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導讀》
「你幹嘛浪費錢買東西給我?這多少錢?」工作繁忙的你,偶爾回家帶上禮物送給媽媽時,是不是經常聽到她說出這句話呢?
心理諮商師青音在《自帶幸福的體質》書中提到,其實每個媽媽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少女,只是因為當了媽媽之後,必須壓抑、掩藏起自己的渴望,久而久之漸漸地忘記該如何愛自己,也不習慣別人對她好。她提到,女兒能送給媽媽最好的禮物就是教會她愛自己,下次回家時,或許可以試著跟她一起認識新的東西,讓她能再次找回自我價值感,變得更加快樂。
(責任編輯:周彥均)
文/心理諮商師 青音
我們常說,每個男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少年。其實,每個女性的心裡也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少女,無論年齡幾歲,她們都是有少女心的,關鍵是她身邊的人是否真的愛著她,能夠接納她的少女心偶爾非常放鬆地跑出來,哪怕只是稍縱即逝。
加拿大兒童教育專家曾做過一項關於「你不喜歡媽媽有哪種表現」的調查。他們隨機抽取了一百二十所幼稚園,共兩千餘名兒童參與調查,最後總結出了六種最不受孩子歡迎的媽媽,其中「無趣、不好玩的媽媽」位居前列。
媽媽是如何變成無趣的媽媽的呢?
其實,從少女到女人的成長過程中,當媽媽們不再是少女,而是變成妻子,變成母親,變成一個生命的庇護和倚仗時,她們只得早早地壓抑、掩藏起自己的少女心,然後把自己歷練成「鋼鐵女戰士」,以適應這個社會。所以,那些無趣的媽媽們,其實一直活得緊張又沒有自我。
但我相信,沒有誰不渴望被看見、被呵護,即便是你眼中無趣的媽媽。如今媽媽老了,而你長大了,你對母親「少女心」的呵護,會讓母親感覺自己被看見了,在女兒這裡得到了足夠的照顧、體貼和寵溺,感受到了被愛,她就會放鬆自己,而這便是在反哺父母。
女兒送給母親最好的禮物是教會她愛自己
美國家庭治療學派最有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大師薩提爾曾經這樣總結親子之間的真正的愛:幫助孩子確立自我價值感,建立自信, 讓孩子學會愛和被愛, 讓他們願意學習新的東西, 願意去冒險,這是每個家長留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那什麼才是兒女對父母真正的愛呢? 是常常買保健食品、給紅包嗎? 是常回家看看嗎? 這些都是比較表面的對父母的愛, 或者說,僅僅做到這些並不足夠。
真正能觸及靈魂的對父母的愛是「幫助父母再次找回自我價值感」, 讓他們願意學習新的東西,願意去繼續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讓他們切切實實感受到愛和被愛。
在所有女兒對母親的愛中,教會母親愛自己是特別重要的。由於各種壓力的影響,我們的媽媽可能生活得非常簡樸,省吃儉用,捨不得花錢,生活特別不講究;或者是她們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不敢去接觸和探尋未知的事物;又或者是由於跟父親的關係不那麼好,所以母親對自己的形象疏於管理。
而這些都是細心的女兒可以為母親做的:幫助母親更新生活觀念,時不時地給予她讚賞、支持;鼓勵她大膽去嘗試,就像我們耐心地鼓勵自己的孩子那樣。而這,就是反哺。當然,能夠反哺的前提是,你已經過好了自己的生活,是否結婚生子不重要,關鍵是,你是不是個足夠愛自己的人,你是不是已經能夠把自己照顧安排得很好了。
只有當你心智成熟並懂得怎樣才是好好愛自己時,你才能給母親很多支持,教會母親像你愛自己一樣,學會愛她自己。這世界上,最無私的愛不是佔有,更不是控制,而是在無盡的關愛裡,與對方一起成長為更美好的自己。
佛洛伊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當預期中的滿足已不存在,幻覺才會被放棄。」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在我們內心從孩子成長為大人的過程中,慢慢放棄我們對全能父母的幻想,回到現實裡,理解並接納真實的、不完美的父母,在現實與理想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找到一個合適且舒服的方式與父母和諧相處。怎麼做? 那就從放棄對完美母親的期待開始吧!
《自帶幸福的體質:心理諮商師的72場知心對話,養成情緒自處、情感自主的快樂體質》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自帶幸福的體質:心理諮商師的72場知心對話,養成情緒自處、情感自主的快樂體質》,由 高寶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