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觀念自古至今都存在,不僅難以改變,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世界裡,成績更是常被拿出來討論與比較。
原文作者 ANDREW SIMMONS 是一名作家、老師、音樂家,常居加州。他的文章可見於紐約時報、Slate 以及 The Believer。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他怎麼看 D 學生?
(以下內容以原文作者為第一人稱編譯。)
當我請一個前同事描述她的「D 學生」時,她說:「他們坐在那裡眨著眼睛,近乎平庸。」她說的有一部分是玩笑話。
如果得到 F 通常是因為有衝動性逃學、對學習極為厭惡、在校外也是問題學生,得到 F 就需要到學校上暑輔或線上課程,執迷不悟的他們通常會蹺課或到較差的學校,他們在教育中是很嚴重的問題。
然而,這些 D 學生通常都還會在學校裡,並造成另一嚴重問題:他們會過,但過程中幾乎沒學到任何東西。而且他們讀完高中之後很少有機會上大學,他們可能一個學期至少會有一項重要作業沒完成,但卻能在兩個月的指定時間內輕易完成次要的閱讀測驗。或許他會出現,但也是 10 分鐘後姍姍來遲;可能他不會尋求幫助,而且隨便就缺席輔導,很少閱讀,還常常絕望地(面帶笑容)說「我不懂這本書在說什麼」, D 學生可能會在前期就已經落後大家,而且很後來才趕上。但預防爛成績變成更爛的成績永遠不嫌遲,而且不是讓他們打心底覺得到 C 和 B 就夠了,這些 D 學生知道他應該怎麼做才不會得到 F 被當掉。
如果大家認為 D 就是不夠好,那這種衡量他們的方法似乎顯得不合邏輯又諷刺。
F 這種成績在我待的公立學校教 12 年級文學課的 10 年裡十分罕見,我希望 D 也可以這麼罕見,在第一學期結束前,我有 18% 的學生會拿到 D 。
不像極少數得到 F 的學生,他們和得到 A 、 B 、 C 的人拿到一樣的學分數,他們只是可能無法上排名很前面的學校(至少短期內無法)。我在加州教書,從柏克萊到 Chico 州立大學都不收任何在必修核心課程得到 D 的學生,像是代數學,而且大部份有名的私立大學也都設有類似的條件。
當教育界、政界、專家們與父母們辯論著共同核心測驗的邏輯,並想著要如何 Hold 住老師們的責任來啟發學生,以及改善美國孩子的教育機會時,那我前同事說的「次平庸」也能有學歷這件事似乎就違背常理了。我 12 年級的學生們在 10 年級時都通過了加州高中離校考試(加州每所公立高中的學生都必須通過這項考試才能拿到畢業證書),而且,幾週前才離開高中的高年級生們有少數 GPA 成績都很糟(大部份是因為 D ),之後很快就會進入教學進度較慢的社區大學讀書,社區大學對想繼續學習的人來說是很棒的選項,但有太多學生讓社區大學成為普通大學的替代品。
不幸的是,當學生知道就算得到 D 也能和得到 A 的人一樣取得文憑,有些人就會鑽漏洞。
雖然我不喜歡將學生表現都化為簡單的幾個字和數字,但研究顯示,比起測驗表現,成績是衡量大學成就更好的指標。不幸的是,當學生們知道 D 也能和 A 一樣得到文憑,就挑戰了這個教育系統。如果自尊、求知慾、社會壓力與諄諄教誨的父母們都無法迫使他們認真,有些學生只會努力不要得到 F 被當掉就好,這些學生對課堂討論與內容漠不關心,而這些習慣會在他們畢業後繼續跟著他們。和很多已經畢業的學生們聊天時,我觀察到高中時就很習慣得到 D 的孩子們,如果上了大學通常都會很掙扎,因為他們並沒有必備的學習技能,如果高中時期沒有老師、輔導員和家長的監督,他們就更能肆無忌憚的墮落,並失去他們原本可能對某些事物抱持的熱情。
將 D 這個評分標準刪掉或許能減少造成 D 的那些行為。美國已經有些學校和地區實施這件事了,包括紐澤西的學校已經在 2010 年廢除。我曾在將 D 廢除以增加大學錄取率的 LA 特許學校工作,在這所學校,學生只有得分在 62.5% 以下才會被當(以各州的標準考試為基礎的五點分級量表發展出來的數字),雖然很少有人會低於門檻,得到 C- 的比率也比過去大幅降低,但它在五點分級亮表示屬於基本( basic )和精通( proficien )的中間值。這所學校刪掉 D 之後的第一年末,超過 90% 的高年級學生收到大學的入學通知,而且大部份的學生都能接受這個選項。
在特許學校把 D 刪掉使老師和輔導員頻繁地提醒努力不懈的學生們環境有多競爭,並在需要時給予他們額外的幫助(上課前和午餐時)。這個策略在學生與輔導員比例適當的小規模學校行得通,很少學生不做作業,很多人都是一再修改論文到他們覺得夠好為止。有的人可能會辯論,這樣的教育系統潛在地允許能力欠佳的學生巧妙地進入四年制的大學裡,但以他們的能力可能會很難準時畢業或根本畢不了業,雖然目前為止我的 C- 學生們都還沒栽跟斗。
話說回來, D 反而對學校比對學生更有益。雖然我也知道沒有學校喜歡讓成績單上有滿坑滿谷的 D ,他們真的很怕學生畢不了業,如果畢業率不夠高,很多學校都會面臨困境。當掉的機率太高也會是輔導員和行政人員的惡夢,他們必須面對憤怒的家長、安撫董事會的委員,還得幫孩子找彌補的機會。
如果不是這麼容易就能得到 D 的話,我也不會這麼反對,有些老師會自動給交白卷上面只寫了名字的學生 60 分( D- ),相信大家也會對此抱有意議,憑什麼只寫名字就能過?其他老師會鼓勵學生努力得到他們該有的每一分;在完美的世界裡,得到 D 代表的應該是一個學生積極面對挑戰性高的科目的最低成績。一個還在學英文的學生同時面臨現在該學和為大學做準備的主流文學課都不應該被當,其他一樣修習同門課但有某些學習需求(比如需要額外的時間做作業)的人也不應該被當,在我的教學經驗中,這些高危險群的學生大部份都能得到 C 。
一個學生如何並不是他的高中成績單的總和, D 學生不見得最後就會去坐牢或從事微薄薪水的工作,但他們注定面臨未來目標(他們可能還沒設定的目標)的額外障礙,同時,有些學生從來不知道他們有潛能做比收銀員更好的工作。決定不上大學沒有什麼錯,但高中教育應該給所有學生機會選擇,不讓他們在 14 歲就被迫只能走類似的路。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The Atlantic;首圖來源:caligula1995, 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