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編輯部推薦語】
肚子痛都是「胃」的問題嗎?
不是唷,推薦《人氣醫師彭溫雅的養胃護腸祕方》讓你搞懂自己的腸胃想說什麼,以及該如何正確照顧腸胃。
文:彭溫雅
因為上班太勞累,下班後大吃一頓,來犒賞自己的胃,是很多人習慣做的事情,也因此腸胃總是不舒服。有句話說,十人九胃痛,胃痛似乎已經變成日常,似乎忍一下就好,有些嚴格律己的人甚至覺得胃痛是意志軟弱的象徵,但,胃痛真有這麼簡單嗎?
不是所有肚子痛都是胃痛!
認識五種常見胃痛
並不是所有的肚子痛都是胃痛,胃痛的定義是指上腹部靠近心窩處的疼痛,臨床上可以分為五種,包括胃悶痛、灼熱痛、胃脹痛、食積痛、胃冷痛等。
胃悶痛 →在中醫屬於腸胃虛寒型,典型的表現是飢餓時疼痛明顯,吃東西後就覺得好一點,如果按壓痛點會感覺比較舒服,嘔吐物多為清水,經常吃不下,沒有食欲。
灼熱痛 →在中醫屬於胃陰虛型,典型的表現是口乾舌燥、乾嘔、打嗝、反胃、大便乾硬等。
胃脹痛 →在中醫屬於肝氣鬱結型,典型的表現是胸悶痞塞,意思是胸腹間的氣機阻塞,導致胃痛時連腋下都覺得痛,同時如果長期肝鬱氣滯,加上吃了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使得體內過熱,這個時候胃灼熱感會更加劇、發作時來得又快又急,同時越按摩越痛,會感覺火燒心、泛胃酸、呼吸急喘、煩躁易怒等。
食積痛 →在中醫屬於飲食積滯型,典型的表現是疼痛處按了更痛,只要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想吐,吐過後胃痛的症狀會緩解,原因多是因為暴飲暴食,或是腸胃有氣滯瘀血,導致這種刀割針刺般的胃痛,有時還會吐血或解黑便。
胃冷痛 →在中醫屬於脾胃陽虛型,典型的表現是胃絞痛外,惡寒、口吐白沫等,原因多是外寒入侵或喜歡生食的飲食習慣。
所以下次覺得胃痛時,不妨先觀察日常的飲食習慣,試著判斷出自己的疼痛類型,如果已經做了飲食習慣的調整,還是無法改善,同時還出現空腹胃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請記得先到醫院檢查,排除腫瘤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弄清腹痛位置,對應不同疾病
有時候腹痛、腹脹、打嗝、噁心或想吐,排便後症狀就緩解了,這多屬飲食不慎所導致,常發生在大吃大喝之後,很多人胃痛腹痛搞不清,再加上疼痛部位還會轉移,讓人實在無所適從。
中醫的腹痛指的是「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之所以會產生腹痛,多跟飲食不節、情志內傷、瘀血內阻、氣血不足或外邪入侵有關,因為腹部內臟器官眾多,又有多條經脈運行,所以只要臟腑經絡失養,都有可能產生腹痛,我們根據腹痛的位置,可以對應出不同的疾病。
西醫將肚子分為六大塊,以肚臍為中心,把整個肚子區分為右上腹、上腹、左上腹、右下腹、下腹、左下腹六大塊。
上腹痛 →一般常見的胃痛,大部分和胃潰瘍或胃部疾病有關,有時候急性胰臟炎跟心肌梗塞也會導致,胃潰瘍患者的腹痛多發生在用餐後。
右上腹痛 →跟肝、膽有關,有可能是膽囊發炎或膽結石等。
左上腹痛 →可能是脾臟出了問題,例如脾臟腫大或感染。
左、右下腹痛 →跟腎臟相關,可能是腎結石、腎盂腎炎或是大腸憩室炎、疝氣等,右下腹痛還有可能是卵巢囊腫或急性闌尾炎引起。
下腹痛 →下腹指的是恥骨上方的部位,裡面的臟器為子宮及膀胱,所以急性膀胱炎或子宮肌瘤的疼痛等都屬下腹痛。臨床上,女生朋友經常會有的經痛問題,就是典型的下腹痛,如果是悶悶的痛,表示氣血不足;如果是絞痛、冒冷汗,可能是壓力過大或過度疲勞了;如果下腹感覺冷痛、受寒,同時飲食習慣是愛吃冰冷的食物等,可能是下腹虛冷、所以這種情況下,如果想遠離痛經,適時紓壓、喝熱飲等都是不錯的方法,如果經期過了,還是持續經痛,就要懷疑是不是有其他潛在的問題,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等。
以上書摘有讓你更了解自己的腸胃嗎?八成已知疾病都跟腸胃有關,因此,聽懂腸胃想跟我們說的話非常重要!
《人氣醫師彭溫雅的養胃護腸祕方》書中內容還包括: 7 種中醫體質與調養方式、10 種常見疾病的原因與處理方式,教你順應節氣、體質、飲食性質,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腸胃調理方式
點我購買《人氣醫師彭溫雅的養胃護腸祕方》
*出版社好書、新書分享,請將書籍資訊寄至 [email protected]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人氣醫師彭溫雅的養胃護腸祕方》,由 商業周刊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