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金融危機以來,毫無疑問地就業市場就變得超乎想像地有彈性。失業率並沒有如擔心的攀升,而就業復甦回到不景氣之前的水準也比最樂觀的經濟學者所預估的還快。所以那些制定政策的政治人物可以開始歡慶了嗎?表面上看起來,儘管各國都在進行撙節措施,這現象看起來還是一個就業市場奇蹟。

不幸的是,研究過目前英國的工作品質,卻發現完全不是這樣。目前英國的勞動市場的確相當穩定但卻有相當多潛在問題、不穩定、臨時的工作,不但會威脅到國家的生產力與競爭力、社會參與以及最終影響到勞動力的健康。

當然有不少人爭辯,認為這類臨時性的工作對於彈性的勞動市場是必要的,但我們可曾認真考慮過這些工作對人的影響?

  • 工作與良好的身心狀態

社會心理工作品質包括職場晉升、自主性、挑戰、多樣性以及任務的自主性。這影響工作對於社會與心理健康的提高或降低。

一份好工作與心理健康是有很明確的關聯的。澳洲一份關於澳洲家務、收入、勞動動態普查 (the Household, Income and Labor Dynamics in Australia (HILDA) 的結果是這項關連性的根據之一。這份普查強大的數據讓研究人員能夠輕易地將不同情況進行比較。根據澳洲國立大學的 Peter Butterworth 以及他的同事所出版的研究結果,已經在全球不同國家引起廣泛的共鳴,讓我們能真正探究在經濟數字之外,究竟有工作是否真的對一個人的身心狀態是比較有益的。

失業很慘沒錯,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比如沒錢。也會讓我們看輕自己、失去自尊,離社會越來越遠,甚至讓我們婚姻破裂、危及健康。因此,推行一個讓民眾得到工作的政策毫無疑問是一件合邏輯也有理論基礎的。

不過基於這個觀點,尤其在失業率高漲期間,另一個觀點: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也由此產生,尤其在現今英國的政策走向,如強迫性的工作履歷、Workfare(職業訓練義務的福利),或 work-for-benefits(要求工作才能獲得社會福利補助)等類似想法,變成政治人物所偏好。

  • 一份爛工作比失業更糟

做一份品質很差的工作也許很無聊、一成不變、顯示能力被低估,或職場媒合的不恰當,但都被認為是一種讓無業者與就業市場保持聯繫的方式,並維持勞動習慣。但根據 Butterworth 的資料卻顯示完全相反的結果。HILDA 資料庫很明確的顯示出,從事一份爛工作的社會心理品質遠比失業者來的差。Butterworth 檢視了這些從無業轉換到就職狀態的研究樣本發現:

對於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的人而言,他們的心理健康明顯好過這些沒有工作的人。

但對於這些任職於工作品質不佳的工作的人而言,心理健康有明顯的惡化跡象,甚至比沒有工作的人還要糟糕。

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觀點,失業的人得到一份工作之後真的會過的比較好嗎?這樣的肯定答案只基於這是一份品質好的工作。如果這是一份不理想的工作,那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只會讓當事人感覺更糟,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康。

因此,對於那些認為讓人重返就業市場的政策本身就有一些懲罰性的潛在因素的人,「只要有工作就是好工作」這句話很難動搖他們對於這個信念的認同。另外,我們也應該質疑一些政策的旋轉門條款之下,部分人離開工作崗位又回到職場後,是否會將自己低下的工作效率歸咎於工作本身讓自己的社會心理狀態不佳。

這樣的結果當然不會阻止我們用盡各種方法幫助人們就業,不過的確是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一份工作的品質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以及工作產能。就算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令人尷尬的真相可能是隨意一份工作不見得會比一份心中理想的工作來的有益。

(資料來源:mashable;圖片來源:net_efekt

  • 延伸閱讀

【職場憲形記】想成功就叛逆一下,這輩子至少做一件大家都反對的事

賈伯斯龜毛、挑剔、逼瘋員工!他的星座是?別錯怪處女座了

商管學生最後一堂課:參與社會企業,我才是真正被幫助的人

叫我bitch!叛逆女當道,21條自信宣言妳敢承認幾條?

你有沒有成為下一個賈伯斯的潛能? 20個創意人才一定會擁有的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