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峻偉醫師
市面上總是有很多書籍,利用醜化的角度,告訴你西藥有多毒,西藥吃了會傷身體,所以藥物都不要吃,乖乖飲食和運動控制就好。可是它們往往使用錯誤或是過時的醫療知識,找個名人幫忙背書,打造成暢銷書,作者就賺大錢獲得好名聲,幫忙背書的人可以獲得推薦的成就,然後民眾繼續被錯誤的知識誤導而傷害到自己的健康。以下的新書「醫生自己不吃的藥」就是一例。
這本在本月 3 日出版的書籍,找了廣播電台的主持人和迷信自然醫學的醫師背書,寫說哪些藥物有多大危害等等。我看了看糖尿病的部分,就發現這本書錯誤很多。根本不值得浪費金錢和時間去購買這本書。
以糖尿病的部分來講,在書中提到了 Rosiglitazone 這顆藥會增加 64% 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所以建議不要吃血糖藥。的確,這個資料來自元 2007 年的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結論:Effect of Rosiglitazone on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而美國食藥署也在2010年發佈警訊要求所有醫師開立這顆藥時,必須跟病患說明有這方面的風險。但是,故事並不是只有這樣!
在 2013 年,許多進一步的研究資料出爐,美國食藥署重新評估了這個藥物的心血管風險之後,認為這顆藥會造成危險的機率並不如之前報告來得高,所以撤掉了 2010 年的警語。而我的部落格也有寫過這方面的故事:Pioglitazone與膀胱癌無關-兼談TZD類藥物的血淚心酸史
然而,這本 2016 出版的新書,拿 2007 年的研究來嚇唬世人,卻不去說明後續的故事發展。恐嚇世人吃了血糖藥會造成更容易死亡,這種心態真是不值得一提。
再者,本書中也鼓吹空腹血糖控制在 160 以下即可,認為更低的血糖只會造成病患的死亡率率更高。然而,這又是故事只說一半的作法。
的確,在過去幾年間,有越來越多的資料指出,把血糖控制太好,容易造成因低血糖的住院和死亡。然而,這樣的數據,是將所有糖尿病患者,包括已經患病10多年,有許多共病症,或是年紀很大的糖尿病患者和年輕無併發症而且有強烈治療意願的糖尿病混在一起看得出來的研究。
以前我在醫院帶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時,最常問的問題就是:你要跟一個80歲有中風臥病在床的糖尿病患者,告訴他說我要把你的血糖控制到空腹100以下,避免10至15年後發生失明的併發症,這樣設定的目標合理嗎?又或是你跟一個30歲年輕無任何併發症的糖尿病患者說因為我怕你會產生低血糖風險,所以血糖你隨便控制,只要不低血糖就好,導致你10年後造成腎病病要洗腎,這樣的血糖目標合理嗎?
很明顯的,上述兩種案例的血糖設立目標都不合理,血糖目標的設立都必須根據患者的狀況做調整,甚至在許多大型的糖尿病試驗中都指出,在罹患糖尿病早期就很積極的將血糖控制越低越好(目標遠比這本書寫的160還低很多),對於患者10年以後的健康狀況越有好處,在我的部落格文章中就有提到這些研究:積極血糖控制,越早做越好。
這本書作者只是隨便拿一個空腹血糖 160 的數字,就叫病人不用積極控制,還把它寫成書到處宣傳,足見這位醫師不僅醫學知識嚴重落後,而且更不自覺自己的知識跟不上醫學的發展,也不懂的向這方面的專家學習,就發表錯誤的醫學知識,誤導民眾。
然而,很可悲的是,在台灣健康或是醫療類別的暢銷書,往往只要用空幻且令人感到害怕的言詞,告訴你西藥有多毒,醫師又多麼不可信,然後再找幾位名人背書,不管這些名人是否真的懂這些知識,就可以讓這些書和錯誤的觀念在世人廣為流傳。甚至還曾經有網友拿著其他位日本醫師的過時知識來我粉絲團嗆我,說人家日本醫師就是對的,台灣醫師就是不懂更新知識,是落伍的。這種現象,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延伸閱讀:
蠢同事有害健康!瘋傳 10 年報導指出:「跟笨蛋共事易得心臟病」
(全文由黃峻偉醫師授權刊載,原刊載於部落格〈小黃醫師的隨手筆記〉;首圖來源:Key Foster, 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