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密基地的存在,就像一盞路燈,每個人都是點燈者。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有燈就有人。」這個路燈不能熄,它是一種方向感、一種歸屬,讓孩子可以沿著亮光,找到人生出路。
空氣中瀰漫海的鹹味,堆積如山的蚵殼成了地標,台灣一半以上的蚵仔,都來自這裡。每天清晨,天色仍闇黑之際,家家戶戶的燈光就會陸續亮起,女人帶著小孩開始進行剝蚵作業。
這裡是嘉義縣東石鄉,蚵仔的故鄉。
當城市的孩子上安親班、補習班,東石鄉的孩子在剖蚵,賺取一台斤二十元的微薄工錢,幫補家用。淨重一台斤的蚵仔,大人剖二十分鐘,小孩要花上一小時;一天賺四百元需要很拚。
- 小庭:阿嬤帶大,渴望彈鋼琴而非剝蚵
三月底的清晨六點,初春空氣中仍透著寒意,清瘦的小庭就被阿嬷叫醒。
「我討厭蚵仔留在手指的腥味,」從小剖蚵的她,寧可讓十隻手指頭揮舞在黑白琴鍵上;而周日練琴,是她最開心的時光。
小庭練鋼琴的地方,是一個「祕密基地」,那是她最喜歡的地方。因為那裡有一群玩伴、有課輔老師陪伴,也有家的溫度。
五歲以前,小庭生長在台南,因爸爸生意失敗欠債,她被送回嘉義東石,爸媽離婚後,小庭與阿嬤相依為命。小庭的爸爸返鄉打零工,還不時要躲債,家中生計落在阿嬷身上。有時阿嬷也想讓孫女休息,但小庭仍會被姑姑逼著剖蚵,因為她爸向姑姑借錢不還,姑姑為之氣結,每次看小庭到祕密基地學鋼琴,就會直嚷:「沒錢學什麼鋼琴,趕快剖蚵賺錢啊!」
小庭很想趕快長大,就可以去台南找媽媽,但,她又捨不得阿嬷一個人。小庭常獨自發呆,盪鞦韆時,露出憂鬱的沉思表情。
- 漏水的舊厝 躲不掉的剖蚵命運
小庭最期待暑假到來,就能去台南找媽媽。「昨天媽媽寄來兩件新衣服。」周日在練習鋼琴的小庭,指著身上的桃紅色T恤,開心地說。
但,五月的梅雨季喚醒了現實,小庭趕緊用抹布圍堵天花板滑落的雨,挪開桌子,將就著寫功課,雖然家徒四壁,牆上卻掛著一張「五育均優」的獎狀。
但東石鄉的女性,還是就像住在時空膠囊裡,從阿嬷那一代、到媽媽、姑姑這一輩,再到小庭,一代接一代,看不見改變。唯有每個周日,到了「祕密基地」,手指擱在黑白琴鍵上,她才隱約感受到,自己也能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 阿國:家暴陰影,目睹父親上吊而有情緒障礙
同在東石鄉祕密基地,今年也念國小四年級的阿國(化名),他的身世則是另一種偏鄉弱勢「典型」。
理著平頭的阿國,媽媽是陸籍配偶。剛到祕密基地時,瘦小的他是一個「憤怒娃」,動不動便嗆課輔老師:我要殺死你!言語暴力的背後,是一段抹不去的家暴陰影,和目睹父親自殺身亡的心靈傷害。
五年前,阿國的父親在家上吊自殺,當時家裡沒大人,他和妹妹親眼目睹,他驚慌地跑出去求助,卻依然無法挽回憾事。直到現在,他經過父親上吊的房間仍有些惶恐,也不敢一個人睡。看似開朗外向的臉龐,內在的傷口尚未癒合。
在課輔老師的陪伴和關懷下,阿國漸漸回復活潑本性,情緒變得平穩,開始喜歡數學、英文。
- 城鄉沒有數位落差 卻有巨大的教養落差
傍晚六點,來接孩子的阿國媽媽形容,「兒子來祕密基地三年了,以前講話比較大聲、脾氣很暴躁,現在改變蠻多的。」喜歡玩樂高積木的阿國透露,長大想當工程師,平常總是手機不離身。
- 孩子的秘密基地:陪伴偏鄉弱勢孩子長大
紙風車劇團到偏鄉巡演時,發現許多孩子在戲台下閒逛,無處可去,於是,紙風車班底吳念真、簡志忠、李永豐、柯一正等人起心動念,於二○一三年七月成立快樂學習協會,為偏鄉設立免費課後輔導班。
在課輔老師細心陪伴下,弱勢孩子像從沙灘回到海裡的海星一般,又活起來了。他們找回心靈安全感,建立自信心,重拾課本。
嘉義東石鄉,只是一個小縮影。全台三六八鄉鎮,還有很多孩子需要溫暖的陪伴與鼓勵。目前,快樂學習協會在全台設有二十個秘密基地,照顧逾五百名學生;預計今年底可達到三十至三十五個據點。
其實,從事課後輔導的單位,從政府到民間都有,但「孩子們的祕密基地」與其他課輔班有何不同?快樂學習協會理事長吳念真說,祕密基地的目的不僅是照顧孩子的課業,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長、導引他們學習的興趣。
「台灣雖然很小,但每個地區不同,它必須有地區的特質。」吳念真說,當地人「有感情做基礎,事情才可以做得長久。」
曾是失學的礦工之子,吳念真說,年少的歲月是日後人生的某種縮影。倘若當時遇到某些人,被拉拔了,或者鼓舞了,就是一輩子的力量。
但吳念真坦言,做課輔班壓力很大,「我們一直在考量自己的募款能力。」一個祕密基地平均一年預算約八十萬至一百二十萬元之間,視學生人數多寡而定。換言之,三十個據點,協會必要開支一年就要三千萬元。
祕密基地的存在,就像一盞路燈,每個人都是點燈者。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有燈就有人。」這個路燈不能熄,它是一種方向感、一種歸屬,讓孩子可以沿著亮光,找到人生出路。
(相關資訊請參考此網站:為孩子點一盞燈)
延伸閱讀:
「你很特別, 特別到該做些不一樣的事」劉安婷,一個棄美高薪、返台推廣偏鄉教育的夢想家
大病過後,吳念真的人生體悟:我仍是要為觀眾們創作出最動人的劇本
(本文為合作夥伴《今周刊》授權刊載,原文標題:吳念真為孩子點一盞燈 打造孩子的秘密基地,非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