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可以帶來很多好處。許多研究都指出,長得好看的人收入比較高、比較受歡迎、比較容易獲得諒解,甚至在法庭上的量刑都比長相沒那麼好看的人來得輕。外貌在擇偶的時候也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好看的人常常跟好看的人在一起,但並非一向如此。偶而,長相姣好的人也會選擇看起來平凡的另一半。
為何會有這種現象,在心理學界與生物學界一直是個爭論。然而,奧斯丁德州大學的 Lucy Hunt 與她的研究團隊即將在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或許有助於解答。她們發現,這與情侶在步入戀情前是否已經是朋友有關係。
Hunt 詢問 167 對情侶的相識過程。每個人都被單獨訪問,並與另一半的回答做比較。答案並不一致,有 40% 的情侶說他們本來就是朋友,而有 41% 的人不是。剩下的 19% 情侶兩人答案不同,無法計算。
Hunt 給一群未被告知實驗目的的大學生觀看前述受試者的影片,並讓大學生為他們的外表吸引力評分,以量化這些受試者的外在美。普遍來說,每個學生打的分數都差不多,讓 Hunt 在統計情侶是否長得一樣好看時,能有足夠的信心水準。
Hunt 與研究團隊發現,一見鍾情的情侶們的美貌程度關聯性是 46%。換句話說,如果一個男的被認為「非常好看」,那他的女朋友也有相當的機會被認為「非常好看」。然而,從朋友開始發展的戀人們,關聯性只有 18%。這是一項非常有解釋力的數據,顯示情侶們認識對方越久,雙方的美貌歧異度就越大。
所以說,在步入戀情前的友情,可以減弱外貌的影響力。但為什麼?Hunt 提出的其中一個解釋是友情提供潛在伴侶更多時間來評估更細微的個人特質,例如聰明、可靠,同時外在美也會更加顯著。無論性別,這一群人較有可能考慮到長遠規劃,例如扶養小孩等,因此將這些特質也考慮進去。
但這仍令人存疑。為何一見鍾情仍然存在?如果長相與扶養能力無法並存,那難道長得好看的人就不會養小孩嗎?
《VO 編者言》:其實像 Hunt 這樣的量化研究方式,並不能斷言因果關係,只能證實兩變項之間的關聯強度。因此,文末原文作者的提問,恐怕有邏輯或詮釋錯誤之嫌。畢竟 Hunt 的研究,並沒有做出「長得好看的人一定不會養小孩」或「一見鍾情的情侶一定不想養小孩」諸如此類的結論,只能說明從朋友做起的情侶,其外在美的歧異度會比一見鍾情的情侶來得大。為求翻譯忠實,仍然依照原文作者意思書寫,輔以附註說明,也一併解答讀者疑惑。
延伸閱讀:
「愛」總讓人徹底瘋狂:墜入情海會做的白癡行為,一看就知道你在熱戀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圖片來源:be creator, 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