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d"

  • 刺激孩子,誘使孩子走向外界

父親的任務,與血管加壓素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有關。那就是誘使孩子去挑戰或冒險。

催產素活性高的父母,會活潑地表現出對孩子情感深厚的關愛或同調的反應;相對的,血管加壓素活性高的父母,則偏好刺激孩子的興趣或活動性,試圖將孩子的注意力轉向外界。比起讓孩子感到安心,他們更想用新的冒險或興趣去刺激孩子,讓他們不要停留在現狀,而是將行動或關注朝向外界。

當然,女性也具備血管加壓素,這與性別無關,有些人血管加壓素的活性高有些人低。不論性別,如試著監看血管加壓素的活性與對孩子的關係方式,就可以看出先前敘述的傾向。

就算是女性,也有人能夠順利達成父性的任務,即便是男性也有人對這個任務感到棘手;但整體看來,還是父親方面的血管加壓素活性高,可以讓孩子運用身體去遊戲、讓他們將注意力朝向外界的事物。

本來由男性和女性分別負擔的任務,現在界線變得曖昧、被平均化,但並沒有從生物學上的構造解放,性別的束縛儼然仍存在。

催產素與血管加壓素的作用還有其他對照性的差異。其中之一就是,催產素與對他人的關心有深切相關,相對的,血管加壓素就與對事物的關注有關。

在關心的性質也有差異。相對於催產素與共鳴性有關,血管加壓素則與冷靜對敵有關。或許可以說催產素與溫柔的情感相關,血管加壓素則與嚴格的支配相關。這樣的差異,也和眾所周知的男性腦與女性腦的差異重疊。

就如同為使催產素發達,母性的愛與照顧是不可欠缺的一致,促為使血管加壓素發達,與父親的連結也很重要。

在動物實驗中,缺乏父親養育的孩子,相較於與父親共同成長的孩子,在於用身體去遊戲、打鬥的經驗較少,因此在下視丘產生血管加壓素的細胞數也較少。

這樣的傾向被認為與社會發展性或將來成為父母親時的行動也有直接的相關。我們認為在父親與母親共同養育的物種中,父親有父親獨自承擔的角色。

  • 成為父親這件事

母親也不是一開始就是母親。在生產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才成為母親的。這時候產生重大變化的就是催產素系統。

生產之際大量催產素被釋放,引起發陣痛的同時,也保護母親不受痛楚。哺乳或抱孩子時,催產素的分泌活潑,引發母性的行動。

像這樣受到催產素的影響,母親的大腦本身也會有變化。從女兒腦變成母親腦。母性於焉誕生。

成為父親時是否也會產生同樣變化呢?會因為成為父親,而得使負責父性角色的血管加壓素活動性提高嗎?

根據成為父親後的變化所做的實際調查,這似乎因物種而異。父親的行為活潑的物種,血管加壓素的活性比起成為父親前的狀態來得高。然而沒有參與養育下一代的物種,就看不出特別的變化。

以人類所做的調查中,血管加壓素並沒有特別產生變化,反而是催產素增加了。在與自己孩子的接觸中,父親身體裡也會產生母性愛增強的情形。

在溫柔對待自己孩子的這一點上,父親和母親一樣都是被催產素所操縱。由於催產素升高,再以血管加壓素為基礎的調和,才產生了堅強又溫柔的人類父性。

比方說養育環境的問題等,在催產素或血管加壓素無法順利作用下就長成大人,這種架構就無法順利作用,容易對孩子表現出不關心的反應。

如果要是父性的另外一種本質的粗暴攻擊性或冒險的活動性,沒有因為催產素的作用被中和,明顯地產生作用的話,則有可能會發生虐待或家暴、外遇或拋棄孩子等問題。

與血管加壓素關係深切的攻擊性和活動性,雖是重要父性的要素,但人類的父性最大的特徵不是只有強大,或許是需要兼備溫柔母性的父性。

  • 強化對抗壓力與不安的能力

所謂依附情感,是相互的結構。看到與自己依附關係結合的孩子,在父親的腦中催產素便會分泌活潑,十分鐘後血漿中的催產素濃度會上昇。血管加壓素在血中的濃度雖然不會變化,但調查基因表現的程度,得知在下視丘的細胞,不只是催產素,分泌血管加壓素的基因活動性也提高了。只要看到自己的孩子,腦中的基因表現就會產生變化的。

催產素在血漿中上升,會提高對壓力的忍耐度。即使在遭遇壓力的狀況,若在那之前看到自己孩子,就能抑制住皮質酮這種壓力荷爾蒙的上昇。

血管加壓素也被視為有同樣的傾向。血管加壓素升高的話,對不安的耐力會提升,對壓力的抵抗也會變強。在動物實驗中,嗅到外敵的味道時,在血管加壓素分泌低的狀態下,會立刻加強警戒,放棄照顧孩子;但是若血管加壓素大量分泌,就不會顯得提心吊膽,會悠然自得地繼續理孩子的毛。成為父親之後,這個人會變堅強。和孩子一起生活,對父親來說也有使得父親免於壓力的作用。

根據許多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件事。經常和孩子相處的父親,壓力較低,這個傾向也同樣符合中年期的父親。不只是孩子小的時候,到了十幾歲的青少年期也一樣,經常與孩子相處的父親較不容易感覺到壓力,精神狀況也較安定,在工作上也有高度動機,並且在家庭以外也會想要指導年輕世代。

若用反方向來看這些研究的結果,這些有穩定依附模式的父親,不只和孩子的依附關係穩定,在和其他的人際關係或在職場上的適應也較良好,自我認同的獲得或社會成熟上也不容易遇到困難。

然而,就算是有穩定依附關係的人,有時會因為工作過於忙碌,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足夠的話,就無法與孩子培育出依附關係,關係也會變得不穩定。這不只是身為父親,也會成為威脅一個人的成熟度及穩定度的要素。

不太能見到孩子的面,不得不長時間在強大壓力下工作,並且有時甚至幾個月或幾年都必須跟孩子們分開生活的父親們,究竟犧牲了多少東西?這真是太可怕了。還不用談到這有多殘酷、不人道,這根本是在非生物的環境下工作。

沒有家庭、沒有孩子的男性增加,還有好不容易結了婚卻因離婚而無法自由探視孩子的父親增加,都可以說是不幸的狀況。也可以說這將會使得身心健康或壽命都減損了。

但是,當然這是指父親本身就具備了穩定依附情感的情形。父親屬於迴避型依附關係時,結婚或養兒育女反而會造成壓力。結果,導致離婚,只須背負上經濟的負擔而已,這也是今日現代社會所充斥的狀況。對父親來說也是受難的時代。

  • 延伸閱讀:

沒有事情能難倒父愛!這個爸爸讓他的唐氏症孩子飛了起來

孕育生命不分你和我!這對女同志的懷孕照意外觸動眾人的心

遺傳機率並非父母各半!科學證實:小孩像爸爸的機率比較大

33(全文由時報出版授權刊載,摘錄自《父親這種病》;圖片來源:atkinson000,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