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編輯部推薦語】
你有使用「子彈筆記法」的習慣嗎?子彈筆記法幫助你有條理地列出待辦任務,方便隨時追蹤,但你是否也遇過待辦事項越列越長,甚至不知道從何開始的窘況?
這時候你需要的是《防彈筆記法》!想要理清大腦雜訊、完成目標決策,一起透過以下學習如何使用「防彈筆記法」吧。
文 / 電腦玩物站長 Esor
多年前「子彈筆記法」風行的時候,我們感覺到寫筆記可以幫助我們管理工作、生活、人生,產出行動的效果。但是衝刺得太快,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到事情還是愈來愈多,但待辦清單上真正完成的卻很少。如果一直新增各種專案、任務筆記,會不會最後我們依然還是被這些事情壓垮呢?
這幾年流行的「卡片盒筆記法」雖然是以知識管理為主的系統,但也帶給我們在職場工作筆記、專案任務筆記、時間管理筆記中的許多啟發,其中的「原子筆記」、「長青筆記」概念,其實也對應到職場筆記中應該要有更多筆記是保持「統整聚焦」、「反覆更新」的狀態。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問題所在,寫筆記的時候如果沒有掌握好「一則(一頁)筆記的單位」(在防彈筆記法中,就是「核心任務筆記」),在這則核心任務筆記中「統整聚焦」、「反覆更新」,確實會造成非常多問題。
當你打開一則筆記,卻無法看到這個事件、知識、任務的全貌。你發現這則筆記只是某件事情的其中一個碎片,你還不知道這是不是最新最重要的片段,當然你也搞不清楚相關的前後資訊還有哪些,甚至你可能忘記這個碎片是要跟哪個任務連結,要如何處理。當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使寫了再多筆記,也只會覺得筆記是一團雜亂,無法真正有效幫助工作。
或是你花了很多時間整理出看似架構嚴明的系統,但發現每次打開某則筆記後,還需要繼續往下、往前、往後翻好幾個層次,才能讓你找到真正需要的重點。而且這些層次還很容易在中間斷掉(因為當時整理時可能漏掉幾步),找到一半就失去連結,最後還是找不到自己最後想要的內容。
這些時候,都是一個警訊,表示我們的筆記過於瑣碎複雜、太多層次、太多分類,而成為了一座資料迷宮。而造成這座迷宮的原因,往往並非我們整理得不好,通常還可能是我們整理得太多、新增得太多,卻更新修改得太少。
「分類整理」並非我們的目的,一座資料迷宮即使打造得再漂亮,往往也要花更多時間才能走到出口,更可能直接在裡面迷航,忘記了自己要前往的方向。
當真正的目的是「完成任務」時,其實更少層次的筆記結構,更能幫助我們掌控任務與專案全局,從而更有效率使用筆記。所以一個「原子筆記單位」應該是「一個要交付的任務成果」,在一則要交付的任務成果筆記中盡量減少分類分層、避免破碎分散。
下面有幾種情況是我們很容易犯的錯誤,從「永久型任務筆記」的角度來看應該盡量避免。
避免為了漂亮版面,導致筆記層次太多
例如為了進行一個線上課程專案,把每個單元課程需要的各種簡報做一個分類,把課程的各種素材做了分類,把課程的想法做了分類,還設計出課程的分鏡表分類、使用設備分類,感覺鉅細靡遺。尤其這幾年 Notion 這類資料庫工具十分熱門,但我常常看到在合作專案時,有朋友用心且花時間的把「專案資料」整理出這樣鉅細靡遺的架構,用各種資料庫格式做出漂亮的資料分層版面。
但在真正執行專案時,這樣的資料庫最後常常使用率很低,變成只是把資料漂亮儲存進去的架構,但真正要「執行任務」時,反而無法輕鬆看出任務的輕重緩急與下一步行動。甚至有時候要找個資料也都容易在多種分層的格式、多個資料庫中迷航。
但回到目標來看,一個線上課程專案真正需要完成的目標,其實也就是「把每一個單元拍完」,如此而已。這時候,一個線上課程專案的「核心任務筆記」單位,可能是一個一個要具體拍好的單元,另外加上需要完成的行銷任務、行政任務等等。
所以與其去窮究每種類型的資料怎麼整理,不如專注在思考「一個任務」要怎麼完成的行動步驟。資料的整理也應該是以任務的完成步驟為依歸。
避免為了分類,筆記太過破碎
以前面例子來看,一旦簡報、素材、企劃想法、分鏡腳本等等都有各自的分類,反而切碎了專注在「拍好一個單元」的任務流程。與其在執行一個任務的過程中(拍攝每一個單元),還要在筆記不同分類資料庫中東找西找,不如讓他們都在同一則筆記裡。
事實上,我們通常不需要分類會議記錄、簡報、資料文件、企劃想法這種「資料型」筆記。
我們真正需要分辨的只是「要完成什麼具體任務」,也只需要根據任務來做出最簡單的分類層次即可。
避免為了記錄資料,筆記太多版本
而且一旦我們不小心陷入「分類資料」的迷思,不僅會像上面所說,愈分類愈零散,而且會愈分類愈版本錯亂。
還是一樣的邏輯,這是簡報的第七版還是第六版,其實沒有意義,因為這是從資料角度看的邏輯,就算做了再多層次的版本分類,最後我們依然無法確認要用第六還是第七版。
有意義的是從任務角度出發,這是這個單元添加了所有想像得到的練習的版本,這是這個單元為了精簡時間後的刪減版,而這只能回到個別任務筆記中記錄與管理,沒辦法單純在個別資料中分類。
筆記是完整、獨立任務,才能成為力量筆記
有力量的筆記,應該可以獨立、完整完成一個任務,並且持續更新,聚焦有價值成果。
每一則筆記都是可以展開任務全貌的第一層筆記,在這第一層筆記中你就有足夠資訊幫助你完成這個任務。這樣的筆記會是最有效能的筆記,因為可以帶來下面的好處:
方便整理
基本上這樣的筆記,不太需要整理,搜尋「任務的關鍵字」就能找到。例如搜尋某個課程單元的名稱,搜尋某一個產品的名稱,一定能找到該任務的核心筆記,而裡面就有你要完成這個任務所需的各種資訊。
方便修改
執行工作時一定會有許多變動、臨時意外、新增資料,這時候,凡是跟某個任務有關的更新修正,就修改到該任務的核心筆記即可。簡單、明確,而且不用花時間去想這個額外資料要整理到哪裡。
聚焦成果
在煩亂的工作與學習中,聚焦在要產出的成果。而不要迷思在一大堆資料,一大堆散亂的行動中,一開始我們就建立以任務成果為核心的筆記,自然我們就能在工作上聚焦在這些真正要完成的成果上。
深化思考
可以把思考聚焦在真正的產出上,而不是散落在一堆雜亂資料上。前者可以引導我們優先去想一個任務如何執行的更好、避免問題、採取更有效的行動。後者只會讓我們出現一堆雜亂的待辦清單。
重新組合出目標
有了以任務為成果的核心筆記,你會更容易重新組合成未來你需要的專案,因為專案是「任務的組合」,你有了以各種任務為核心的一則一則原子筆記,就能更彈性的組合出各種專案流程。
持續覆盤成長
‧ 核心任務筆記更好覆盤,並且可以隨時把過去執行過的任務,拿出來在新的專案上利用。但如果你之前的筆記是一堆資料筆記,往往未來要執行其他專案時,就算裡面藏著一些可用資料,我們也會懶得去找回來使用,因為太花時間了。
持續更新核心任務筆記,變成永久筆記
在這幾年流行的卡片盒筆記法中,給這樣的筆記習慣一個很棒的名稱:「永久筆記」,或這在打造知識花園的概念中稱其為「長青筆記(Evergreen notes,常綠筆記)」,一則筆記應該是要被反覆更新,而非不斷建立新筆記。
一則筆記不會停留在事情這一次的完結,一個概念、想法、學習、問題的追究也不會有完結的一天,重複地在這一則筆記進行修正與連結,才能建立可被好好使用的筆記生命。
筆記需要技巧,領導團隊也需要!
7 個管理情境題
檢查你是不是有毒主管
完成還可領取「台灣職場向下管理秘笈」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防彈筆記法:簡單輸出式筆記架構,保護高產出、高效能心流》,由 創意市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