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北極圈的嚴寒之地,曲折的海灣深入內陸形成輝煌無比的「峽灣」,無窮蜿蜒的海岸線與冰河遺跡,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挪威風光。在這個看似壯闊、荒涼、貧瘠的環境中,深深的海水裡潛藏著無限海洋生機,也是挪威鮭魚生長茁壯之地。

自 1970 年代,挪威人就開始在峽灣中以浮式箱籠養殖鮭魚,經歷超過四十年的努力,讓全世界都可以在餐桌享用,並掛上「Seafood From Norway」商標,推廣新鮮、安全、可口又永續的鮭魚。

鮭魚是如何在 72 小時內,從靠近北極圈的挪威峽灣,抵達到亞熱帶的台灣餐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解密挪威鮭魚的故事吧。

鮭魚從小打疫苗顧身體,增強抵抗力

挪威鮭魚從小誕生在「鮭魚孵育中心」,從魚卵受精、魚苗、幼魚幾個階段,都受到專業和科技的悉心照顧。幼魚接受自動化注射疫苗提升抵抗力。運用飼料養殖,也避免寄生蟲問題,讓挪威養殖鮭魚成為歐盟明文規定魚類必須要在零下 20 度冷凍超過 24 小時才能生食的唯一例外。

從孵出到成長茁壯,挪威鮭魚至少要在陸地淡水池中待上 16 個月,才準備好轉往大海生長在「海上箱網」(如上圖),享受峽灣中寒冷而富含氧氣的海水。

海上放養,讓鮭魚游在超大海水泳池裡長大

相較於陸上養殖空間有限,「海上放養」提供了足夠的海域空間,在「海上箱網」作業規範有明定,鮭魚僅佔總體積的 2.5%,也就是空間中有 97.5% 都是海水。讓挪威鮭魚享有流動的水質、足夠的活動空間,也進一步減少魚群受感染的風險,可以健健康康的成長茁壯。

近年來更應用即時海底監控技術,可以精準掌控每隻鮭魚的成長培育,扎實的把關健康狀況。也是這樣精準飼養的成果,讓挪威鮭魚安全可靠獲得全世界的信賴。

由於挪威鮭魚就養殖在開放的峽灣中,考慮到周圍自然生態、以及養殖業本身的永續性,挪威制定了嚴格的法律,要求魚場在建設、經營、運作時,都需要隨時密切監控當地生態環境的運作。

每個魚場也會規定養殖空窗期,讓自然環境可以休養生息。

魚場分布密度也有嚴格規範,以避免過度密集開發造成自然環境不可逆的壓力。如此種種,都在養殖鮭魚的同時,兼顧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 14 項「保育海洋生態」,落實永續漁業,提高永續利用海洋資源的經濟效益。

讓鮭魚多吃「植物」,顧好身體也減少消耗海洋資源

無論是考慮永續性或是食品安全,飼料都至關重要。

鮭魚健康成長需要高品質的蛋白質,過去以魚粉為主要材料,會消耗大量的海洋資源;如今則調整配方,有高達 70% 轉為植物,僅有 30% 為海洋生物,提供不可或缺的充足營養成分。如此的飼料配方在滿足鮭魚營養需求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達到永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挪威鮭魚會在海上箱網中成長 14 到 22 個月,直到體重達到適合出售的 4 到 6 公斤,才出口到全球超過 140 個國家。為了確保水產品的安全可靠,挪威制定詳盡的法規,系統性的針對行銷、生產、運送設下高度的標準與要求。

舉例來說,除了規定空運的時間,也要求過程中魚貨需全程處於低溫攝氏 0 到 4 度;運輸包裹不得有任何損壞或與其他海鮮碰觸。為了達到上述的目標,還規定要事先規劃海產的採購與出貨計畫,以減少儲貨時間、將海產迅速交到至消費者手上,自然就可以更新鮮更安心。

永續與專業不僅止於一個標準,更是時時進步、精益求精的改進與投資。

挪威代代相傳以漁業為生,除了有大量的研究,也隨時將最頂尖的養殖漁業新知投入現場的管理與基礎養殖建設,為全世界帶來更永續、更安全、來自海洋的美味。

希望享用海鮮美食又兼顧永續?認明「Seafood From Norway 最美味的海鮮來自挪威」商標,一享口福的同時,也能一同守護海洋的資源,讓人類與生態都可以長長久久。

(圖片來源:挪威海產推廣協會,NSC:Norwegian Seafood Cou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