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編輯部推薦語】
想在職場上有所成就,一定得將所有時間都投注在工作上嗎?當然不是!
日本時間管理專家 井上一鷹 在新書《找回深度專注力》中提出,想要有效管理個人時間,提升整體效率,可以把生活劃分為工作、生活、人際三部分,並且確保三者不互相越界,具體怎麼做請看以下摘文。
文 / 井上一鷹
一般人都會將生活劃分為「工作時間」和「私人時間」,不過我建議你可以將時間管理得更加清晰。
居家工作時會顯現的主要課題,包括了「與家人的地盤之爭」「與家人/公司其他人的關係」等等。
我傾聽了許多人的煩惱,發現因此導致離婚或夫妻失和的例子時有所聞,這儼然已經發展成嚴重的問題。
接下來,我告訴你如何思考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
「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與「獨處時間」
我曾經和 IMD business school 的東北亞代表高津尚志先生,在某場大會上同框。
在那場大會上,我們針對工作模式的思考方向進行了小組討論。
當時高津先生這麼表示:
「決定好自己如何生活的人,才能去思考如何工作。」
「問問自己,我們在『工作、自我與人際』上分配的比重,以及所投注的資源,是否和我們真心認為重要的東西一致。」
我們可以將以上內容進一步歸納成三個概念:
- 工作:專注於工作的時間
- 自我:個人獨處的時間
- 人際: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度過的時間
這裡不是要比較三者之中究竟哪個最重要,因為這三者都不可或缺;重點在於:要有意識地分配自己的所有時間。
以我的情況來說,我是這樣分配自己的資源:
- 「工作」:雖然工作總是多到爆炸,但我一天會控制在 10 小時以內。
- 「自我」:對我來說工作就像是興趣,不過購買中古屋,自己動手裝潢也是我的興趣。
- 「人際」:我漸漸減少喝酒應酬或飯局,增加和親近的人相處的時間。
只要像這樣先做好決定,你的生活方式就會開始有所改變。
這樣的三分法不只適用於遠距工作,對如何思考人生而言也相當重要,還請檢視一下自己是如何分配吧。
「確保」你的時間與空間
居家上班會遇到的大問題,就是「工作. 自我.人際」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
還請看一下上圖。
首先,「工作」的領域將會從辦公室侵蝕到自家。
再來,遠端會議等活動,也會影響到和家人之間的「人際」空間。
最後,我們將會在網路上保持隨時與人連結的狀態。
如前所述,這三種時間都很重要。
然而,我們卻會遇到它們在「相同的時間」和「相同的空間」相互排擠的問題。
簡而言之,如果想要同時維持「工作.自我.人際」這三方面的充實,就必須確保這三者之間互不侵犯的時間與空間。
也就是說,先決定好「在這個地方不要工作」「在這個時間只做自己的事」,並且「專注在這件事情上」。
為了充實度過每段時間,我們必須建立用來突顯各段時間優點的「間隔」。
雖然「間隔」這個說法,也是受到石川善樹先生的影響,但同時也延續自我們一同討論時所發想出的內容。我們曾經討論這樣的話題:
「『人類』的存在本身,就是在體現一個『間隔』。如果這個間隔被破壞,人類就會變得愚蠢(日語:間抜け),也需要祭典(日語:間つり(祭り))之類的東西,來彌補被破壞的間隔。而其中我最有興趣的,就是「人+人的間隔=人間(日語指「人類」)」這個說法。
「要直接接觸一個人是很困難的。因此才會必須透過『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這『三間』,來建立接近一個人的方式—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也就是說,依照前面高津先生說過的話,為了避免在「工作.自我.人際」之間淪為愚蠢,我們得要俐落地進行規劃,考量自己的時間分配才行。
以此為前提,也必須納入石川先生所提到、如何確保「空間」「人與人之間」的間隔,來規劃相關流程。
這裡簡單做個統整:
- 時間:決定好在每段時間中「工作.自我.人際」哪個重要、要做什麼事、不做什麼事。
- 空間:透過環境規劃,打造能夠區分「工作.自我.人際」的空間。
- 人與人之間:現在是人不動、我不動的時代,必須設計好如何與重要的他人連結。
你可以試著以每週為一個單位進行整理。
如果發現自己好像特別傾向哪一方,就請重新思考如何達到平衡。
好主管秘笈來了!
9 個 how-to 和 3 個 don’t do
讓你的領導之路不再心累
《找回深度專注力:43個科學化技巧,使你1小時的價值,高過他人1萬倍》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找回深度專注力:43個科學化技巧,使你1小時的價值,高過他人1萬倍》,由 遠流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