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唯盛
臉書彈跳出私人信件的訊息,認識的、陌生的人紛紛問:「請問怎麼在新加坡找工作?」一段段發問,帶著渴望知道更多細節的殷切,讓我忽然回想起,剛畢業時候的自己。
當時,我跟大多數的菜鳥學生一樣,在人力銀行找工作,整天上網搜尋各類職缺,從臺北看到高雄,又從台南看到新竹,精挑細選工作地點,把大部份的工作侷限在台灣這個島嶼上,從來沒有考慮過,原來我還可以有其他選擇,如出國找機會。直到後來,深受朋友的啟發,才做出改變。
這位朋友,國外大學畢業,我們倆人年紀相去不遠,但因為他很早就離開父母,離開家鄉,遠赴外地當留學生,或許比起我來多了一點勇氣和獨立。而我是一個根扎得很深的人,以前,對於出國工作這件事通常就是停留在嘴上,想起來羨慕別人,但沒有勇氣,也缺乏動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當我還停留在眼前的舒適圈,把找工作這件事侷限在台灣,並且埋怨台灣的就業環境太差、起薪太低時;我看見我的朋友卻努力 Google 全世界的職缺,勇敢無懼,向海外有潛力的公司投遞履歷,從新加坡找到香港、美國、中國等地方,無一不去嘗試,為的就是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若以新加坡為例的話,就是利用 ContactSingapore、JobsDB、JobsStreet、JobsCentral 等知名求職網站找機會。
他的想法影響了我,也讓我的命運從此轉彎。
一旦走出來,就是一股往前衝的傻勁熱情,只能義無反顧。當別人只看見薪水很高的表象,卻往往無從得知異鄉人內心的苦楚;只有離開的人,才會明白那個不斷自我質疑的聲音,就像督促自己前進的力量;只有那個選擇跳開舒適圈的人,才最知道自己是如何孤獨,又犧牲了什麼。
面對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和人在異鄉的漂泊感,唯有把挫折當作動力,靠著努力表現、比別人更認真,才有辦法克服。來到新加坡,這樣的想法一點都不為過。因為,從印度來的「學霸」(註一)、中國來的「學霸」就是在這樣的競爭力底下求得生存,他們大部份在這裏讀完書後,就會選擇留在新加坡工作、申請永久居留定居下來,或者把新加坡當跳板,再跳往其他國家去。但是,跟我們很不一樣的,他們常常把故鄉以外的地方,當作天堂。
同樣是出國工作,時下最盛行的渡假打工,也被人討論起,像我在機場,就常常遇到要飛往澳洲渡假打工的年輕人。常跟他們聊天,我總覺得他們外表很新潮時尚,但心裡卻暗暗地希望他們不要看起來這麼迷惘。身為一個務實派主義者,可能是在新加坡生活久了的關係,還是覺得有意義的經營履歷,比快速地存到一桶金來得重要;與其當一個對未來不確定的背包客,倒不如務實一點,趁著年輕剛畢業的時候,多去爭取國內外的實習機會,或者在(台灣)自己的專門領域,腳踏實地的經營 3、4 年工作資歷,對自己比較有幫助。
以新加坡的公司為例,他們通常不會聘請一個零經驗的外國人才。你必須在關鍵的時刻秀出自己,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而這份能力足以讓老闆願意花時間、花精力為你向當地政府部門提出工作簽證的申請,那是一個繁瑣的流程。(註二)而且很真實的問題是,現在許多新加坡的大型企業意識到強勁的競爭對手就是中國,所以他們通常會想要知道中國的企業正在做什麼。因此,如果你有中國的工作經驗,對中國市場佈局與商業策略有一定的了解話,那麼比較有可能受到重視。
在外面混了一段時間後,才知道原來世界各地非常流行「獵人頭公司」,他們會幫你把工作送上門來。這種高級的人力仲介公司,會主動幫你接洽職位、接洽薪水,並且從中得到佣金。可是,這種獵人頭公司很少會找零經驗的人,他們要找的人通常是精英、專門人才,或者「總」字輩以上的人,這大概都是在專門領域中累積出一定的人脈和知名度之後,才會有的事。所以,如果沒有一點點工作資歷,要找到條件相對好的外國工作是不容易的。因此,不妨把眼光放長遠,經營好人生,找到一條可以達到的目標——去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
不要讓偏見主導你的方向
出國流浪的這幾年,常碰到一種狀況,就是大家會根據你所在的國家,給你不同的表情。比如說當人們聽見我要去新加坡工作時,往往投以羨慕的眼光,覺得高級,甚至把我當成精英分子那樣敬重地對待;可是,有天突然聽見我要去中國大陸某個偏遠地區,他們卻驚訝連連,臉上隱藏不住鄙夷的神色,三分的惶恐異樣,七分則是各種疑慮,像是怕我被洪水猛獸吃掉的樣子;又有天,突然聽我說要去韓國、土耳其那種連英語都不太能溝通的地方時,除了一開始會錯把工作當成旅行亂羨慕一通,開始幻想韓國東大門、明洞,還有土耳其熱氣球有多麼好玩,認真規劃要去我家當沙發客……得知是個工作機會後,卻又換了個表情,開始一連串的逼問句:「你真的要去喔?你真的要去喔?」
雖然,最後韓國和土耳其我都沒去成,可是偏偏以上描述的狀況,雖然聽起來像玩笑話,卻是我的真實經驗。
出國工作,可能不如背包客自由,但是生活滋潤的程度可一點都不遜色於當背包客。除了工作外,真的有很多機會,可以走向盡頭看見世界的風景,嘗到很多不同風味的菜色,遇見永生難忘的經歷。但是,絕對不要因為起薪優渥,而魯莽前往危險地帶,也不要因為虛榮而倉促決定奔赴異鄉。拋開你對特定國家的歧視和偏見,更不要因為有些國家刻意營造出來的美好形象,而影響你尋找工作的方向。像我就經常看到,有些勇闖新加坡的年輕人為打工而打工來到新加坡,結果薪水低不足以支付生活開銷,生活條件也不如預期,結果失望而歸。因此,為自己衡量出最適合的規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願意,全世界都可以是你的職場,這是我從自己、和朋友的職場軌跡裏得到的啟發。
在新加坡,經常看到那些全世界飛、全世界跑的商務人士,雖然不見得個個是「型男」,但是人生經歷絕對比旅遊書還要精彩。雖然,後來我沒去成土耳其,但是旅外到土耳其的朋友,向我們描述他的工作見聞和第一手觀察。這些陌生的經驗,聽在我們非教徒的耳裡是多麼不可思議的衝突感。比如說,在土耳其,只要外面的音樂廣播響起,就是禱告時刻。在加工廠裏的操作員,每一個人都是虔誠的伊斯蘭教穆斯林,他們上午早禱下午晚禱(一天有很多次的禱告時間),不論正在忙什麼,都一定要暫停手邊的生產線工作,到禱告室去朝聖行禮。
因此,很多事情如果不是鼓足勇氣,親身走上一回,怎麼會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文化與風俗之間有巨大的差異?當中國來的跨國企業為了想要用更低廉的工資、降低人事成本來到土耳其,卻沒有計算到當地因宗教習慣而增加的時間成本。但是換個角度想,這也讓人有機會學習到,不能只是把操作員當成工人,指揮他們、命令他們,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尊重,接納跟你不同意見、不同宗教觀的人,才是有意義的提升。
因此,像我們這些經常出遠門的人都知道,每到一個新的地方,自滿的心理狀態都必須放空、歸零,才能有所收獲,不僅要把隨行的行李化繁為簡、無形的歧視偏見也要清除,才能把這些包容與接納變成自己帶得回來的能力。
註一:指刻苦學習、學識豐富的專業菁英
註二:新加坡政府為了確保當地公民和 PR 的工作機會,若是要聘請外國人才是需要向 MOM 人力部門提出人才需求的文件證明,同時必須登報兩個星期,確認沒有當地居民可以擔任後,才可以獲准聘用外國人才。 另外,關於新加坡的工作簽證大致分為 WP、SP、EP 等三種不同由低而高的等級工作簽證。一般而言,低階人力的名額最多,高階人力的名額少,每間公司都有固定的配額。以 WP(Work permit)來講,是給低階勞動人口的工作簽證,沒有薪水和沒有學歷要求,但有年齡限制。SP(S pass)通常是新幣 2200 元以上就核發,是技術性的。EP(Employment Pass)則是新加坡最高級的工作簽證,通常薪水達到新幣 3300 元以上就有,然後工作六個月以後,有機會可申請新加坡永久居留權(PR)。若是想要申請配偶同行、父母同行則分別要新幣 5000 元與新幣 10000 元以上才有機會,是一個比較高的門檻。
更多〈換日線〉好文推薦:
(本文由 換日線 授權刊載,原文標題:〈向全世界丟履歷,讓人生比旅遊書還豐富精彩〉;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