺得理智是成熟的表現。
理智者會認為成熟的大人需要的是理智,需要的是想辦法解決問題,只有小孩子才哭哭啼啼,關注自己委不委屈。
大哥與小弟的互相折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失戀難過想要傾訴的時候,碰上過非常理智的朋友。這種時候其實雙方都是非常痛苦的。
我的朋友曾經跟我吐槽過她失戀的時候,去找朋友傾訴時的慘痛遭遇,當時是她男友劈腿,但感情這種事,也不可能說放下就立刻放下。
所以一開始她就處於:“啊他怎麼能這樣,我該怎麼辦啊,我還喜歡他,他怎麼能這麼對我……”的情緒宣洩中。
而她的朋友就是個非常理智的人,第一句話先說的是:“別哭了,你聽我說”。然後就開始非常詳細地給她分析她男友做了哪些對不起她的事,有多渣,如果和他繼續在一起會有多痛苦,最後推導出結論:你現在應該刪掉所有他的聯繫方式然後過自己的新生活。
其實我的那個朋友和每個失戀還放不下的人一樣,心裡都知道這些道理,也覺得對方說的對,但“理都懂可我做不到”才是人生常態。
她只是真的很難過,也知道沒什麼希望了,就想讓朋友來安慰一下自己,給自己一些支持,但自己剛哭到一半就被叫停,然後又受到了一通大道理的洗禮,覺得對方冷冰冰的,也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安慰而是“指導”。
但其實,她那個朋友也很氣:覺得明明給你建議了,你不聽,那你還繼續跟我說什麼勁啊,沒意義啊!你來找我說這個事情,難道不是找我幫忙的嗎?
理智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會非常希望能“解決問題”,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才是問題的核心。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理智的人有時候執著於要跟你講清楚道理,凡事都要分出個對錯,但就是對情緒視而不見。
比如你和對象吵架了,你氣呼呼的坐在那,對方湊過來,你還有點小高興,覺得對方要先道歉服軟了,然後就听到了一句經典台詞:“別生氣了,我是不對,但是這個事情吧……”然後再開始跟你分析這個事情,但有些小事小爭執,明明是哄哄就能過去的,不用非要分出個是非對錯來。
理智者另外一個超可怕的習慣就是,不管多小的事,多小的矛盾,我們都應該“好好談談”。
大家能懂我意思吧!!! 隔三差五對方就一臉嚴肅的跟你說:“我們應該好好談談”是種怎樣的體驗,是種極其可怕的體驗啊。
其實在很多小的衝突中,比起原本引發爭執的事件,情緒反而才是矛盾的核心。
先去體會對方的心情,讓對方知道,無論是生氣還是難過,你都會在,都會陪伴對方,或許原本非常難解決的事情,也會變得有力量去解決。
理智的人是如何養成的
1. 我必須像個大人一樣成熟
根據心理治療師 Virginia Satir 的理論,人們的溝通模式可以分為五種,其中有一種叫做超理智型(Computing style of communication)。
採取超理智型溝通模式的人在與他人交往時,往往只在意事情合不合邏輯,是不是正確,有時喜歡使用非常抽象高深的詞,認為人就應該做“正確的事”,或者說是有用的事。
這一模式的形成,可能是家庭教育的結果,也可能是因為父母個性“飄忽”,使他們從小就不得不作出“成熟”的姿態,理智客觀地處理周遭的一切,對於情緒採取“不觸碰、不審視、不感受”的原則(Satir et al., 2017)。
其實仔細想想,超理智型溝通模式是被整個文化和社會所讚揚的,他們就是那些即使在危急或者大家都慌亂的時刻,也能保持沉著冷靜,快速找到解決危機的方法的“成熟的人”。但與此同時,Satir 也指出,使用超理智型溝通模式的人,只關注客觀世界是怎樣的,卻忽略了自我和他人內心發生的事情,忽略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變化。
2. 還得像個男人一樣戰鬥
當我們以傳統的、刻板的方式去看待男性和女性時,往往會認為,女性更加感性,而男性會更加克制自己的情感(Levant & Kopecky, 1995)。
在父權文化為主導的社會中,處於優越地位的是男性,而女性多作為輔助者和照顧者出現,處於社會中的次級地位。所以理智、客觀、冷靜等男性特質,也被認為是優於感性、富想像力、情緒敏感等女性特質的。
這也解釋了,在父權文化為主導的社會環境中,為什麼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傾向於追求理智、冷靜的特質,甚至使用這些特質來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成熟。
3. 不知道如何處理情緒
我爸就是一個不知道如何處理情緒的人,有一次他工作上出了問題,準備了很久的一個項目因為同事的疏忽泡湯了,他回家之後用特別淡漠的語氣跟我和我媽說了這件事,然後就去做飯了。
他說他今天不想想工作的事情了,只想好好把飯做好,但我看到他切菜的手一直在抖。
其實我爸是在用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的防禦機制,這是一種將情緒完全隔離,以緩解自己焦慮和憤怒的方法。
我爸當時是非常生氣的,他也根本不想做飯,但是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自己生氣的情緒,所以他就把這個情緒理智化成:生氣也沒用,還不如想想怎麼把飯做好吧。他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迴避自己的憤怒和焦慮。就算是要表達憤怒,理智化的人也會平淡地說:“對於這件事,我自然是很生氣的。”
完全感受不到憤怒好嗎!
如何和一個理智的人相處?
在和過於理智的人發生衝突時,更生氣的往往是更感性的那一個。
有時,我們甚至想要去改變身邊那些過於理智的人,用各種方法來讓對方關照自己的情緒。
我剛剛畢業的時候,自以為學了不少心理學,能夠嘗試用“更科學”的方法改變家人之間的溝通方式,所以試圖勸我爸更多地了解和覺察家人的情感,但幾次三番下來,都是白費力氣。
後來,我看到了榮格寫的一段話:
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出光和熱。
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
我們不能控制別人,無論對方是理智的,還是情緒化的;是願意面對情感的,還是傾向於逃避的。我們只能選擇是否願意和他們相處。如果選擇了相處,我們可以進一步選擇,是否去了解和接納他們。
在與過於理智的人相處的過程中,了解這兩件事,會幫助我們更好地溝通:
1. 理智的人追求客觀、正確性與準則
對於那些過於理智的人而言,只有當對話符合邏輯、大家就事論事時,他們才會認為溝通是必要的、有價值的。在對話中過去強調情緒和主觀感受,可能反而會阻礙他們繼續溝通的意願。
2.理智的人有時會有逃避衝突的傾向
比起吵架,理智的人們會更喜歡心平氣和的溝通方式(即使是強行假裝心平氣和)。無論是自身的情緒還是來自他人的情緒,都可能會讓他們困擾到想要逃避。所以,如果想要讓溝通進行下去,可能需要我們將憤怒、激動等情緒暫時擱置,或是以不指向對方的方式呈現出來。
不妨試著在回應對方理性建議的同時,將自己的感受作為一種訴求提出來。比起“我根本不需要你給建議,你怎麼就不能理解我”,試著說“謝謝你的建議,我明白需要怎麼處理,但現在我心情不太好,希望你能陪我聊聊” 。
我曾以為理智的人根本看不到情緒。但漸漸地我發現,他們會用一些很間接、很隱蔽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我們敏銳地捕捉到了那些信號,也就更有機會在理智的人身上發現情感的踪跡。
請允許我以直播家庭小劇場的方式收尾:
有一天我在家說想吃芒果乾,然後媽媽提起來,爸爸前幾天在網上訂了一箱芒果,過兩天就到。
我一開始沒放在心上,一邊很敷衍地表示開心,一邊繼續思考哪個牌子的芒果乾好吃。睡前我又隨口說起,想網購一點芒果乾,如果白天快遞到家,希望他們在家可以幫忙收一下。
然後我聽到爸爸小聲說:“有鮮芒果不吃,非要吃芒果乾。”語氣是一貫的輕描淡寫,沒有什麼情緒起伏,彷彿就是在描述這麼個事實。我忽然福至心靈地接了句:“好啦好啦,我先吃你買的芒果,以後再說芒果乾。”
我爸仍然低著頭看手機,好像在很努力不讓自己笑得太明顯。
但還是,挺明顯的吶✧(≖ ◡ ≖✿)
(簡單心理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你有理有據,我聽不進去〉。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