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7-e1467962888484

【為什麼我要看這篇文章】服務業即使颱風天也不能休假、看似鳳凰的空服員恐怕只是隻醜小鴨,但是有一大群人可能比他們更辛苦、工時也更長。這些人就是被戴著「責任制」的辦公室員工,打卡只是用來看早上幾點到,卻沒有人在乎你晚上幾點離開。臺灣人,我們都辛苦了!難道真的不能擺脫超時工作的悲哀嗎?

文/ JANDI 特約編輯陳妤寧

華航空服員的罷工事件,憑藉著工會的團結、媒體上對「顏值」的頌揚、人們對「高社會地位的職業竟然也需要抗爭」的訝異,逐步掀起了臺灣人對於「超時勞動」的關注,郵差、醫護、媒體……各種血汗行業的權益呼聲隨之而起。

相較之下,其他在辦公室裡貌似「爽吹冷氣」的臺灣上班族,在爭取合理工時之前,卻因為上下班界線已然模糊,必須先面對隱藏工時根本難以估算的問題。

1

  • 2141 小時,臺灣人年工時之長,世界第三

先來看看臺灣年平均工時和世界各國的差異。這份源自臺灣官方的統計數字儘管存在可被低估之處,但也足以躍上世界第三名了。

根據勞動部的《受僱員工薪資調查》,臺灣勞工的年平均工時高達了 2141 小時,僅次於墨西哥(2228 小時)、哥斯大黎加(2216 小時)。至於我們的亞洲鄰居,韓國在 2014 年後工時開始低於臺灣(2124 小時),而日本則是早就以 1729 小時這數字甩開大家。

臺灣人一年平均工作 2141 小時。但臺灣在今年起已立法設立「單週40工時」制,一週 40 小時乘以一年 52 週,是 2080 小時,還有一段距離需要努力啊。

ot8-768x513

2080 小時這個數字,同時也是羅馬尼亞在 2015 年的年平均工時-這已經是歐洲中工時最高的國家了,除了希臘,其他歐洲國家都低於 2000 小時。法國、芬蘭等國雖然近年總工時略微回升,但整體而言都在 1700 小時上下徘徊。歐洲國家除了平均工時大贏臺灣,對於「過勞」疾病的認定,也更關注於心理壓力、多於亞洲國家聚焦的腦心血管疾病。

這份《受僱員工薪資調查》,勞動部以訪問廠商為主要的資料來源,背後有沒有更多沒有辦法被企業主計入、沒有辦法被官方調查所窺知的暗黑工時?2141 這個數字被低估的機率,其實很高。

  • 上班族的屁股大,工時界線也模糊

空服員們的出勤,替他們的工時創造了比較有形可見的「起始」與「終了」,而辦公室裡的廣大上班族,則有著工時界線已(被責任制)模糊的尷尬問題。

一來,打卡乍看之下是個指標,但大家知道責任制事實上讓打卡幾乎毫無意義-說幾乎,是因為老闆還是會看你早上有沒有準時進公司。

二來,辦公室的雇員沒有辦法在離開直接服務的現場(例如餐廳裡的服務生、醫院裡的護理師)之後,就卸下工作、遠離客戶。

明天要交的東西,今天就算需要工作十二小時也得做出來;客戶急著要被解決的問題,到家之後也得費心照顧好,才能增加再接到下一單的機會;下班後打開通訊軟體,老闆傳來的訊息依然可以映入眼簾。

fbads_15d_who-768x402

  • 超時工作的苦衷或誘因

韓國政府在 2014 年提出要改善韓國社會「以加班為榮,以按時下班為恥」的職場文化,並提出了相關的工作計畫。雖然成效未知,但卻點出了根本問題:許多勞工並沒有打算向超時工作宣戰。

舉例來說,許多公司並不是不存在「申請加班時數」的機制,不過即使申請了,用的起嗎?即使請假了,工作就仍像俄羅斯方塊一樣,源源不斷地從天而降。

更麻煩的是,如果不加班就沒辦法升遷,你要不要加班?

把好棒棒的歐美拆開來看,美國對勞動者權益的照顧其實普遍不比歐洲,還存在「薪資級別差異」的問題--加班不只是為了把事情做完、不只是為了撈一點芝麻大的加班費,而是這攸關職位和薪資級距的晉升。

不只有著追求功成名就文化的亞洲有這種現象,美國為了彌補各種昂貴的保費、學費、等各種社會福利沒有支持的支出,也有超時工作的問題。只是他們自認的超時工作(年平均工時為 1789 小時),在臺灣人眼中根本只是小菜一碟。

3

臺灣的勞工向雇主在體制內協商的能量仍非常薄弱,工會組織率低,制度與法令也不利於勞工運動的發展。

但要繼續討論工時問題前,這裡想先問:我們真的能透過增加工時來提昇總生產力嗎?如果減少工時還是無法把事情做完,辦公室裡的決策者還可以做些什麼來協助員工?

(本文經合作夥伴 JANDI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臺灣人沒有辦法擺脫 超時工作 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