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本文作者戴宏全為中央大學企管系四年級的學生,在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堂必修課中,必須與一家企業合作,深入了解企業文化、組織結構、業務項目等,以協助企業解決營運上的問題。近年來社會企業很夯,但想必只有親身參與的人,才能深刻體會社會企業存在的意義。透過分享,讓我們對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多一點關心。
本文作者:戴宏全
這學期的企業專題課程,我有幸能夠接觸到專為脊髓損傷者提供就業機會、生活重建和職業訓練的新生命資訊服務公司及其協同團隊。
坦白說,在管理學院的最後一年,已經念了四年的我,對最後一堂的企業專題必修課總有一些抱負,想要到名聞遐邇的跨國公司實習,或是到最具規模的外商企業做專題,試著躋身大企業來證明自己,以符合別人和自己的期待。
- 社會企業到底在幹麻?
但在因緣際會之下,我有機會選擇社會企業的專題,一家為脊髓損傷者服務的公司,與我原本對最後一學期的理想甚有落差。大部分的人聽到脊髓損傷者大概跳脫不出那幾個畫面和想像,原本以為身心健全的我是要去「幫助」脊髓損傷者,我沒想到的是,在整個過程中,我發現我才是被幫助的人。
你是如何看待脊傷族群?他們要的只有資金嗎?還是來了就走的志工服務?因為不了解,大多時候我們都有著過分的同情和錯誤的理解,其實他們和大部分的人一樣需要一些機會養活自己,也因為沒有如此的遭遇,多數的人選擇不作為或不去了解。
除了政府和非營利或非政府組織的努力外,社會企業也提供了一些解決社會問題的選擇。舉例像是弱勢族群的問題,在台灣有像新生命公司和協同團隊站在脊傷者的角度來思考,為脊傷者提供能重返職場的就業機會和職業訓練,也協助生活重建,我才發現對於脊傷者來說,能夠自給自足即是他們最平凡的幸福。
- 真正結合理論與實務
去年我去南京參加一個競賽時,認識一些來自香港頂尖商學院的學生,令我驚訝的是,有和我同年齡的學生已經開始在學生時期創立社會企業了,放棄選擇高薪的工作機會,利用商管知識來營運社會企業,運用富有創意的方式來推廣在忙碌工作中被犧牲的「精神健康」,和不同的公司機構舉辦藝術、音樂和烹飪等等的紓壓活動,並將賺得的利潤捐贈給精神康復機構。
我在做專題時,常有機會拜訪新生命公司或是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因此聽到很多傷友的故事,有的人成為籃球國手出國比賽,有的人主持廣播節目完成夢想,更有一對脊傷夫妻靠著輪椅完成環台婚禮,每一位傷友都是我的導師,是他們讓我看見生命的可能,改變了我對脊髓損傷族群的認知。
在這專案中,我們試著運用所學的商管知識幫助新生命公司做企業專案,分為公共關係的經營、人力資源規則的建立、好日子電子商務的推廣、公益信託的創設和資訊平台的設計等等組別,在企業導師們的指導之下,理論和實務有了結合的機會。近期也將在國際研討會上以青年實作的方式發表,我們從做中學,並思考自己的附加價值。
我是負責公關的主題,還記得收到創辦窮人銀行的諾貝爾得主尤努斯博士的來信時,我們興奮的表情;記得和網路插畫家合作,開始刊登圖文的那一天;也記得跟著企業導師到處拜訪,和學會公關經營以及增進溝通能力的時候。
我們大概很難有機會可以深入了解一個弱勢族群,但其實每一刻就有憾事在世界上發生。這次的專題課程,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和對社會所奉獻的價值是什麼?除了提供一流的產品服務和追求股東利益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可能?
一路的求學路上,我們從社會中取得資源,也將會投入到社會之中。這次的專題課程讓我見到不一樣的視野,化解了我對傷友們的迷思。解決社會除了透過政府的協助之外,我學習思考如何利用我們所學的專業去解決根本的問題,否則問題只會存在,付出只是蜻蜓點水。
(圖文皆為戴宏全授權刊載;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