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和他相處得好好的,但是一旦有跡象要進展到下一步,就算再怎麼喜歡,還是會下意識的退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這樣看似好像是懦弱、害怕、對自己沒自信的行為,其實在心理學上是完全能合理解釋的。

要了解整個心境轉變的過程,首先,忘記剛剛所說心理學,從這個社會背景開始說。為了防止世界被迫壞,喔不對,是為了能在這個人心複雜的世界生存,我們不得不武裝自己(Defended),將自己脆弱的那一片隱藏起來,假裝自己是個理性而非感性的動物。

然而,如果要和他人有感情上的交流,就必須要將那些慾望、傷痛、敏感那些原本不願意被人知曉的一面展現出來,也就換回了信任和在對方心中一個重要的位置。這樣的關係看似正面,也維繫著人類的情感抒發,但是總使時間流逝,不安的感覺卻依舊難以抹滅,兩個主要的症狀就會出現——迴避以及焦慮。

迴避(Avoidant)就很像是「欲迎還拒」,雖然想要和對方在近一步相處,卻害怕未來會受到傷害,而建立了一道心牆。這樣的現象會導致我們做出一些「不是本意的攻擊性行為」,如:說「我很忙,走開!」或者甚至搞外遇,展現「我不是沒有你不可」的態度。

另一個症狀焦慮(Anxious)則是會促使我們變成控制狂,「你為什麼晚回來,沒有先跟我說?」「家事做好了沒?」「明天記得要和強森吃飯。」用刷存在感的方式來抒發「害怕你是不是不在乎我了」的情緒。由於無法強迫對方非得依賴我們,因此只能靠一些其實沒有那麼必要的話語,證明自己的價值,想當然耳在伴侶的眼中,是尖銳且不愉悅的存在。

害怕,使我們的「愛」變成一種刻薄、粗魯的存在,就像是想要被擁抱的刺蝟一樣。要避免這樣的慘劇重演,必須懂得:親密,無庸置疑會讓人恐懼,但是如果能向對方解釋自己的膽怯,試圖溝通,一同突破「想要被接納」的內心矛盾。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與人變得親密?(The Challenge of Being Close)

本文相關資料:

1. The School of Life

2. VoiceTube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