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 編輯部推薦語】
雖然知道拖拖拉拉很不好,但工作時就是忍不住犯拖延症?
推薦《環形思維》給你,和 4 萬個讀者一起活用環形思考,成為公司裡可靠的人才!摘錄書中「拖延是個坑」章節如下,先從學習擺脫拖延症開始訓練自己。
文:智俊啟
拖延是個坑
小宋自從接受了一個任務後便消失了好幾天,等我找到他時,看見他一臉愧色。和他要企劃,他小聲地回答:「老闆,我下週給你。」這句話我聽了三遍了,不過情況到這一步就變得有些嚴重,因為下週他還有兩個企劃要交,加上拖延的這一個,就是三個壓力很大的工作,他不可能完成。因此我做出一個決斷,讓其他員工接手他的一部分工作,同時要小宋深刻反省,拿出解決方案。
員工的拖延是個坑,一是坑了公司的專案進度,二是會坑了你自己。員工每天都有要做的工作,日積月累,源源不斷,拖延只會讓你更加難以應付,甚至情緒崩潰。當發現自己有拖延的現象時,別找藉口,要立刻調整心態和工作方式,馬上動手解決,才能改正這個壞習慣,保住自己在公司的位置。
在拖拖拉拉中,你的「包裹」會變成「包袱」
工作就像接力運送包裹,每個人都負責將自己手中的包裹運送到下一個人手中,循環往復,環環相扣。一旦有一個人的速度下降,他手中的包裹就從一個變成兩個、三個直至更多。這時輕輕的包裹就成了沉重的包袱,讓他不堪重負,還會嚴重影響接下來其他人的進度。
某公司有一位高級經理,經常在辦公室忙得焦頭爛額,感覺每天的工作如山一般,很不快樂。於是她找了心理醫生,希望得到一些心理輔導,以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心理醫生說這件事我管不了,你不是心理的病,是思維的病,除了自己反省,別無他法。
經理鬱悶地回到公司,開始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全面分析,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大事小事都拖延。她在處理每個單一專案時都缺乏環形的思維,經常是開工之後就扔到了一邊,不能善始善終,一直到要交結果時才突然發現,原來自己還沒完成這件事!而且,每天她來到辦公室,首先會去處理那些簡單容易的事情,把困難的任務留到後面,總覺得能拖過一時算一時,誰知道這些事始終是她自己的工作,到了非做不可的時候,她就會感到非常痛苦,手忙腳亂,工作完成不了,給不了老闆交代,自然不快樂。
就像我公司的小宋和這位經理一樣,許多人都有拖拖拉拉的壞習慣,事情總喜歡拖到「明天」再來做,甚至把「過兩天」當作口頭禪。原因無外乎下面幾點:
1. 對自己的能力過度自信。有人認為自己的能力強,總能很快地完成這項工作,至於這項工作會不會在完成的期限內發生什麼變故,他們是不去考慮的。所以往往一個小時、一天內能做完的事情,總要拖到幾天後再開始,效率極低。
2. 沒有完成工作的愉悅感。這類人在完成工作時感覺不到快樂,沒有成就感,因此常厭倦工作,從心底滋生出一種根本不想工作的情緒,自然就會拖延。這也是不具有環形思維的表現。因為在環形思維中,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驅動力。
3. 對完成工作後的獎勵沒有太多期望值。這一類人常常按部就班,認為這個工作早做晚做得到的回報都是一樣的,沒有必要早早做好。出現這種情況,公司和管理者就要反思考核、獎懲機制了。要建設一支有戰鬥力的高效團隊,管理者就必須重視「驅動力」這個詞,用實際措施培養員工的驅動力。
4. 容易晃神。人有自制能力的高低、強弱區別,自制能力強的人會強制要求自己做完一些預期和計畫內的事情,他們意志力強大;而自制能力低的人晃神是常態,計畫做好了就忘,三心二意,自然會更加拖延。
解決拖延,需要有時效性的計畫
無論是站在管理者還是心理學家的角度,拖延都不是一種無法治癒的心理和行為疾病,相反地,你可以透過以下幾點來解決這個問題。
1. 做一個階段性的短期計畫並堅決執行。將自己未來一週要完成的工作分為幾個階段,然後平分到每一天,每天一上班就完成這部分的工作,這樣既能做到心中有數,又能發揮監督自己的作用,有助於將精力全身心地投放到工作上。
2. 將最難的工作放在上午。因為身體生理的因素,我們在上午處理問題時,精力往往更加集中,這樣做完困難的工作再到下午處理其他較簡單的問題,一天的效率平均下來就會高出很多。
3. 調整生理精力。工作效率也取決於身體的能量儲備,人的生理精力是心理精力的基礎。日常可多攝取葡萄糖,彌補精力的不足,消除大腦的疲勞,有助於我們集中精力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
工作要有明確時間節點
日常工作中如果有一堆瑣事和一件大事,你是先做完那堆瑣事再攻堅那件大事,還是做完那件大事再清掃那堆瑣事呢?這個問題不難解答,因為兩個選擇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是對的,也有一定相對的道理。我們在對時間的管理中,要注重時效性,主動去掉不重要又浪費時間的事項,先全力做好重要的工作。但是公司的小A卻選擇了第三個答案:哪件事找上門,他就先做哪一件!於是,他不斷地放下這個去處理另一個,始終沒做好一件事,浪費了時間,任務也全都耽誤了。比如上週我要他中午傳送報表,下午四點還沒動靜,叫過來一問才知道,他每件事都只是做了一半,正在一團亂麻中忙得不可開交。
為了完成「任務發起──執行──回饋」的完整環形,上司要向下屬交代一個任務明確的時間節點,下屬也要主動問清楚:這件事什麼時間做完,有沒有特殊要求等。時間節點安排妥當,就要嚴格執行,在規定的時間內交付規定的結果,然後開始下一項任務。時間節點不明,就會對工作造成混亂:
清單上沒有緊急事項──不知道最重要的是哪一個;時間安排混亂—任務順序不清楚;缺乏危機意識──到了交出結果的時間卻意識不到。
做事有條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清楚任務的時間節點,是為了讓工作變得有條理。有條理地做事才能使工作變得有效率,就是應了一句話:磨刀不誤砍柴工。在井井有條的時間安排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所有的任務清清楚楚。那麼,如何讓我們的工作變得富有條理?
第一,要清楚工作的具體要求和期限。
清楚自己的工作是做什麼,什麼時間交付,才知道如何去做,並且從容正確地給自己的工作進行歸類和計畫。
第二,建立資料庫,為各項工作做好準備。
工作中把自己手上的資料和資源都整理起來,慢慢地累積,會形成豐富的資料庫,工作更加輕鬆。平時每天花上一點時間去搜集和工作相關的資料,在需要的時候便能直接派上用場,做起事來也會事半功倍。
第三,合理地安排工作時間。
根據自己的工作內容做出一個計畫,把每一個任務該什麼時候做,做的時間有多長,剩下的時間做什麼全都列出來,才能讓工作更有條理,不至於手忙腳亂,又累又低效。
喜歡以上書摘內容嗎?《環形思維》整本書闡述的事情是:光是聰明沒有用,可靠的員工才受重用。
因為人們會和聰明的人交流,但只會找可靠的人共事。擁有環形思維的可靠工作者,就是公司不願放手的高價值人才。
想知道養成「環形思維」的更多內容
▶️ 點我購買《環形思維》

《環形思維》智俊啟 / 高寶出版
*出版社好書、新書分享,請將書籍資訊寄至 [email protected]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環形思維》,由 高寶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