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很多台灣家長在生完小孩後,發現自己的人生變得一團亂,從假日能夠打扮美美的逛街,到每天追著小孩跑,叮嚀東叮嚀西的。然而,相較於台灣,法國的許多媽媽總是看起來一派輕鬆,到底她們的教育方式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心理學博士安妮芭居絲將在文章中教我們如何優雅地教育出聰明又自律的小孩。

(責任編輯:張舒婷)

了解你對孩子該有何期望

了解子女可以讓我們知道,對子女的期望怎樣才是「合理的」!他能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又需要何種自理能力?

考量孩子的年齡

家長常犯的錯誤之一,是對孩子的期望超越了他的年齡與發展程度。

精確地了解我們能要求孩子做什麼,如此可避免因孩子尚且無法辦到,卻挨了一頓罵的窘境。

期待三歲小孩在大人吃飯時從頭到尾乖乖安坐,是荒謬的!晚上到餐廳吃飯,三歲的孩子動來動去,想爬下椅子,或是叉子掉在地上,這都很正常。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一點也沒問題,反而是家長應預期到這些狀況,並根據孩子的年紀來調整期望。如果是「在家吃飯」,那麼三歲孩子應該已經知道,不可以爬到餐桌上,也不可以用手抓東西吃。

考量孩子的年紀,是說父母應該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期待,像是對一個三歲、五歲和八歲小朋友的要求應各有不同,儘管這可能會讓八歲的孩子感到不公平。

考量孩子的脾性

孩子們的個性差異極大。完全不考量孩子的脾性,不盡公平。有些五歲小孩可以安靜地坐上十分鐘,但有些孩子就辦不到。依據孩子容易抱怨、活潑、好帶、挑剔、叛逆、敏感、易怒等不同的性格,父母就得有不同的期待。

了解孩子的脾性,有助於家長找到最有效果,也最為適當的管教技巧。根據孩子的性格特質來調整自己的技巧,會使你更容易管教孩子的行為。

最後,了解孩子的性格,也可以幫助你自我了解,明白孩子身上,你最不能忍受的是什麼。

別忘了你自己

養兒育女是一種樂趣,而非犧牲。犧牲自己,只一心一意照顧孩子,不值得鼓勵。這長期下來,會對夫妻關係與心情,造成嚴重的後果。

維護大人的權利

父母雖對兒女盡心盡力,但身而為人,他們也應該有自己的權利。讓孩子知道並且尊重父母的權利是件美事,這可以讓他們懂得顧慮別人,而不只是活在自己的情緒裡。

儘管我們都想成為好爸媽,強迫自己成為「完美父母」,卻徒勞無功。過猶不及,全心為子女犧牲,成為「孝子式父母」是沒用的。

有了孩子之後,生活自然有所改變。自由減少了。特別當孩子還小時,父母常常得把孩子的需求擺在自己的需求之上。但不要無時無刻,不論情況或長時期這麼做。犧牲過度,最後只會累積怨懟,孩子長大後就怪他忘恩負義。這也會養出一個公主或王子,讓他以為世界是以他為中心。

你有權工作,更有權「保養自己」!

你的權利,自己定義。人在當父母之前,有生而為人的權利,因此,一般來說,我堅持父母應維持基本人權,例如,擁有讓你感到熱情的事業、有自己的空閒與時間、休閒娛樂,以及朋友等。身為父母的你們,同時也是「男人」與「女人」,應該要有「保養權」。你有權為自己花錢,而非只是為了這個家花錢:去美容院打理自己、折扣季去血拚,或單獨與友人吃晚餐等等。簡而言之,你應該去做所有能讓你開心,而且不帶罪惡感的任何事情。當然啦,享受這些權利的頻率,一定是比沒孩子之前還要低了!

別當了爸媽,就忘了以下權利

.一個月從頭到尾讀一本書的權利,而不是一本書永遠讀不完,還要往前讀三頁,以提醒自己前面的內容。

.關門上廁所。

.好好泡一次澡。

.客廳就像個客廳,而不是玩具店的一角!

.好好睡個覺,沒有半夢半醒的小精靈凌晨三點突然爬上你的床。

.停止玩小朋友的遊戲,而從事大人的活動。

.電影開始時,擁有一個小時的寧靜。

.在三年的犧牲之後,禮拜天早上終於可以睡懶覺。

如果從個人愉悅與成長的角度向孩子解釋你的權利,他們應該更能接受。因為小孩也想取悅父母,希望父母開心與心情愉快。因此稍稍限制孩子攻占你生活的範圍,以及不必完全「有求必應」,並沒有那麼難!事實上,當父母照顧自己的需求之後,補償心態更能促使他們對孩子格外用心。

精確地找出問題

當父母來找我諮詢時,通常難以清楚定義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困難太多,就是統統混為一談,不然就是從來沒問過自己相關的問題。

你想改變什麼?

目標要明確。若你的問題是:「我想要兒子乖一點!」永遠行不通。因為太模糊、太攏統了。而且,我們只能改變「行為」,無法改變「人格特質」。雖然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在拿出一塊新的拼圖玩之前,先把舊的收起來,或不要把書包丟在大門口,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具有「愛整潔的特質」。

為了從執行層面具體地定義問題,你得自問兩個問題:

什麼事是孩子雖被禁止,卻堅持要做的?」例如,踢妹妹或打斷大人的話。

哪件事我已要求十遍了,他還是拒絕做?」例如,刷牙、洗澡、把電腦關掉等。

剖析上述問題,你會清楚知道衝突不斷發生的根本原因。

列出兩張清單,一張是,你希望孩子盡量不要做的事,比方讓濕濕的浴巾捲成一團、頂嘴、一大早看電視等等。另一張是,你希望孩子多做的事,像是幫忙擺碗盤、先做功課再玩等等。

不要把孩子合理的要求當作「任性」。例如,禮拜天下午,他堅持要和你玩遊戲。

也不要把孩子的好奇心看作「愚蠢」。例如,他把廚房抽屜的東西全部倒出來玩。

不要因為孩子做了現在看來尷尬,但他的年紀常有的行為而攻擊他,因為假以時日,該行會自動消失。例如,在家裡吃飯時,不能從頭到尾安靜坐好。

一次只處理一個問題

你的清單列的「落落長」,你一定想同時把它們解決掉。不要這麼做!因為永遠行不通。需要努力的地方太多了!再者,你會稀釋與弱化想傳達的訊息。

怎麼做?

先從一個不是最棘手,但很快可以解決的問題開始,因為這樣可以皆大歡喜,讓你想要繼續做下去。每次的進步將使接下來的事情更容易。孩子會變得更加合作,因為他也感受到家庭氣氛的改善。

分析問題

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你想消滅的行為,是否已存在許久?

該行為是否也發生在學校或爺爺奶奶家?

在哪裡、何時,該行為最為囂張?

什麼是促成行為出現的導火線?

行為對孩子與家長的後果分別為何?

儘管你斥責他,為何行為仍舊持續?

以「目標」取代待解決的問題

例如:

不講「床上亂七八糟」,而講「鋪好自己的床」。

不講「書桌上都是零食」,而講「把桌子整理好」。

不講「老和弟弟吵架」,而講「和弟弟一起玩」。

懷抱正面的期望,凡事都會更加愉快!

法國媽媽的從容教養100招

這裡買

書是生活最好的伴侶!加入 VO 全新閱讀社團 HoozBook Club,與你分享全球好書資訊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法國媽媽的從容教養100招:不動氣、不犧牲、不心軟,教出聰明又自律的孩子》,由 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Visual Hunt,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