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日系美學影響台灣人非常深,或許是因為地緣、也或許是因為曾經的殖民關係。wabi-sabi 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美學概念名詞,用言語解釋很抽象,我想這就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最佳代表吧!(責任編輯:吳玲瑄)
文/閱樂書店林哲安
「wabi-sabi」,存在於日本的一種「美學」的體系。可以用來解釋、闡述任何事物的「美」,甚至探討事物存在的終極本質。「wabi-sabi」這一詞彙的出現與演變,必須分而述之。「sabi」與「wabi」,最早首見於成書於八世紀的詩歌總集──《萬葉集》內。如從字詞來看「sabi」可解釋為「孤寂淒涼」,但十三世紀以後,「sabi」逐漸為文學、繪畫、戲劇等藝術領域所引用,並轉化為「欣賞古老、枯萎與孤寂」以及「事物衰頹之美」;「wabi」則是「發自內心,謙卑地道歉」,但在十五世紀晚期後,「wabi」也被用來說明當時興起的日本品茶儀式,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茶道」(wabi 茶)。且蘊含了「悲慘的」、「可悲的」、「貧乏的」、「淒涼的」、「孤獨的」等意思。此後,「sabi」與「wabi」兩者的意義便經常重疊,形成了一種美學概念的象徵用語。
1994 年,集建築家、藝術家、作家於一身的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撰寫了《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一書,為首次系統性的介紹 wabi-sabi 的著作。本書成功地建立起一套觀察、感受 wabi-sabi 的原則。也讓日本掀起了一股 wabi-sabi 式的美學風潮。讓這個看似抽象的詞彙,有了具體的形貌。不過,當 wabi-sabi 形成一種廣泛的風尚之後,它就容易受到誤解、扭曲。所以,作者決定從歷史的角度,根本的向大家好好說說 wabi-sabi 的形成、本質,以及它所代表的意義。《重返 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一書,便這樣出世了。
全書共分為「wabi-sabi 的宇宙」、「茶道的奧義:回溯 wabi-sabi 的源頭」、「落葉中的 wabi-sabi:通往 wabi-sabi 的美感世界」、「wabi-sabi 觀看物品的方式」、「wabi-sabi 的世界:真實與虛擬之間」五個部分。先以概略的方式介紹了 wabi-sabi 的基礎、精神價值、心境、道德標準與物質性,也就是說明 wabi-sabi 的定義,是一種包羅萬象的美學體系;接著從茶道中的禪意與其延伸而來的形制,以縱向時間軸的觀念,講述了 wabi、sabi 兩詞意義演變後的高度相容性,使其能夠共存,並脫胎為一種特殊意境的詞彙;再來,作者從自身的美學觀察,找到領悟 wabi-sabi 真正意涵的方式,也就是衰頹之美,更可轉換成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審美概念,他也得以從尋常之物中,觀得其中散發出的美;然後,如何通融物質與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下一部分所提及之重點。亦即:物品的價值與意義,其實是由人與物品間相互影響而來。人們追求事物,往往是要借助它的力量,讓自己掌握永恆的現在,wabi-sabi 就有這樣的功能;最後,本書也提及了數位化與 wabi-sabi 之間存在著極不相容的對立。因為,wabi-sabi 是以真實型態所呈現出來的無窮資訊,但與數位有關的事物,都只是由編碼所構成的二元結構而已,能否完整的表達出 wabi-sabi 的真義,仍有待商榷。但作者也提及數位化的影響,也連帶造成了我們的感知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wabi-sabi 數位化是否為一個令人擔憂的事情呢?或許,也不是那樣的重要了。
本書完整、詳實的表達了作者對於 wabi-sabi 本質概念的觀察、歸納與想法。雖然參雜許多個人觀點,但也如實的說出了 wabi-sabi 對於日本美學的重要性。它影響了這個社會對於美的思考邏輯、也讓他們重新思考美的價值觀:一種自然、不受拘束的性之美;一種簡約、卻又富含意義的純粹之美。作為此一領域的開路先鋒,這本書成功的給了 wabi-sabi 一個看的見、摸的到的有形價值。
本周五(9/2)晚間七點半,閱樂書‧沙龍講座,邀請《日治台灣生活事情:寫真、修學、案內》作者徐佑驊, 林雅慧, 齊藤啟介,聊聊日治時期台灣的休閒生活樣貌。
線上直播請點此:http://live.fanily.tw/yueyuebookstore/160909/
★ 喜歡這篇文章嗎?想看更多 VidaOrange 給我們按個讚吧 → VO 粉絲專頁
責任編輯:吳玲瑄
(本文圖片來源:Tagosaku,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