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本書:這樣做人太累了!阿德勒教你面對不完美的人際關係】
本書為皇冠出版,作者為日本心理諮商師小倉廣。
做人真的很累!尤其牽扯到人際關係。其中一個讓你這麼累的原因,就是你身邊的人或你自己,容易把「這個人的行為」與「這個人」混為一談,導致不必要的誤會,什麼意思?來看以下範例!(若情景雷同純屬巧合)
錯的不是「人」,只是「行為」而已
職場中,鈴木在開會時遲到了 10 分鐘才到,身為上司,佐藤課長斥責了鈴木:
「鈴木你真的很沒有時間觀念耶,下次請多注意。」
鈴木一臉不悅,用著顯而易見的不滿道歉:「非常不好意思。」
同樣場景,井上課長這樣說:
「鈴木你遲到 10 分鐘了喔。你可能有什麼原因,但下次請不要遲到。」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會把行為和人(行為者)分開。上述所舉的遲到例子中,佐藤課長把鈴木和遲到行為綁在一起,去責備「人」。而另一方面,井上課長則是只責備了「遲到 10 分鐘這個事實」,也就是「行為」本身,這在溝通上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有句話說「怨恨罪惡而別怨恨人」
以鈴木這個例子來說,會議遲到這件事情就可以說是這句話中的罪惡吧,但因為這樣就判斷他是個「沒有時間觀念的人」,也難怪鈴木會生氣。
想要在職場中實踐圓滑的溝通,我們最先要把這件事銘記在心才行。隨時要記得阿德勒心理學中的重要想法:「把行為和人分開」。
指責並非攻擊,錯誤並不可怕
同事山本,指責了鈴木的錯誤:「這個圖表上的數據錯了喔。」
接著,鈴木非常慌亂,拼命地找藉口:「不是啦,這份報告還只是草稿而已,我打算之後才來確認數字部分的。所以……」
看到他的樣子,井上課長溫柔地笑著對鈴木說:
「山本並非在攻擊鈴木你,他只不過告訴你『數字錯了』這個事實而已喔,所以你沒有必要這樣維護自己沒關係。」
慌亂地想找藉口開脫的鈴木,就是把「被指責」與「被攻擊」畫上等號。鈴木只是做了一個錯誤行為,他這個人(行為者)並沒有錯誤,而指責錯誤的山本,也僅僅只是指出行為上的錯誤,並沒有提到人。
儘管如此,鈴木卻像是覺得自己的人格遭到攻擊一般,拼命地找藉口開脫。也就是說,遭到指責的鈴木自己,把行為和人混為一談了。
不認同你的行為,不代表不認同你這個人
和這點同樣容易遭受誤會的,就是對他人與自己的「不同」感到「恐懼」這件事情。舉例來說,假設你覺得自己發表的 A 案比較好,但是,自己以外的所有成員比較贊同 案。在這種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恐怖,也就是說,原本只是和別人意見不同的行為本身與他人的行為不同而已,但卻宛如感覺到自己這個人遭到排擠一樣。這就是沒有把行為和人分開的狀況。
在自己和他人意見相左時,如果沒有把行為和人分開思考,只要自己和別人有不同行為或意見時,就會感覺自己宛如外星人、感覺對共同體的歸屬感遭到威脅而心生恐懼。
但正如在現象學中學到的,人的價值觀各不相同,因為不同才能發揮出創造性,因為不同才有存在意義。所以說,如果在自己的行為或想法與他人不同時,都會感受到對共同體的歸屬感遭到威脅,而心生恐懼,那就不可能在溝通時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這樣做人太累了!阿德勒教你面對不完美的人際關係》,由皇冠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Visual Hunt CC Lise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