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從2019年10月時發生的 NBA、美劇《南方公園》等事件來看,不難發現中國正以龐大市場為後盾,無視國際經濟秩序,甚至開始支持 911 攻擊事件。此外,企業「對中國道歉」運動,也比以往更加盛行,單純發出官方道歉已無法滿足中國人的胃口。中國人的總總行為,也逐漸讓本來不關心政治各國人開始覺醒。

究竟,擁有千年文化底蘊的中國,是從什麼時候變成世界公敵的?(責任編輯:徐子捷)

中國北京

中國北京。圖片來源:sodai gomi,CC licensed。

文/ uscap424

所謂的「禮儀之邦」墮落,問題在於元、明、清近千年的統治

這幾個朝代,有兩個是征服王朝,強調武力鎮壓與思想控制;明朝雖然是漢人王朝,但是處處學習元朝制度,對社會的宰制不遑多讓。就這樣,中國從制度面徹底箝制中國人的思想與創造力,甚至明清以後屢興文字獄,各式政治鬥爭每每株連九族,最終創造了完美的大一統極權帝國的階級秩序。

最底層的中國人,過半出生就註定夭折,幸運點活下來,就等著過上數十年的苦日子,到了清末民初,軍閥忙著混戰,文化發展停滯,中國百姓更是經濟困窘。年少的李登輝,搭乘日本軍艦到青島時,曾經留下「生平第一次看見中國人」的紀錄,中國人為了搶奪船隻拋棄的物資,紛紛跳入水中,男人打女人、大人打小孩,畫面是弱肉強食、貪婪粗鄙。

李登輝於是寫下:

「我在青島停留約一週,心裡開始忐忑不安地想著:『日本與中國展開戰爭,無異是犯下大錯。』眼底所見,中國人顯然過著極低水準的生活。衛生觀念等等,和日本人天差地遠。與生活條件如此嚴酷的民族打仗,應該不會贏吧。」

歐洲人的印象也相當近似,其中最有名的紀錄,是馬嘎爾尼對乾隆時代的描述:

「大清帝國好比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間沒有沉沒,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它那巨大的身殼使鄰船見了害怕,然而一旦無能之輩在甲板上指揮,那麼整艘船就不會再有紀律與安全了。船不會立刻沉沒,它將向一個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後在海岸上撞得粉碎。」

馬嘎爾尼的日記裡頭還有一段更一針見血的敘述:

「清政府的政策和自負有關,它想凌駕於各國之上,但卻鼠目寸光,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

歷史課本好歹也教過,馬嘎爾尼對乾隆只行單膝禮,冒犯了天朝威儀,中英雙方因此嫌隙,但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影響馬嘎爾尼觀念的有兩點:

一、英國人當時在唯一口岸廣州,飽受官員的欺凌索賄
二、馬嘎爾尼上訪北京,沿途看盡中國百姓的窮困,死嬰處處、街道髒亂噁臭

「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只能聽懂炮火的語言。」

比照中國朝廷的自大傲慢,中國的外強中乾,讓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打從心底不屑,值得一提的是,馬嘎爾尼使節團有個副手,名叫喬治斯當東,他的兒子小斯當東,是使節團唯一學會中文的人,謁見乾隆的時候年僅12歲,皇帝喜愛會中文的小斯當東,允許他上前觸摸天子的膝蓋。

這位摸了龍膝蓋的小斯當東,可說是最早的中國通,也是對大清本質看得最透徹的人。1840年,英國議會討論對大清發動戰爭的時候,小斯當東是最堅決贊成的一個,他說:「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只能聽懂炮火的語言。」

前面這些,對中國人卑鄙本質的描述,放在今日的中國一樣說得通,當然中國更悲哀的是,在明清、民國之後,居然還來了一個共產政權。爾什維克的鬥爭方法,先鬥地主、再殺文人,之後毛澤東文革,把全中國的男女老幼都捲入,所有的父子師生的情誼全面潰爛。社會信任灰飛煙滅,中國人性格的卑劣到達人類前所未有的地步。

這種上千年的腐敗,加上半世紀前文革的摧殘,終於造就今日豬瘟、秋形蟲遍地橫行,媒體仍然「沒事兒」的中國,就更別說天津大爆炸、動車事件、各地暴動頻傳了,中國媒體不會報的。因為這不只是媒體控制,而是打從骨子裡的全面思想控制,正因如此,中國人出國之後,見到自由世界的資訊,他們會憎恨這個世界「處處污衊我的偉大祖國」、「我的國可厲害了」。

如果有人說中國壞話,肯定是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歐洲國家陰謀顛覆北京,至於小日本,那更是淫賤齷齪,動漫AV沒個正經……(但中國人會一邊謾罵一邊跑去歐美日爆買,然後隨地大小便)

中國國民出國大小聲、大小便,處處製造消費糾紛,中國政府專門製造國際檢疫問題、國際貿易問題、國際法律問題,乃至於中國人專殺中國人,連外人都看不下去。人性卑劣自私至極,這樣的中國,當然就會變成世界公敵了!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推薦閱讀

全球最紅 YouTuber 引網友暴動!被中國封鎖後廣送「翻牆軟體」促銷碼,鼓吹中國人體驗自由風氣

【中國人不管在哪講話都很大聲】日本 YouTuber 挺台是主權獨立國!拍片教日人用 10 個方法辨「台灣人 vs. 中國人」

【兩岸問題在我的課堂上演】日本老師回「台灣跟中國不同」遭撤換,旅日台人淚:台灣退讓好像變世界定律

(本文經原作者 uscap424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sodai gomi,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