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 編輯部推薦語】

20 年後,你 50、60、 或 70 歲,那時候的世界已經被更高段的科技包圍了嗎?

推薦閱讀《2040 世界未來報告書》,讓你比別人搶先知道 Google、Meta、特斯拉、亞馬遜、蘋果正在關注什麼技術,有沒有你可以提前做好準備的(比如要先下手哪些 ETF?)

以下摘錄本書談「未來奧運」的片段,我們先來看一下 20 年後的運動員是什麼樣。

文:朴英淑、傑羅姆格倫

有一名籃球選手雖然不會灌籃或運球,但罰球或三分球的命中率幾乎是100%,那就是豐田的投籃機器人「Cue3」。這個 270 公分高的機器人會利用身上的感測器計算出籃框網所在位置的 3D 圖像。從彎起手臂、屈膝、舉起球到射門,整個過程花不到 15 秒的時間。雖然 Cue3 要與人類玩家競爭,在速度和移動性方面略顯不足,但其毋庸置疑擁有高度準確性。

豐田的競爭對手本田以「ASIMO」聞名。ASIMO 可以說是始於1980 年代的步行機器人研究領域的巔峰之作。ASIMO 不但能跑步,還能辨識臉部、避開障礙物、握手、倒飲料,甚至是移動托盤。這些機器人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連貫地完成跑步、運球、跳起這三個動作,也就是「灌籃」呢?參與機器人 Cue3 研究的工程師野見知弘認為,「技術不斷地在發展,二十年內應該就能實現這個目標」。

人類是否將在奧運會上與 AI 或機器人展開對決?

今日的奧運會是基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基因公平展開競爭的比賽。但二、三十年後的奧運會可能會變得與現在大不相同。因為基因編輯技術、AI 技術、3D 列印技術等各個領域的技術發展將會為奧運會帶來影響。

體育賽事和奧運會注重「公平公正」,但當今奧運會基於與生俱來的基因展開競爭,就真的公平公正嗎?優越的遺傳潛力本身也可以被解釋成是一種不公平的優勢。那如果我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剪貼、添加人類基因,進行重組,來彌補天生差異的話呢?

我們可以利用發現自細菌的免疫系統、能自由編輯人類基因的DNA 剪刀「CRISPR-Cas9」來進行基因操作。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克服先天基因的優劣。雖然利用與生俱來的基因和藉助科技的力量哪個比較公平仍然存在著爭議,但理論上我們可以利用這項技術創造基因優勢。

二十多年後舉辦的 2044 年奧運會勢必會展現出與現在截然不同的面貌,AI、機器人、最尖端設備與人類將展開對決。基因改造、人類增強及腦機介面技術將使奧運會充滿樂趣。經過基因編輯、身高3 公尺的籃球選手,身體因為接受了人工關節手術而變得非常柔軟的體操選手,能夠支撐最高負荷的舉重選手,百發百中、準確性極高的射箭選手上場的時代指日可待。人類將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或與機器結合,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扔得更遠、射得更準。

2056 年舉辦奧運會之際,我們可能會需要根據基因狀態劃分選手們的等級,以保持公平。那麼,各式各樣的技術將會如何被用來進一步增強人類的能力呢?

在基因編輯技術下誕生的人類,是否能展開公平的體育競賽?

有傳聞說,中國籃球選手姚明是中國政府讓好幾代身高最高的運動選手結合後取得的成果。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想像人類能透過基因定序和胚胎選擇,讓只具有人為遺傳性狀的孩子誕生。實際上,人類可以使用 CRISPR-Cas9 來編輯基因,甚至孕育出「訂製嬰兒」。

2018 年11 月26 日,中國南方科學技術大學的賀建奎教授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孕育出了訂製嬰兒。賀建奎教授利用基因剪刀CRISPR-Cas9,為一對中國夫婦編輯了胚胎。在這個案例中,丈夫為愛滋病陽性,妻子為陰性,而為了讓胚胎具有抵抗愛滋的能力,他編輯了名為CCR5 的基因。這對中國夫婦最後生下了一對健康的雙胞胎女孩。

這項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可以人為編輯遺傳密碼、量身設計孩子的程度。其不僅能複製動物,還能做出人類和動物的雜交種「嵌合體」(Chimera)。但這些領域總會伴隨著倫理問題,無一例外。我們應該允許基因編輯能做到什麼程度?若目的不正當,又該予以什麼制裁呢?

多虧了賀建奎教授,這位罹患愛滋病的父親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但在人類的「胚胎階段」編輯基因,仍是件備受爭議的事。假設基因編輯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儘管有爭議),在基因設計下出生的孩子們成了體育選手,並參加了奧運會,那奧運會是否該接受在基因設計下出生的運動選手?選手的體重級別和等級應該按照什麼標準來劃分?這樣還有可能展開體育領域最重視的「公平競爭」嗎?

感測器和擴增實境對患者和運動選手的影響

在許多體育項目中,資訊是成功的關鍵,訓練時也會發揮很大的作用。目前,游泳選手們已經會在訓練時配戴能夠提供語音回饋的感測器了。這個感測器可以立即確認活體反應,教練也可以即時提供回饋,從而讓選手獲得最佳的訓練效果。此外,利用感測器即時監測選手的營養情況、荷爾蒙和其他生醫訊號,也能更有效地為選手們準備為取得最佳成績所需要的東西。

能夠幫助我們達到這些目的的穿戴式生醫訊號裝置,其實早就已經廣泛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了。我們可以利用穿戴在身上的智慧型感測器來連續或半連續性地監測患者或運動選手的生理和心理參數,無須使用有線 HUB 與患者或運動選手連線。這類感測器會仔細檢測使用者的體溫、血糖值、心跳率、血壓、有無感染病毒、血液或細胞狀態等身體狀況,並在發現異常時通知使用者,還會幫忙找治療方法。像這樣,使用智慧型感測器精確地監測生命徵象不但能及早發現潛在問題,還能在恢復過程中得到細心的幫助。

這種長期監測過去都是由醫生在臨床環境中執行的,缺點是費用昂貴 ;不過穿戴式生醫訊號裝置最近不斷地在增加,因此可以減輕費用負擔,患者還能自行監測自己的生命徵象。除了患者,這種裝置也有助於運動選手的生命徵象。

這類智慧型感測器會被裝在牙刷、馬桶、被子、衣服、手錶等我們使用的所有物體上,來即時檢查與管理使用者的健康狀態。除了安裝在物體上的感測器外,也有像貼紙一樣能貼在皮膚上的感測器。這種類型的感測器今後將變得越來越多樣。這項技術有望在體育領域廣泛擴散。教練們不僅能監測競技能力,還將能從生理學角度監測選手,並完美計算出什麼時候該換選手或介入。

此外,擴增實境也有助於提升運動選手的能力。選手們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加入各種變數後練習,還能輸入對手的身體條件、技術和戰略數據,事先在擴增實境裡與對手較量。

舉例來說,排球比賽時,選手們移動的時機、方向和跳躍高度會取決於對手隊傳來的球的方向和速度。我們可以事先模擬是要進行時間差攻擊還是快攻。擴增實境不但能讓選手們覺得自己彷彿真的在與對手隊比賽,它還有助於制訂縝密的戰略和戰術。也就是說,選手們可以把意象訓練的內容搬到虛擬空間,進行實戰訓練。擴增實境最大的優點是選手們可以不斷反覆練習。擴增實境的互動品質越高,就會越有真實感。

喜歡以上書摘內容嗎?《2040 世界未來報告書》這本書介紹正在全面顛覆人類生活的領域,幫助讀者以不同角度看未來、消除對未知的恐懼、抓住前所未有的機會。

如果你對以下議題有興趣,這本書就是寫給你的科技大補帖:

– 太空淘金:各國競相開發太空採礦、太空垃圾清理、太空旅遊業,誰會是贏家?

– 與機器人共生:跟機器人伴侶、機器人照護員當同事、朋友、家人再也不稀奇?

– 克服衰老與疾病:人類將透過基因編輯、植入晶片、與AI連結升級至2.0?

– 移動革命:城市的上空將有各種交通工具?只要一小時就能到達全球任何地方?

– ESG:到底是什麼?有評估標準嗎?為什麼資金會湧入?能否改善環境問題?

點我購買《2040 世界未來報告書》

《2040 世界未來報告書》朴英淑、傑羅姆格倫 / 高寶出版

*出版社好書、新書分享,請將書籍資訊寄至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2040 世界未來報告書》,由 高寶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