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水母
店家叫你不要買那麼多
台灣市場上的酒類廣告眾多,酒商也常辦行銷活動炒熱買氣,瑞典的酒類促銷相較之下表現十分平淡,前陣子酒公賣局(註 1)甚至推出一支電視廣告讓我驚呆了,原來還有一種廣告叫做「店家不要你買那麼多」廣告:
場景設在酒賣場,有位銷售專家邊巡店邊提出方案,如何如何行銷才能讓顧客掏錢買更多酒,沒想到店長聽完的反應是:「可是我們並不想讓客人多買了原本就不打算帶的酒耶」(But we don’t want people to buy more than they planned.)
最後片尾字幕打出「瑞典賣酒的方式稍微不同,也因此,每年挽回了近 2,000 條人命。」
瑞典政府長期設法改善社會中存在已久的酗酒問題,廣告除了主訴適量飲酒(不多買就不會多喝),同時也反映了購物「不是越多越好」的思維。
縮水的包裝是為了不浪費
另外從生活中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我在瑞典須定期採買牙膏、沐浴乳、洗髮精等快速消費品的頻率較高,因而注意到,普遍瑞典這類商品的容量都比台灣的少了 1/3 甚至一半。對照一下,瑞典牙膏一般為 75ml,台灣則常見 120ml 以上與三盒一組促銷,甚至標榜加大、加量,跨國品牌如高露潔、歐樂 B 等,容量也因應市場消費習慣而異。
而洗髮、沐浴乳一般 200-250ml,一瓶 400ml 的洗髮精標註為家庭號,台灣賣的家庭號是 1,000ml,整整多了 2.5 倍。曾聽過某些發展中國家,勞工階級的領薪模式負擔不了一次買一瓶,因此偏好價格較低的拋棄式迷你包裝。那瑞典呢?為甚麼不標榜「大罐ㄟ用卡久」?
和朋友討論,有人提出這或許是避免浪費的做法。好像有道理耶,若看到是一大罐,擠的時候我也會出手大方、甚至很粗魯地一下子倒很多,換做是小包裝,前述行為會收斂不少。
我既非專業人士,身邊也沒有相關產業的人可詢問,但我想,這樣的設計考量跟衛生品質有沒有關係呢?
想起去年台灣有則新聞,食藥署公布的抽樣檢測中,飯店的沐浴乳被檢出生菌超標 1,500 倍!東西本就放越久越容易變質,買小罐的趁「新鮮」用完,對身體的負擔會不會也比較小?北歐的平價旅館大多不提供這類盥洗備品,除了不增加環境負擔,從另一角度看,也避免了潛在的不衛生條件。
囤貨過多,優惠剩浪費
快速消費品外,逛超市也有類似心得。一大袋裡有好幾個獨立包、或半打一組的「超值組合」、「歡樂分享包」在此難得一見;整箱整塔地從賣場或網路團購掃貨回家亦非當地風行的消費模式(喔,買啤酒跟過節時例外);打開電視當然也沒有 24 時都在鼓吹你刷卡的洗腦購物台。
老實說,以前我也經常失心瘋買了好多組優惠,但吃的東西經常打開一包,剩下的擺到忘記甚至過期,非食品類的則堆在房間角落生灰塵。囤貨囤到最後,優惠只剩浪費。
北歐家居風格給人印象清爽俐落,除了色彩搭配與實用的收納規劃,是否也可歸功於不大量採購存貨的消費習慣?
從廣告概念到種種包裝設計,我隱約察覺,不過度消費、需要多少拿多少是瑞典市場的潛規則,而市場機制也引導著人們朝這個方向前進。
註 1:瑞典是由政府的酒公賣局控管酒類銷售,一般商場只買得到酒精濃度 3.5% 以下的酒。
這些你也會有興趣:
來自臺灣的丹麥媳婦:外國人想生存在幸福國度很難,更難的是必須「做我自己」
我的旅英生存之道:每天工作 5 小時,剩下的時間做自己真正有熱情的事
口音上的異國差異》一次教你聽清楚英國腔、美國腔、澳洲腔的細微差別
新生活提案》連續 200 天不買任何新東西,你不也活得好好的
80 年前的日治時代學「摩登生活」,男女須知第一講:談戀愛守則
更多換日線好文推薦:
(全文由 換日線 Crossing 授權刊載,原文標題:《瑞典購物潛規則:我們不要買這麼多,好嗎?》;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