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編輯部推薦語】
適當的讚美,有激勵對方成長的作用!
我們從《帶心術》這本書摘出以下內容,教你如何透過激發部屬的「成長心態」,做出更好的表現。
文 / 吳斯茜
讚美是激勵的形式之一,小心不要變成了恭維。
恭維不必建立在事實上,《恭維趣史》(You’re Too Kind: A Brief History of
Flattery)作者理查.史丹格(Richard Stengel)指出,據考證西元前十四世紀的埃及法老王圖坦卡門十歲登基、十九歲駕崩,從不曾帶兵打戰,但陵墓雕刻卻出現凱旋歸國的英姿,可見古埃及群臣對這位君王身後的恭維:圖坦卡門的陪葬品數量驚人且炫麗奢華,最知名的黃金面具更成為開羅埃及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史丹格舉證歷史上恭維無所不在,目的為求皇帝恩寵、貴族社交禮儀、浪漫愛情等等。當今民主制度下依然有恭維,只不過換成政治人物恭維選民。 現代人樂於按「讚」,或多或少也有恭維之意,但本書希望展現的行為則是以激勵為目的。
如何正確使用讚美來激勵,一定要問心理學家、暢銷書《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作者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她的實驗提供十題相當困難的 IQ 測驗,分別有不同的回饋,第一種:「哇!你答對了八題,好棒的成績,你一定很聰明。」第二種:「哇!你答對了八題,好棒的成績,你一定很用功。」結果發現,不同的讚美在心態上差異頗大。被讚美聰明的人,出現了「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的傾向;被讚美用功的人,則出現了「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傾向。
定型心態者認為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為了避免能力被質疑,往往會廻避挑戰;成長心態者則認為能力是可以改變的,願意嘗試挑戰,不會因失敗而否定自己能力,只需要再努力。成長心態者的路較寬廣,簡單容易的事無需讚美,但當他們付出心力或追求重要目標時,這樣的讚美會讓他們產生自豪感,繼續奮進。
澳洲新南爾斯大學教授羅伯特.伍德(Robert Wood)與史丹佛大學教授亞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以商學院研究生為對象, 模擬一間家具公司的經營。電腦會出現生產力的訊息回饋,考驗研究生工作分派、指導與激勵員工,可算是複雜決策型(complex decision making);然後對一組輸入定型心態,宣稱這個任務可以測量管理能力,能力愈高表現愈好;另一組則輸入成長心態,告知管理決策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不斷地練習,愈練習表現會愈好。透過這為期一週的經營者模擬結果可得知,成長心態者不怕犯錯且自信度提升,整體營運績效也比定型心態者好。
後續研究則改成以團隊形式進行,每隊有三人共同決策,也分別灌輸不同的心態;觀察發現:具備成長心態的團隊,在溝通管理決策時更誠實坦率,會通力合作;反之,定型心態的團隊則較顧及個人能力高低與形象,擔心意見不被認同,而陷入「團體迷思」(groupthink)。
「團體迷思」是決策的一大障礙,資訊均來自同溫層,是助長此障礙的原因。網路即時性讓人有訊息更豐富的錯覺, 卻也因為一直無從接觸到對立的觀點, 只跟觀點相似的人互動, 因此會堅信自己是對的, 也懶得做功課或與重要議題認真交鋒;然而,同溫層除了會造成思考盲點外,較嚴重的副作用是煽動「輕蔑」,甚至群起攻之。《愛你的敵人》(Love Your Enemies: How Decent People Can Save America from Our Culture of Contempt) 作者亞瑟.C.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認為輕蔑文化盛行是社會紛擾的禍首,如網路匿名的酸言和辱罵;建議領導者要勇於跨出同溫層,且在意見分歧的情況下仍保持有尊嚴的對待;更進一步嘗試跟反對派建立友誼。否則當團隊同質性太高,領導人想綜觀全局的困難會加增,愈來愈容易作繭自縛。
人們會有定型心態還有一個原因是出於對天才的著迷。「神童畫家」瑪拉.歐姆斯德(Marla Olmstead)的作品掛在父親友人的咖啡館裡有客人想購買,當時她才四歲就賣出了第一幅抽象畫,引起許多人爭相收藏,有的價格甚至高達數萬美元。二○○五年美國電視台 CBS《六十分鐘》拍攝她的作畫過程,節目中發現業餘畫家父親從旁指導,瑪拉的光環立馬褪色,畫作價格大幅滑落,畫展被迫取消;可見人們偏好不用太努力即可成就的天才本質,如果是神童的畫容易被認為極具投資價值。 因此,促進成長心態的讚美愈發顯得可貴,但請不要以相互比較式的讚美,建議採用現在跟過去對比,來見證對方的進步。
每個人可能同時擁有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視不同情況而定;要檢視心態是哪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面對失敗時的反應。失敗不好受,但在管理上反而會愈來愈受到欣賞, 尤其是新創領域, 有過壯烈失敗經驗的人, 還可能在圈內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呢。杜維克坦承自己原本屬於定型心態,後來才慢慢地朝向成長心態。職業棒球隊在評估球員是否具有價值時,杜維克建議應該要「買」的是球員的心態,而不要買運動天賦。然而,害怕失敗的恐懼不容易消除,大腦有自我辯護機制,很擅長否認,會在人面對信念、價值觀衝突時啟動,藉由理直氣壯以降低認知失調感。
《零盲點思維》(The Scout Mindset: Why Some People See Things Clearly and Others Don’)的作者茱莉亞. 蓋勒芙(Julia Galef)主張以「偵察心態」來面對犯錯,詢問「這是真的嗎?」然後深入調查,接受與個人信念相左的證據;即使真相令人沮喪也能勇於改變想法,把錯誤視為「更新」,而非個人的失敗。相對的是「士兵心態」,積極辯護「這不是我的錯」,讓自己的判斷力失去精準,也低估了自欺漣漪效應的代價。 要人們承認「我錯了!」確實有些難以啟齒, 在未來將成為機器人的標配。
除了正確的激勵
領導團隊還有更多重要技巧好主管秘笈來了!
9 個 how-to 和 3 個 don’t do
讓你的領導之路不再心累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帶心術:超級領導者必學的團隊激勵升級密技》,由 創意市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x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