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eresa

烏干達小朋友都念什麼書呢?

大家可以想一下這個簡單的問題,下一代的教育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根本,在我們還不認識字的時候,很多爸媽就已經會講故事給我們聽,是虎姑婆的故事、是格林童話、也有可能是年獸的故事,故事是孩子認識世界、保存族群記憶的第一個窗口,我們能藉由傳說故事,更瞭解自己血液裡的文化,也能透過國外的故事,更接近這個世界,在台灣,我們很幸運,前人的努力讓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的孩子,能閱讀自己的文化,讓課本和報紙之外有別的閱讀的選擇。

但在烏干達,小朋友就沒那麼幸運了,幸運一點的孩子,學校裡有國外捐贈的童書,但大多數的人,連課本之外的書都沒有,未必是買不起,而是連有錢都買不到。我第一次去鎮上的圖書館時,還蠻驚訝的,圖書館不大,但是五臟俱全,該有的都有,書籍整齊排列,有童書專區,也有成年人的區域,算是個很不錯的圖書館了,但是仔細一看,所有書幾乎都是歐洲和美國的 NGO 捐贈的,書籍的內容不外乎是那些先進國家認為烏干達人民「需要」閱讀的內容,關於黑人,關於民主,關於國家治理,並不是說這些書不好,但對當地人來說,其實並沒有什麼選擇的空間和餘地,他們無法自主地選擇知識和書籍,只能被動的接受他國的灌輸,外國援助這件事,小至圖書館,大至國家,都是同一個道理。我試圖在童書專區找一本關於烏干達傳統故事、有當地語言的童書,我一本也找不到,真的一本也沒有,雖然英文是官方語言,但是對小朋友來說,當地的族語才是他們熟悉的語言,書架上清一色都是國外的童話故事,由於沒有文字書寫的傳統,傳統故事在下一代,徹底禁聲。另外有一次,我問我寄宿家庭的妹妹,她是個大概十五六歲的小女孩,從小在都市長大,我問她知不知道一些她們族裡的傳說故事,她思考良久,搖一搖頭,說她真的不知道,一個也不知道。

我被嚇到了,為什麼烏干達的孩子跟歐洲美國甚至台灣的孩子念一模一樣的故事?故事裡的雪、蘋果、公主和王子離他們如此的遙遠。為什麼幾千幾百年流傳下來的口傳故事,在這一代的現代化中完全消失?為什麼閱讀在烏干達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只有課本、聖經和報紙?

你可能會覺得他們窮買不起書、可能會覺得小孩根本不喜歡看書,沒有這個需求,就沒有這個產業和供給。但我覺得答案不是這麼簡單,有一次我到一個小學的圖書館,一群一二年級的小朋友看到故事書比看到玩具還興奮,每個人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椅子上讀了起來。一本書的價錢也不貴,大概是兩瓶啤酒,或是四分之一隻雞的價錢,兩瓶啤酒對許多烏干達人來說根本不算什麼,雖然人們並不有錢,但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窮。但問題是,出了首都根本買不到一本除了課本和聖經的書,更不用說是色彩繽紛的童書了。

  • 屬於烏干達的故事

那是到底是為什麼呢?追根究底,是因為沒有人在做這件事。所以我跟我的烏干達朋友們決定,開始一個出版英文和傳統語言雙語對照的烏干達童書計劃,專門出版烏干達的傳說故事。

這是個由我的烏干達夥伴們一起創立的計劃,希望這計劃在我離開烏干達後能繼續持續下去,我們從到深山裡採訪耆老開始,一點一滴地搜集傳說故事,很難想像,在人均年齡 50 幾歲的社會,在沒水沒電,根本沒路的村莊住著高齡 80 幾的老人,而且仍然健步如飛、頭腦清楚,我們坐在昏暗的房子內,旁邊圍著大人和小孩,全神貫注的聽耆老們講述祖先的故事,空氣仿佛凝結,我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但透過夥伴的翻譯,那是個媲美大史詩的英雄故事,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千百年來,族群的記憶和智慧就是像這樣,一代一代,在火爐邊、在屋簷下流傳下來,但 21 世紀極速的現代化和都市化,正在瓦解原本的傳統社會與文化(所以我覺得做 development 的人應該要有一些文化人類學的基礎)。非洲的童話故事跟西方的童話大相徑庭,我們從小閱讀的童話故事大多都很正面,教導孩子做人做事「應該」的態度和道理,但非洲的童話卻是教導孩子真實的人性,不忌諱碰觸我們認為禁忌的話題。

  • 圓了一個出版夢,還有下一個

寫作和插畫也都是由當地的夥伴一起完成,我們的插畫家很特別,他是個 15 歲的小男生 Brian,個頭很小,很安靜,感覺像是小學剛畢業,但他最大的夢想和興趣就是畫畫。他從小家境不好(就是那種以烏干達的標準還是清寒家庭的程度),一直接受當地的一個 NGO 資助念書。Jane 是我們的作家,透過她我才認識 Brian,Jane 有一天跟我說,她希望我們這個計劃,在未來,能讓像 Brian 一樣的年輕人能夠透過他們喜歡寫作和畫畫的專長謀生。在烏干達,工作的選擇和想像很侷限,除了種田、做粗工和開間小店,能提供機會讓年輕人用自己的熱情和專長賺錢,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最後,我們希望能夠創立書籍的通路,與一般捐贈書籍不同,我們希望這是能夠永續經營的事業,能夠將書賣到最偏遠的角落,同時也是增加當地青年的工作機會。所有的盈餘將會花在出版下一版書和在各個小學推廣閱讀和說故事活動。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閱讀自己的文化、從文化中學習進而建立對自己文化的認同,這是我們希望做的事,並沒有任何一個文化優於另一個,文化隨著環境和人而生。在向外學習之前,知道自己是誰其實是更重要的課題,從台灣到非洲,不管什麼國家都一樣,一味地向他人學習、拷貝,鄙棄、遺忘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到頭來就像失了根一樣,無所依歸、無所憑藉,希望能藉由此計劃讓人們能夠有尊嚴的生活,以自己的傳統為榮。

另外呢!!我們的 FlyingV 計劃已經正式上線了!請多多支持:)

編註:【FlyingV 計劃】非洲的「課綱微調」:改造童書行動

=延伸閱讀=

看看日本想想台灣,為何台灣小學只能靠募捐二手書給孩子讀?

商管學生最後一堂課:參與社會企業,我才是真正被幫助的人

醜話說在前-不要做國際志工的 9 個理由

(圖文由 Teresa 授權刊載,原文刊載於此;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