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印良品:第三消費社會向第四消費社會過渡的典型商品
無印良品成立於二十世紀八○年代的第三消費社會,其後一直深受人們喜愛,現在則成為最具第四消費社會代表性的商品。
在一九八二年時,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在當時住處附近的東急東橫線祐天寺站旁邊的便利商店看到一個商品:沒有特別花紋、顏色也淡淡的文具。當時我驚呼:啊!沒錯,這就是我想要的!立即買下來。那個文具就是無印良品的產品。
我特別喜歡無印良品,所以在那之後一直到現在,從自行車到服裝、桌子、衣櫃、燈具,購買了許多他們的產品。關於無印良品的特點,就像在本章末採訪辻井所說的那樣:它是對名牌商品的反抗,並向消費者提供剔除企業所強加的無用價值,能讓消費者透過它來創造最具自我個性的生活方式。
在第三消費社會,為了彰顯自己的個性,各式各樣的品牌商品大行其道,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無印良品作為反品牌的象徵誕生了。人們不必再去挑選最適合自己的品牌,在這裡可以如空容器一樣,以無印良品的產品作為「素材」而選購,並動手染上自己的色彩,自己進行加工處理。這和東急手創相同,都是來自「半成品」理念。
此外,無印良品堅決排斥過度包裝和顏色、圖樣,並推出之前已經不再銷售的香菇,作為生態商品為人們所認可。可以說,這裡的商品是帶有第四消費社會特徵。
無印良品還具備另一個第四消費社會特徵,就是它讓人感受到日本式的文化。在這裡,不追求過多的功能和裝飾,反而大幅度剔除,也就是減法美學。這和宣導清寂的日本文化是相通的,因此也具有第四消費社會特點。
在一項對無印良品的好感度和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調查顯示,「非常喜歡」以及「喜歡」無印良品的人中,有八○%以上都對環境問題「關注」或「比較關注」。(圖 3-15)
相對的,回答「不太喜歡」和「不喜歡」無印良品的人,大概有三○%到四○%都對環境問題「不太關注」或「不關注」。對無印良品不同好感度的人群提問「你喜歡日本這個國家或日本文化嗎?」,「非常喜歡」或「喜歡」無印良品的人,約有八五%都表示「非常喜歡」或「比較喜歡」。(圖3-16)
綜合以上敘述,無印良品作為環保、簡約和具有日本特徵的商品,及作為第四消費社會的象徵為人們所接納。二○○三年,無印良品曾經舉辦「發現無印良品」(Found MUJI)活動。在這次活動中,無印良品並沒有開發商品,而是從世界各地銷售的商品中「發現這就是無印良品」的商品。具體成果不但包括日本各地的和風餐具,還有從世界各地「發現」,譬如印度的金屬器,中國的紡織品、青白瓷和長椅,還有法國郵局的麻口袋。
有人評論,無印良品是現代的「民間藝術」,是現代生活中具有民間藝術品屬性的「用之美」,即因實用而美的商品。
第四消費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對世界各地固有文化的重視,作為第四消費社會代表商品的生產者,無印良品舉辦這個活動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當我來到青山的「Found MUJI」店鋪時,卻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好像身處西荻窪或目白的古董鋪子。
也許當人們有能力發現「MUJI」式商品時,無印良品就不再有存在必要。但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很少,即使有這能力,當有需要時還是會到無印良品購買,但是仍然要說,「Found MUJI」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MUJI」作為「物」的價值否定。當然,無印良品也明白這個道理。因此我想,也許普及一種超越「物」的思想,才是今後無印良品的長期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