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似乎每一項關於社會流動的新研究報告,都說明了美國人過去常說的菁英體制社會(個人能力的高低可以決定你在社會上的定位)的世代已經過去,許多研究證實──那些能過著不缺錢、舒適愜意的生活的人,正是那些「出生樂透」的中獎者;社會學家稱此為「Birth lottery」(人無法自己選擇出生於富有或貧窮的家庭,就像是買樂透一樣,一切只能憑運氣),如果你運氣好,就能含著金湯匙出生;反之,你也可能出生在困苦的家庭而辛苦工作一輩子。
然而,最近有一種新的說法是:即使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輸給了那些「中大獎」出生富貴的人,我們仍有辦法改變自己的人生。
其實對一個人影響最大的是環境,這是後天可以去改變的。舉例來說:哈佛大學曾有一項研究發現:將一貧窮家庭搬到較好的社區居住,其孩子長大後脫離貧困的機會就變大了。
很多資料都說明了:有錢人家的小孩長大後,依然還會是個有錢人;但是研究人員仍在探索這樣的結果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又為什麼會發生呢?也許,他們長大後會成為有錢人,是因為遺傳了父母的才能與喜好;又或者,是因為有錢的父母總是能花大筆錢在孩子的教育上,還能幫孩子找到高薪水的工作。這些又算是「先天因素」還是「後天因素」呢?
都柏林大學和隆德大學經濟學家的一篇新論文,給了我們一個答案。他們分別觀察瑞典出生於 1950 年代、 1960 年代、 1970 年代的領養小孩長大後所擁有的資產價值,並且將數目分別與其親生父母及其養父母做比對。(在本世紀中葉,瑞典國內所有的領養手續都經手於政府,所以政府擁有這些數據)
根據家庭關係,父母的財富與孩子長大後所擁有的財富,其相關聯程度如下:
簡而言之,研究人員發現後天環境影響較大。上表顯示:由親生父母養大的孩子,其長大後的有錢程度與父母有不有錢之間的相關聯係數是三者之中最大的──約是 0.33 。(相關係數 0 表示父母的財富與其孩子最終的財富之間無任何關連性,而最高相關為 1 ──表示完全相關)
而被領養的小孩,其最終的財富與其父母富不富有之間的相關性就有些不同:被領養的孩子長大後有不有錢,與其親生父母有不有錢,相關性很低,只有 0.13 ;而被領養的孩子其最終財富,與其養父母富不富有之間的相關性比與其親生父母的關聯性較高── 約 0.23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比起遺傳爸媽的智慧與能力;富養的小孩,未來成為有錢人的機會還是較高的。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有錢人家長大」的孩子,成年後都會有較富裕的生活呢?想從相關的研究數據找答案,但沒有一個有做出明確的結論。研究人員最好的推論就是:教導孩子如何做生意、接觸專業、花錢送孩子去私立學校念書,對於孩子最終的財富並沒有太大的幫助;然而,影響較大的是,家境富裕的孩子會有儲蓄的習慣,研究人員說:「原因其實很簡單:越有錢的父母能給小孩的錢就越多,債就越少。」不是說貧窮的孩子不懂得存錢,而是沒有閒錢的時候如何談論「存錢」呢?若家庭留給你的是大筆的債務,你的收入扣掉家庭支出跟債務都是負的,那又如何能夠談存錢。
這項研究也有被詬病之處,其中最大問題在於:親生父母家與養父母家,通常會是經濟狀況懸殊的兩個家庭;而當研究人員忙著鑽研一個出生自貧窮家庭的小孩,若被有錢人養大會有什麼結果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探討其相反面:一個出生自富家的孩子,如果窮養,其最終又會是富貴還是貧窮呢?
過去三十年以來,有錢人家越來越有錢,貧困的家庭越來越貧困,這樣的社會現象在美國也同樣上演著。瑞典採取高稅率、高退休金,似乎不能以瑞典的調查類推美國,但其實情況已經很接近了(瑞典的社會流動性可能跟美國的一樣低)。難得這次,斯堪地納維亞國家「所謂」每人中獎「機率相等」的 Birth lottery ,跟美國的情況一樣,其實沒有「那麼公平」。
延伸閱讀:
一張圖片讓你秒懂:貧富差距不可能靠教育翻轉,只能不斷階級複製下去
(資料來源:Atlantic;圖片來源: jaguarmena, Atlantic, jaguarmena, pictures of money, 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