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編輯部推薦語】

有些人認為念 EMBA 最大的好處是拓展人脈,不過對暢銷作家吳淡如來說,就讀商學院更為她帶來思維上的轉變,以下內容摘自她的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一起聽聽她的故事吧。

文 / 吳淡如

一開始去念商學院的原因很簡單:我想學理財。

這當然是一場天大的誤會,誤打誤撞、僥倖考上後才發現,商學院其實不會教你怎麼理財。事實上理財成不成功,也跟商學院成績沒任何直接關係。商學院頂多就是教你看懂財務報表、會計原則,還有成功企業的策略思考。

第一次讀商學院的時候,我其實就是個自由工作者(其實就是打工)。寫過書,主持過節目,在理財上鴉鴉烏,既沒有公司要管理,也缺乏商學院相關基本知識。我很認真地念了一本「圖解財報」之類的書和「企業管理」的大眾版書籍,僥倖讓我考上臺大 EMBA

老實說,在念 EMBA 之前,我對商學院基本觀念是一竅不通。同學們都知道什麼是 B2CSOPCRM,但我不知道。有一次老師在上頭討論麥當勞的 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我看隔壁的學長看起來滿老實的,就問他到底什麼是 business model

他竟然笑到從椅子上跌下來,後來我才知道那位學長是個專業會計師。

還好我臉皮還滿厚,對他說:「我就是不知道才要學啊!什麼都知道,來這裡幹嘛?」有人說念 EMBA 是為了交朋友,我可不是,我是來學東西的。學什麼都好,我要擺脫我的理財愚蠢!

是的,商學院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勇敢臉皮要厚點,才能學到東西。

常有人說去念 EMBA 不是為了學習,而是擴展人脈。首要先澄清,如果你只抱持這個目的而來,卻沒有學習精神,你在某些要求較高的學校會過得很辛苦,因為不管是臺大或是我後來到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絕對不是認識人、交交朋友就能過關。你不能混到被看得出來,不能考得太差,否則同學私底下會看不起你;團隊作業必須有貢獻,否則大家以後也絕不可能和混仙做生意。

像是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一個月雖然只上課四天,聽起來不多,但是課程密集度之高,每天從上午九點到晚上六點,中間只休息一個小時;晚上六點之後還有演講,接著是課後的小組討論,一路到凌晨二點。

這些都是過程,重點是在課堂上你能不能端出成果。上了四天的財務管理,那些念清華、北大、史丹佛跟麻省理工學院的同學,看財務報表像在吃巧克力,建立財務模型簡直不費吹灰之力,說不定比老師還厲害;相比之下,我還真是吊車尾的,只能抱著課本,苦苦向同學求救!雖然當時很多課程,我都念第 2 次了。

雖然人脈不是主要目的,不過在商學院,我確實認識一些做事比較腳踏實地的人。商人最重視策略、規劃、行動與成果。美國最有名的國防部長,經歷過越戰與古巴危機的麥克納馬拉,就是個商人,還當過福特汽車的總裁。他們不只是把會計、經濟、行銷學好而已,而是透過這些工具來觀察問題、訂定策略與行動,最終解決問題。

想透過看書提升自我成長?

《VO》9 月抽書活動現正舉辦中!抽 吳淡如、劉軒、詹斯敦、矽谷阿雅 等暢銷作家新書,現在就點 此連結 參加抽書

什麼是商人?我想把他定義為:「可以彈性擬定策略,並用行動力解決難題的人。」日本萬元大鈔上的畫像人物福澤諭吉,曾經這樣闡述過「商人之道」,他說:

商人是孤獨的,因為孤獨才有價值。

商人明白他所面對的都是競爭者(注意競爭者敵人喔)。這句話告訴你,一個有商學院思維的人,不應該陷入從眾思維,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跟著潮流。

農民希望安定,但商人要樂於不安定,因為不安定乃獲利之源。

求安穩,去當公教人員,高報酬一定是高風險,而高風險未必帶來高報酬!

商人一定要期盼冒險,並且盼望危險不斷發生,但不要踏進危險的漩渦裡頭。

這句話聽起來也許冷酷,但事實就如此。全世界哀鴻遍野的時候,正是財富重分配的時候,也是可以乘勢崛起的時機。這不也是投資家強調的?

商人像水中浮萍一樣,到處漂流吸取養分,居住過的地方就是他的故鄉,他的墳墓也可能是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行過石頭做的橋,也要邊走邊敲看它穩不穩。

沒有一定穩固的事情,要保有好奇心,邊走邊敲。

我很喜歡這幾句話,對我來說,商人之道是一條很有趣的道路,也是一條冒險的道路,這也是為什麼

我傾向稱自己是個商人。

如果要談我在商學院學到了什麼,除了那些書本裡的知識之外,我在這裡分享給你,商學院帶給我的五個思維轉變。從顧客服務觀點來看:

要有應變能力。

商業社會是瞬息萬變的,問題會一直來,平台會一直轉移,沒有東西是不變的,有問題才是常態,不要期待哪天人活著會沒遇到問題。因此不要害怕變動,如果這世界一直安全而沒變化,相信你也會倍覺無聊。不變,也不公平,如果世界真如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一統」,那從祖先到我們也就是萬世賤民,不得翻身,你要愛上變動本身,就算不愛也要說 Yes

你要有度量。

不要因為別人批評就動怒。其實俗話常說,嫌貨才是買貨人。顧客批評你,當然未必完全是你的問題,但是必須胸懷大肚,因為這可能讓你看出自己不足之處。如果他只是故意來挫折你的自尊,那是他修養問題,大可不理會。但如果在這些話語中,你能夠嗅出某種建設性的力量,不如思考一下,也許可以得到啟發。那些沒有建設性的話不要聽,但是有建設性的批評,不要急著不高興。

不要怕被拒絕。

對商人來說,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客戶,人家現在不買不必耿耿於懷。商人知道客人這次不買,下次也可能會買,你不要自尊太厚,臉皮太薄,太容易為自己貼上「失敗」標籤。這個人不買,還有下一個客戶。真正商人是看到非洲沒人穿鞋,會認為「太好了,太有成長空間」的樂觀者。是的,只要是剛需,就有成長空間。

要大方。

在會計上,每一分錢當然要計較,但是該給人的千萬別苛刻,這叫做誠信。我所看見的,那些只會省錢的小氣鬼,或者東扣西扣的人,一定做不了大生意。同樣的,對客戶一定要大方。互聯網的世界是容易比價、比品質的透明世界,以前客戶要求的是先「價廉」、再求「物美」,現在則是先「物美」然後還要「價廉」。做生意千萬不要變成「只有我相信這值得賣這麼貴」,網路上高手輩出,民智已開,你想洗腦誰?

世界上沒有最佳決策,只有最適合的決策。

一個堅持一百分的「完美主義者」,往往會在小地方卡關,因此動彈不得。各種需要做決定的時刻,你必須發展一個最適合的決策模式,而不是堅持唯一解方。保持改變的彈性,這是讓你一直往前走的方法,對生意、對人都是。

這些思維轉變,也是我們跟參與 Podcast《人生實用商學院》的「商人」們,希望帶給聽眾與讀者的啟發。概念很簡單,很白話,沒有複雜的數學公式或模型,更多的是做實事的人與方法。藉由接觸商學院的思維,我相信你會更了解世界背後的運作脈絡,並且面對問題、處理問題。

是的,任何暢銷必有原因,雖然未必能複製,任何滯銷或破滅必然有理由,絕對不是因為「運氣不好」這種便宜的答案。用理性的態度,追根究柢找出原因,才能避免決策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認知混淆」和「決策錯誤」。缺乏清楚認知,也沒有決策工具的企業,就像在五里霧中,殺傷力強大到足以銷毀任何「天生好運」的人。

喜歡以上內容嗎?

吳淡如的更多分享都在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中,點下圖連結參加抽獎活動,就有機會抽到這本書!

《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nsplash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