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編輯部推薦語】

成功者的祕密都在腦袋裡。他們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創造機會,而且時時刻刻在思考。

要想換上一顆成功者的腦袋,就讀《與成功連結》吧,以下摘錄本書關於創意思考的五大原則。要成功,從養大你的創意思維開始。

文:約翰麥斯威爾

「好吧,我相信創意思考很重要,但我要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創造力呢?我該如何發掘創意思想的樂趣呢?」

以下提出五種方法:

1. 消除創意殺手

經濟學教授幽默作家史蒂芬.利科克(Stephen Leacock)表示:「就我個人而言,我寧願寫《愛麗絲夢遊仙境》,也不願寫整部《大英百科全書》。」他看重溫暖的創造力更勝於冰冷的事實。如果你也是如此,就必須消除那些貶低創意思考的態度。

如果你自認為有個不錯的點子,不要讓你自己或任何人有機會扼殺你的創造力。畢竟,如果你強迫自己墨守成規,就無法有所創新、完成令人興奮之事。不要老是努力做同一件事,不妨做一些改變。

2. 透過提出正確的問題進行創意思考

創造力主要在於提出正確的問題,例如:

  • 為什麼必須這樣做?
  • 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 潛在的爭議是什麼?
  • 這讓我想起了什麼?
  • 相反的結果是什麼?
  • 什麼隱喻或象徵符號有助於解釋清楚?
  • 為什麼很重要?
  • 最困難或最昂貴的執行方法是什麼?
  • 誰對此有不同的觀點?
  • 如果我們完全不去做會怎麼樣呢?

物理學家湯姆.赫希菲爾德(Tom Hirschfield)觀察到,「如果你不經常自問『為什麼會這樣?』,通常就會有人問『你憑什麼?』」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思考具有創造力,就必須提出好的問題,你必須挑戰思考過程。

3. 打造一個有創造力的環境

廣告業負責人查理.布勞爾(Charlie Brower)曾說:「新的創意點子是很脆弱的,一個冷笑或哈欠就足以扼殺它;一句嘲諷挖苦就足以將之刺死;決策者皺個眉頭就足以令人擔心得要死。」負面的環境每分鐘扼殺無數個好主意。反之,有創造力的環境就像一個溫室,創意構想得以在此播種、發芽、茁壯成長。有創造力的環境能夠:

‧鼓勵創造力。管理大師大衛.希爾斯(David Hills)表示:「根據創造力的研究表明,決定員工是否具有創造力的一個最大變數是,員工認為自己是否獲得許可。」

‧高度重視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感和個人特質。創造力總是冒著失敗的風險,正因如此,對有創造力的人來說,信任感是很重要的。

‧擁抱那些有創造力的人。有創造力的人喜歡與眾不同。如何對待有創造力的人呢?我採納了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的建議:「淘汰蠢蛋,培育狂熱分子!」

‧注重創新,而非只注重發明。流行動作片《特種部隊》(GI Joe)的創作者山姆.韋斯頓(Sam Weston)表示:「真正具有開創性的想法是很少見的,但你不一定需要創意來成就你的事業。我對創造力的定義是,兩個以上現有元素合乎邏輯的組合,進而形成一個新的概念。」

‧願意讓人超越自我界線。我們面臨的大多數限制,都不是別人強加的,而是自我設限,缺乏創造力的人通常屬於這一類。如果你想更具創造力,不妨挑戰界限。

‧讚賞夢想的力量。有創造力的環境鼓勵夢想的自由。有創造力的環境讓小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滿懷熱情地向數百萬人宣告:「我有一個夢想」,而不是「我有一個目標」。

4. 多多與其他有創意的人相處

如果你工作的環境不利於創造力,而你幾乎沒有能力去改變它,怎麼辦呢?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換工作。但是,雖然環境不利,如果你還是想繼續在那裡工作呢?你最好的選擇是想辦法找到其他有創造力的人,多多與之相處。

創造力是有感染力的。你可曾注意過在精彩的集思廣益會議所發生的事呢?一個人拋出一個想法,另一個人以此為跳板又發掘另一個想法,再由別人把它帶向另一個甚至更好的方向,最後有人捕捉到精髓,將之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思想的相互作用是神奇驚人的。

事實上,你的思考方式會開始像你時常與之相處的人。你花越多時間和有創造力的人一起互動思考,就會越來越有創意。

5. 跳脫個人框架

女演員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曾說:「如果凡事都墨守成規,就會錯失所有的樂趣。」雖然我不認為有必要打破一切規則(許多規則都是為了保護我們而設立的),但我確實認為,自我設限阻礙個人發展是不明智的。創意思考者知道,唯有不斷突破自己的過去和個人局限,才能體驗到創造性的突破。

《與成功連結》搜羅 11 種世界領導大師的高效思考練習,創意思考只是其中一個小項目。

作者用生活案例架構全方位的「成功腦袋」解析, 書中也帶你實際「筆記」自己的思考過程。

馬上開練成功的腦袋
點我購買《與成功連結》

《與成功連結》作者: 約翰麥斯威爾 / 商業周刊出版

*出版社好書、新書分享,請將書籍資訊寄至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與成功連結》,由 商業周刊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