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峻偉醫師

今天偶然間看到一個自稱是心理師,卻出來提倡健康飲食的網站(Sara 的食食課課),裡面錯誤的資料一堆。但是這樣的人卻上媒體訪問,開營養課程賺錢。這真的會讓專業人員很吐血,我們辛苦學專業知識,被健保折磨,還要承受病人壓力。而這種人嘴巴隨便講講,就可以賺大錢。因為他的文章錯誤地方實在太多,拿我專業的糖尿病領域來說就好,錯的地方就一堆:

糖尿病並不是單一的疾病,他是一大群會造成高血糖的問題所造成的疾病的總和,包括了胰臟切除,慢性胰臟炎,免疫性糖尿病,以及最多人得到的第二型糖尿病,所以糖尿病的原因並不是只有胰島素或少,也不是只有阻抗性問題。

  • 與嚴謹的理論依據對比…

以最多人得到的第二型糖尿病,Ralph A. DeFronzo 大師,在 2013 年的 Diabetes care 期刊上整理了目前最新的研究,提出八大致病機轉:

1. 胰島素分泌減少

2. 腸泌素效果減少

3. 脂解作用增加

4. 腎臟葡萄糖再吸收機轉增加

5. 神經傳導物質異常

6. 肝臟葡萄糖新生增加

7. 昇醣素分泌增加

8. 葡萄糖的吸收減少(也就是胰島素阻抗性增加)

DeFronzo 大師在提出這八大機轉時,總共引用了 192 篇論文研究作為理論的基礎。也就是說,他提出的每個機轉,都有扎實的研究基礎作為理論基礎。

而這位 Sara 在提出他的理論機轉,研究論文在哪?有什麼研究可以證明他的理論呢?答案是,沒有,就是他文字打一打而已,沒有理論基礎。

而這篇文章中,錯誤的地方真的是罄竹難書,包括高血壓的部分,和缺水根本沒關係;大腸癌的部分,腸胃道內根本沒真菌;胃酸逆流那段,腸病毒根本和胃酸沒有直接關聯;骨質疏鬆的理論也是錯的,胖子不容易有骨質疏鬆;膽固醇那段,血液的酸鹼度一直都是維持在 7.35~7.45,根本沒有變酸的問題…..(後面還有一大段可以批評)

而好笑的是,這種人的文章往往廣為流傳,粉絲團還有萬人按讚。而真正嚴謹的研究和理論,民眾卻不相信

  • 低血糖處理的謬誤

繼續閱讀 Sara的食食課課,才發現他錯誤的地方超多的,與目前的研究資料差異很大。舉這篇低血糖的處理,開頭第一句「一般低血糖的人都被告知要以吃糖來提升血糖,這是一個錯的不能再錯的建議。」就錯得離譜。

先來看看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的低血糖處理。每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會在 Diabetes care 期刊定期發表糖尿病照護的建議。2015 年的建議中,對於低血糖處理(Hypoglycemia treatment),開頭第一句就是:Hypoglycemia treatment requires ingestion of glucose- or carbohydrate- containing foods.(低血糖處理需要攝取含葡萄糖或是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再來,我們來看看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由醫師,衛教師,營養師等專業糖尿病照護團隊組成的學會)在發行的衛教刊物,更直接清楚的指出,在清醒時的低血糖,先補充一份 10~15 克糖分的食物。

同時,Sara 還在他同篇文章中指出,建議食用「含澱粉量高一點的食物,如堅果」。但是這項建議,也完全與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是衝突的。在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清楚指出,含葡萄糖的食物在改善低血糖上比含碳水化合物(如澱粉類)的要來得好,同時也提到含油脂的食物會讓低血糖的時間延長,延遲低血糖的改善狀況。而偏偏堅果又是油脂含量偏高的食物。

美國糖尿病學會和中華民國衛教學會在低血糖的處置上,完全與 Sara 是相反的。你要相信專業的醫事機構的建議,還是沒有任何一張專業醫事人員執照的 Sara 建議呢?

  • 「專業」低血糖處理方式

對於低血糖的處理,在發生的當下,先給予一份糖分(15 克)的補充,單醣類的葡萄糖會比多醣類的澱粉要來得好(因為吸收快,可以快速改善)。15 分鐘後確認血糖,若未改善,持續給予糖分補充,直到改善為止。

一份的糖,以 15 克來說,大約是方糖三顆(一顆約 5 克),或是泡咖啡的糖粉 3 包(一包約 6 克)。所以可用上述的量的糖分泡開水喝,或是平時準備小罐的義美寶吉小果汁(連結僅是我找到的網站,並沒有商業往來),或是小罐保久乳,或是三塊小餅乾,皆差不多是一份糖的含量。

如果有使用長效型的 SU 藥物或是長效型的胰島素,必須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持續監控血糖,避免再次發生低血糖。

對於低血糖的預防,要先找出原因,譬如是否吃了藥物或打速效胰島素後未馬上進食,或是運動量超過平常的量,或是藥物過量等等。

=延伸閱讀=

賣冰鄉民現身說法:工時 16 hrs、備料費工賠錢賣,賣冰哪裡好賺?

我是這次三峽隨機砍殺事件的受害者,我有話要說

夏日補水大作戰:除了智能監控,HidrateMe 還會「放閃光」提醒你喝水

(全文由黃峻偉醫師授權刊載,原刊載於部落格〈小黃醫師的隨手筆記〉;首圖來源:Silly Jilly, 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