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編輯部推薦語】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學除了能提升職場效能,在「自我管理」上也相當有成效。
在《成為自己的執行長》一書中,作者詹文明整理了 7 項對彼得杜拉克有深遠影響的經歷,帶你看他如何通過日常的觀察和思考,一步步邁向卓越。
文 / 詹文明
知識工作者的工作生產力乃是廿一世紀管理上的最大挑戰,這是已開發國家的首要生存條件。若不如此,已開發國家不可能持續發展,更別說維持他們的領先地位和生活水準了。就像以色列成為創業與創新的模範國家,盧森堡持續扮演著轉型成功的佼佼者,讓人羨慕不已。
對「改變」的認知已經出現重大的變化了,即是一種真正重要而且影響深遠的「改變」。有以下四項:
- 第一項改變:因教育普及造成人口極大的流動和遷移。
- 第二項改變:知識變得比技術更重要。知識本身會發生不斷的改變,甚至知識也會淘汰知識,而且越來越迅速。
- 第三項改變:知識工作者需要徹底自我改造,而不只是學到一種新技能而已。
- 第四項改變:在改變和持續之間必須得維持平衡,尤其是一種「動態性的平衡」。
通過杜拉克早年七次的親身經歷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與學習。
第一項經歷
威爾第的啟示—偉大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於一八九三年作最後一齣作品《法斯塔夫》(Falstuff)。十八歲的杜拉克聆聽這部作品時十分驚訝,這齣充滿歡愉、生趣盎然、極具活力的歌劇,竟然出自一位八十歲老人之手!他永遠不會忘記那夜帶給他的印象深刻和震撼力。
當杜拉克讀到威爾第接受訪問時說的話:「我一生都是音樂家,而且一直竭盡全力追求完美的境界,雖然我一直無法達到那種境界,但我依然不斷追求。」
當時杜拉克就下定決心,不論將來的工作是什麼,威爾第的話將是他一生的指南針。事後證明他果然做到自己的承諾,只不過「歌劇」換成「著作」,被問到哪本書是最棒時,杜拉克總是回答:「下一本。」
第二項經歷
菲迪亞斯的教誨。被西方視為傳統中最偉大的雕像之一的「帕德嫩神殿」,於西元前二四○○年時委任古希臘最偉大的雕刻家菲迪亞斯所雕刻完成。可是當要申請款項時,雅典市府會計官卻拒絕付款道:「這座雕像站在殿堂屋頂……在雕像背後什麼也看不到的情況下,你怎能向我們索取全額的費用?」
菲迪亞斯反駁道:「你錯了!上帝看得到。」它對杜拉克猶如當頭棒喝。杜拉克並非總是能達到完美,他也常常做很多不該做的事希望上帝沒注意到;他卻一直相信即使只有上帝會注意,我們也應該力求完美。杜拉克道:「不是要追求完美,而是要邁向卓越。」因為完美易模糊,也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卓越卻是無止境、無上限,但卻能貼近完美。
第三項經歷
發展出自己的研究心法。杜拉克早年在報社服務,每天下午出報。早晨六點開始工作到下午兩點十五分下班。杜拉克「強迫」自己每天下午至晚上閱讀,主題諸如國際法和國際關係、社會、法制史、各類通史、金融……。逐漸地,他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系統」(System),每隔三~四年都會選擇新的「主題」(Subject)研究,例如統計學、中古史、日本藝術與經濟學,甚至花更多時間鑽研「歷史學」與「政治學」,成為自己專業而嚴謹的訓練。更為重要的是,他強迫自己「開放心智」,接受新學科、途徑以及新方法。因為,選擇研究主題都要有不一樣的假設,也要使用不一樣的研究方法。這也造就了他獨特的「開放而動態的系統觀」,使他能夠做到「只要聯貫」(Only Conneted),成為另類又創新的社會生態學家。
《VO》9 月抽書活動現正舉辦中!
想擁有 吳淡如、劉軒、詹斯敦、矽谷阿雅 等暢銷作家新書,現在就點 連結 抽書去!
第四項經歷
總編輯的智慧。報社的總編輯是歐洲頂尖的報人之一,他培育人才可說是一流的高手。他每周都會跟每個人討論一周以來所做的事,再加上一年舉辦兩次大會議(一次在新年過後,一次在六月暑假之前)。打從周六下午至周日整天時間,會中檢視過往六個月所做的事。總編輯大多數是由優異的表現說起,其次評價曾努力做好的事,接著檢討努力不夠的事,最終他會嚴厲地批評做得糟糕或未做的事。
會議最後兩小時則用來計畫下半年的工作,宜專注於哪些事?改善哪些事?什麼事是每個人都該學習的?會後每個人都要在一周內把工作計畫交到總編輯存查,重點有:半年的工作和學習計畫。杜拉克「練習簿」學習法早在國小四年級的老師愛莎小姐已經傳授給他了。真沒想到進社會之後又遇上智者總編輯的教誨,杜拉克為何如此幸運?讓他遇上這麼多的貴人。當然,他能充分把握、虛心受教,卻不賣弄自己的小聰明才是關鍵。
為此,杜拉克持續終身學習,每年暑假都會撥出兩周時間,回顧過去一年來的工作。先檢討做得不錯、但是可以(或應該)做得更好的部分,接著檢視做得不好,以及該做而未做的部分。最後,再決定接下來在諮詢顧問、寫作以及教導的工作中,應該以什麼作為優先項目。
第五項經歷
資深合夥人的醍醐灌頂。一九三三年時,小銀行創辦人弗利柏格有天要杜拉克到他辦公室,說道:「你剛到公司來時,我對你的評價不高;現在,我對你的評價依然不高。你比我想像的還要愚蠢,你在那個職位,不該這麼愚笨。」由於兩位年輕合夥人天天誇讚他,把他捧上天,創辦人這些話,讓他十分錯愕。
老先生又說:「我知道你在保險公司是個非常優秀的證券分析師。但是,假若我們找你來還只是要你做證券分析師的工作,還不如就讓你留在原公司就好了。你現在的身分是合夥人的執行祕書,但是你仍然做證券分析。你現在應該想想,該怎麼做才能讓新工作有高效能?」
他這番話讓杜拉克非常憤怒,但杜拉克明白他是對的。之後,杜拉克完全改變了工作態度和方法。杜拉克說道:「依我的經驗,沒有人能夠不經由他人點醒而自己發現這一點,你需要他人來點破迷津。一旦你學到這一招,必定終身難忘,而且在新崗位上必定勝任愉快,幾乎毫無例外。要做到這一點,你不需要有超人的知識和資質,你只需要集中精力於新工作所需就可以,包括思考你面臨的新挑戰、新任務為何。」(這也戳破了彼得原理謬論。)
第六項經歷
來自耶穌會與喀爾文教會的啟示。這兩個組織打從一五三六年成立開始就採用同樣一套的學習方法,結果都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不論是神父或牧師做了重大的決策之後,他們會在事前寫下所預期的成果,九個月後,再將實際成果和預期結果作一比較。很快地就能看到哪一部分做得好,自己的長處在哪;同時也能看出需要學習什麼、或有那些習慣必須改變。
最後,還能看出自己不擅長、做不好的部分。杜拉克根據這個方法持續做了超過半個世紀,結果才發現自己在做最有效的工作。他有三分之二的著作是在六十五歲後創作的,更為重要的是,生產力大大地提升,工作時間也相對降低很多。這種「反饋分析比較法」既簡單又有效,尤其重複反饋所得到的總結與收穫,並非要追求完美,而是要能邁向卓越之路。
第七項經歷
熊彼得的生命教誨。一九五○年一月三日父親跟杜拉克一同前往拜訪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得,六十六歲的熊彼得舉世聞名,仍然在哈佛大學任教,且是美國經濟學會非常活躍的主席。杜拉克父親年輕時擔任奧地利財政部公職,同時在大學教授經濟學課程,因而結識當時年僅十九歲,最聰明的學生熊彼得。
父親笑著問熊彼得:「約瑟夫,你現在還會談到—希望人們因為你的什麼特色而被記得?」杜拉克回憶:「熊彼得當時爆出響亮的笑聲,我也跟著笑了。因為他在三十歲出版了他最早的兩本卓越經濟學著作時曾說,他很希望人們記得他是歐洲美女們的大情聖,也是歐洲最偉大的馬術師,或許也能成為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家!」熊彼得回答杜拉克的父親:「是的,這問題對我來說仍然很重要。但是我的答案卻跟以前已大不相同了。我希望人們記得,我是個老師,我曾把六、 七位優秀學生培育成為一流的經濟學家。」
他見父親滿臉驚訝,接著說:「阿道夫,你知道我已經到了這把年紀,我知道光是被別人記得我寫的書和我的理論,已經不夠了。一個人如果不能影響他人的生命,那麼他的一生也只能算是表現平庸罷了。」杜拉克說:「探視後第五天他就與世長辭了。」
事後,杜拉克總結:「我學到三件事:一,人必須要自問,希望別人記得你什麼?二,隨著年齡增長、個人成熟度增加,以及世界的改變,志向應該有所改變。三,能讓別人的生命因自己而改變,是件值得後人追憶的事。」
智者對話充滿著弦外之音,也讓杜拉克獲得超乎想像的啟迪和收穫。知識工作者總會在對的人身上學到真正的功課,成為他日後很大的動力與標竿。
》立即參加 VO 九月抽書活動《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成為自己的執行長:跟彼得杜拉克學職涯規劃與自我管理》,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