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8651131_cd3427b484_z (1)

《VO導讀》:在一個擠滿兩、三百人的會場裡,如果你能在短短30秒內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那就表示你的演講成功了!在職場上也一樣,不論是對主管報告、客戶提案,不要忘記吸引他人的目光與注意,絕對是讓你被別人牢牢記住的關鍵,而敘事的故事力和投影片的設計力將是關乎成功與否的重要工具,故事要怎麼說才不灑狗血又動人、不是設計出身要如何做出讓人驚艷的影片,圖解工具一目了然!

文/陳國欽

溝通3s法則-故事力

從小我們就愛看故事書,不愛看教科書,因為只有故事會讓人專注、期待,跟自己的心境與經驗結合。記得念南一中的時候,只要有同學染上武俠小說,幾乎都是徹夜不眠的看;而民國70年港劇《楚留香》風靡全台,即使明天要大考,也要在電視機前面盯上2小時,才甘願去念書,就是想知道故事劇情如何發展……。

在職場的溝通中,不管生意好不好,每次老闆總是會問一句:「What’s the Story?」整個故事是什麼?而這其中的故事,就是在試圖理解事物的本質。我在設計溝通力的說故事模組時,仍然以黃金圈模組為主:

敘述型:Why、What、How

簡報型:Open、Why、What、How、Close

一、 敘述型:Why、What、How

在職場中,大家都很愛講話,甚至很愛插斷別人講話,似乎深怕不開口,就會失去為自己辯駁、解釋的機會。以我工作多年觀察,我可以大膽的說,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很愛講話,但不會講話,即使是身為主管也一樣,包括我自己,甚至因為當了主管,更愛上講話的權利。

後來我建議自己和員工,在說話之前要注意三個步驟:1.想清楚、2.寫下來、3.說出去,感覺就比以前好多了,至少不會離題,可以專注在主題上頭。但是之後有員工問我,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想清楚?這個問題瞬間把我考倒了,於是我跑去聽一些很會講話的人講話,歸納出三個重點──Why(動機)、What(理解)、How(體驗)。

p161 圖 A4-2 敘述型-0715(修)

我的工作常要對公眾說話,也經常被邀請要作Opening,在還沒學會心智圖法前,常常是想到什麼就講什麼,有一次鼓起勇氣聽自己說了什麼,發現簡直亂七八糟,這時我才恍然大悟,這樣的狀況是不對的。後來就在心中套用這個模組,果然順暢多了。

譬如有一次我去台東公益平台作公益,校長忽然要我對一群高中生講話,因為太突然了,我只好迅速套用這個敘述型模組,上台說了這一段話: 「我是陳老師,今天來的主要目的,是要啟動各位的夢想,促進各位的學習,提升各位將來的競爭力。我將帶給各位的分享內容,是心智圖法的原則與應用,接下來會親自帶領各位同學進行幾個很實用的範例,希望大家快樂、學習、成長。」而當時在我大腦中出現的就是下面那張心智圖。

p162 圖 4-3 台東公益平台(敘述型)

 

二、 簡報型:Open、Why、What、How、Close

跟敘述型相比,簡報型是一個很正式的簡報,必須在Why、What、How前後,加上Open及Close。用意就是在整個簡報溝通過程,作一個強力的開場吸引,也因為一場簡報通常會超過30分鐘,必須要有完整的開場及收尾。

p162 圖 A4-3 簡報型-0715(修)

在外商公司上班,簡報能力的優劣,是存活的重大關鍵因素。因為很多人,包含國外的長官、國內的同事,以及所有的通路和客戶,幾乎有大半時間是透過簡報來認識你。既然如此,我很難理解為何有人不願意把簡報學好?沒有程度的簡報,就像一個隨意穿著就去相親的人,會給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這個簡報型的應用,是在作一份簡報之前,先給自己一個簡報內容的框架。每當我用心智圖勾勒出簡報的框架,心就已經大大的安了一半,因為有了框架之後,剩下就是專業簡報設計及如何溝通說服而已。

延續上一個例子,即使臨時受託,必須對高中生作2小時的簡報,只要用心智圖法來發想,一份簡報30分鐘就可以完成了。

p163 圖 4-4 台東公益平台(簡報型) -0716(修)

溝通3s法則-設計力

簡報的設計,是最直接讓觀眾看得到的,很多人很會講話,可惜就敗在這一關。其實作簡報是件很簡單的事,只要順著前述的故事力把心智圖作成簡報即可。在設計簡報時,要牢記四不與四要:

一、四不

1. 不把觀眾當讀者 很多人因貪圖方便,直接截取Word文字,貼進簡報檔。當你把密密麻麻的字秀出來,等於把觀眾當讀者,注意力瞬間被文字轉移及破壞,極難回復。

2. 不把大字報當簡報 雖然字少了,字級放大了,還是把觀眾當讀者,沒什麼兩樣。

3. 不把資料當簡報 把手上相關資料都放進簡報,觀眾一定瞬間進入睡眠模式。

4. 不把提詞當簡報 提詞一般用來提醒自己關鍵觀念及重要訊息,並不適用於放入簡報,一來破梗,二來突兀,會讓口語的表達失去流暢感

二、四要

1. 要有邏輯架構

沒有邏輯,不是故事,因為不是故事,當然就無法打動觀眾。職場的商業邏輯,我通常採用三大元素──主張/論述/證據。 一般作簡報,常用的邏輯架構是主張→論述→證據。下方圖例中A牌印表機是您的最佳選擇,不但有好品質,穩定評比第一名,預算低也買得起,5,000 元有找,是同等級產品中最低價。 製作投影片,依照主張→論述→證據的川流,有時一張投影片包含三樣元素,有時會以一群投影片組合,每一張各代表主張、論述或證據。一般是一個主張、幾個論述、多個證據,要注意投影片分鏡連戲過程,必須將故事引導順暢,觀眾才能樂在其中。

p165 圖 A4-4 邏輯架構-0715(修)

2. 要善用圖解

圖解跟圖像概念是一樣的,但圖解是圖像、關係圖及數據圖的總合,是製作投影片時很重要的元素。很多人教商業簡報,都主張作出有自己風格特色的圖解,而職場五力講求快速有效,因此我建議善用微軟Office 內建的SmartArt 功能即可。

經過一番整理,我把所有圖解歸納如下:

p165 圖 A4-5 圖表架構(2)

請注意,這裡對應的是最常用的代表,並不是說它不能作其它應用。譬如流程圖,不只有How,它其實也有What、When。

關係圖可分為清單圖、流程圖、循環圖、樹狀圖、金字塔、關連圖、矩陣圖

a清單圖:分項歸類 清單就是簡單的分類,只有階層關係,沒有先後順序,某種程度上,它也是種心智圖法的變形。

p167 圖 A4-6 清單b流程圖:執行步驟顧名思義,流程圖是表現時間變化與過程的一種圖形,透過箭號和圖框,將時間與過程的進展視覺化,用以表示前後的因果關係。

p167 圖 A4-7 流程圖

c循環圖:標準流程 循環圖是流程圖的另種變形,但有別於流程圖,它沒有終點,是一種無限循環、逐步改善的意義。

p167 圖 A4-8 循環圖(2)

d樹狀圖:原因分析&組織架構 樹狀圖的應用有兩種,分別用在原因分析與組織架構。在執行原因分析時,能有系統的拆解問題,精簡焦點資訊,利於探索問題本質;另一方面,它可以用來呈現一個組織的階層及功能角色。

p167 圖 A4-9 樹狀圖-原因分析

p167 圖 A4-10 樹狀圖-組織架構

e金字塔:層級架構 又叫階層圖,用來表達階層,上下或高低關係,同時也呈現出數量多寡。由下往上,層層收斂,數量越少;由上往下,層層擴散,數量越多。

p167 圖 A4-11 金字塔

f關連圖:彼此關連 共分五種:1. 交互、2. 收縮、3. 擴散、4. 重疊、5.包含。有時圖框彼此關連,但又不屬於以上圖解,我們就把它歸類為關連圖。交互是彼此的影響關係,收縮是由外往內事件指向,相反則是擴散,是由內往外事件指向,重疊就是彼此有局部重複關係,若重複到產生包含關係,就是包含。

p167 圖 A4-12 關連圖

g矩陣圖:分項對應 又稱象限圖。矩陣圖在作分項策略時非常好用,舉凡波士頓矩陣(BCG)、安索夫矩陣、SWOT現況分析、時間管理⋯⋯等等,是一種很有用的收斂工具。尤其以心智圖作完水平思考,再來個矩陣圖作垂直思考、策略定位,是相當有力量的組合。

數據圖是簡報中常用的圖解,尤其是跟數字相關的報告,其中經常會用到表格圖、直條圖、折線圖、圓餅圖

p168 圖 A4-14 數據圖

表格圖:總覽 表格本身是一種圖,甚至是最為精簡完整的對應圖表,當你還在傷腦筋用什麼數據圖時,有時表格圖就是個最簡單有效的圖表。

直條圖:大小 不管是直的還是橫的,最主要是要顯示量的大小。

折線圖:趨勢 折線圖很適合用來表現一段時間內的數字及趨勢變化,在描述企業成長、衰退、穩定或波動時,折線圖的使用率極高。

圓餅圖:比例 圓形最能給人整體及分量的感覺,如果是需要描述每一個分項佔整體的分量及比例,圓餅圖就再適合不過了,例如上圖中每個月份的大小及比例。

3. 要使用關鍵字

何謂簡報,就是簡單有力的報告,而關鍵字的使用,便是這力量的源頭。關鍵字相關概念可參照前面〈思考力〉的說明。

4. 要搭配色彩

色彩及圖像都是活化大腦、吸引注意及增強記憶的有效工具,跟關鍵字一樣。

下面我以三張簡報作一比較,讀者會比較容易理解。第一張是傳統的大字報,這種簡報等於告訴觀眾你的簡報設計有多差,日後會很難改變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第二張標題有含主張,本文也使用了論述及關鍵字,但缺乏圖表與證據;第三張就一目瞭然多了,這才是我們該有的基本簡報功夫。

p169 圖 A4-15 簡報1

p169 圖 A4-16 簡報2

p169 圖 A4-17 簡報3

 

延伸閱讀:

面對專業的價值,老闆們願意付出多少?

為何頂尖菁英都是「清單控」:一張列得好、列得對的 memo 紙,升職加薪全靠它!

《麥肯錫精英最重視的 39 個工作習慣》:職場十年修練手冊

 

職場五力成功方程式_立體書(300dpi)

(本文由商周出版《職場五力成功方程式:跨國企業高階主管教您運用心智圖思考創造百億業績》授權刊載;首圖來源:NASA Goddard Photo and Video,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