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隨著疫情持續延長,待在家的時間也越來越多,煩悶的心情加上長期待在同一空間,更容易因為生活小事與另一半產生爭執。
韓國資深家庭諮商師李南玉分享,當我們困在爭吵的情緒中,因為彼此都受到了傷害,往往會陷入你一言我一語、誰也不讓誰的狀態。她建議可以透過「反向行動」的方式,藉由用跟平時相反的態度來應對,讓對方突然一時不知道怎麼反應,就能擺脫原本的爭吵循環,讓關係得到改善。
文/韓國家庭諮商師 李南玉
有一對夫妻往往一開口就會吵起架來,例如先生下班回到家,看見零亂的家裡,於是對太太說:「家裡怎麼變成這樣?妳到底都在忙什麼?」太太則回應:「你以為我在家是在玩嗎?」如此對話,必然會引發爭執。現在來嘗試看看不一樣的回應方式。
當先生處於憤怒的狀態時,太太不要直接回應先生的憤怒,而是順著先生的意思回應:「對啊,我也覺得家裡太亂了。」利用出乎對方意料之外的反應,讓對方無法持續維持過去習慣的互動方式。如此一來,就不會引發爭執。
如果情況嚴重,已經到了「一想到對方所做的行為,就會瞬間感到非常厭惡時」,不妨嘗試製作「討厭清單」。
寫下預估對方會做哪些討厭的行為
・預期的負面行為:亂丟襪子、亂丟垃圾
・預期一週發生次數:寫下預估各行為一週會發生的次數
寫下預想的行為後,當對方做出該行為後,不要直接反應,只是去記錄行為的次數。實際測試後,常常會發現對方做的次數比自己預期的還要少。而這也適用於和父母的關係。
例如,寫下預期父母會做的負面行為:
・預期的負面行為:打電話向我抱怨、無預警跑來家裡
寫下來以後,因為只是記錄,不對該行為做出反應,無形中等同於改變了自己原本的態度。
我們無法理解的他人的行為,往往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更多是「互動關係的產物」。彼此無意間做了負面的舉動,才導致關係惡化。
關係存摺
在關係中持續放入加分的行為,互動必然會有相互受惠的效果。我先微笑,對方就會微笑,我先泡咖啡給對方,對方也會泡咖啡給我。如果怒瞪著對方,對方也會瞪回來。
然而,夫妻和親子間的負向互動模式往往淵遠流長,是因為一而再、再而三做出傷害對方的舉動,導致落入長期的惡性循環中。
「都是你讓我心情不好!」、「你說什麼啊?你才讓我心情不好!」
如此循環,關係中只剩下負面印象。當我們困在其中,往往無法轉換互動的方式,也無法相信如果自己改變、對方也會跟著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容易流於對方是衝突的始作俑者,而自己則是受害者的觀點。
翻轉這個過程,可以從自己開始
如果希望對方做出某種正向的反應,就要做能引發正向反應的刺激。
例如「因為我是你媽才提醒你」這句話,這可能是媽媽常說、但我們很厭惡的嘮叨。如果想要顛覆,要先想想如何才能讓媽媽改變。在關係中,「尊重」相當重要。
雖然聽到媽媽的嘮叨就覺得厭煩、不舒服,但可以轉換成關心的角度看待。媽媽是透過嘮叨,傳達她的不安和想法。在媽媽的行為中,找出正面的行為和態度,將焦點放在善意循環,持續刺激,就能改善彼此的關係。
沒辦法一下子就做出正向行為,不是因為自己辦不到,而是總會擔憂對方還是給予負面反應,例如「如果我對他好,他不接受怎麼辦?」、「被罵怎麼辦?」等想法。
這表示你的目標可能設定得太高,或者太以對方為主,這時需要轉換為讓自己比較舒服的方式,不去想對方的反應,也可以像「小天使」遊戲般,以默默對對方好的方式進行,但要讓對方能感受到「你對他好的行為」,對方也會自然開始思考「自己有沒有對你好的地方?」如此一來,就能漸漸開展正向的循環。
《如何相愛不相害:從依附、怨懟、到彼此成全,透過家族治療,探索影響你一生家庭關係的自我成長修復書》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如何相愛不相害:從依附、怨懟、到彼此成全,透過家族治療,探索影響你一生家庭關係的自我成長修復書》,由 蘋果屋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