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我靠交易賺大錢:從散戶到專職操盤手的真實獲利法則》,由 今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VO》導讀:

《我靠交易賺大錢》作者伊恩.墨菲,師承交易導師亞歷山大.艾爾德博士,他並未吹噓自己是什麼市場專家。他說自己就是一個以交易為生的交易者,經歷多年挫折與困惑,慢慢摸索出一套獲利方法。

本書是根據他自己和其他專業交易者的經驗,系統地展演耐心與毅力,加上開放胸襟與辛勤努力,為實現財務獨立與自由的生活方式提供一條安全途徑。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伊恩.墨菲 Ian Murphy

要成為成功的交易者,路徑其實非常清楚,也已經有很多交易者走過,我們把它分成五個階段來介紹,就不會讓人覺得害怕和困惑。

1. 有勇無謀

1980 年代時我常常去一家夜店,那兒有塊宣傳招牌寫著:「愛的故事從這裡開始。」那些客人幾年後舊地重遊,心裡想的大概又是一段不同的故事吧。交易新手與市場的愛的故事,大概都是從有勇無謀的浪漫開始,我自己就是這樣。玫瑰花浪漫無比,卻也帶著銳利尖刺。

我剛開始做交易的時候,常常從這個市場跳到那個市場,金融工具變來變去,一心只想趕快賺大錢、發大財。交易方法一個換過一個,交易平台也陸陸續續換了四個,我成天毛毛糙糙,心裡七上八下,守著未平倉部位,只會一直盯盤,還有那些財經新聞台超激動的主播,更是讓我整個神經緊繃。

回顧過去那段日子,幸虧我一向熱愛股票,而且生性節儉,才沒有惹出太多麻煩。要感謝老天的是,我不是那種只靠直覺、愛找明牌,就盲目投入交易的人,像這樣子做買賣當然是個災難,很多交易新手就這麼虧了一大筆,馬上出局。

◆ 虧損賠錢

一開始做交易就賠錢,那是再好不過的!先來點賠錢經驗,才是這一行的基本條件。虧損就是入行繳學費,這時候虧得愈多,就學得愈好。交易學徒就是要學會處理虧損,這是我們開創交易事業都要學習忍耐的重要磨練。

能否接受和理解虧損的心態,就是我們未來能否成功的基礎。讓人遺憾的是,許多交易者不知道早一點學習這層道理有多重要。

要是一開始做交易就賺錢,說不定反而更糟。如果幾筆交易就賺到一個月的薪水,誰還想老實上班啊?一定想說乾脆辭職來做交易吧。但是這時候清點戰利品的滿足感並不是成功的榮耀,反倒像是子彈冷不防從腦袋旁邊穿越而過的破風清響。等到資金愈來愈充裕,他就會開始一擲千金押大注、冒大險。這樣子就等於把自己變成誘人的靶子,那些專家下次當然不會放過你。

2. 辨識認知

我後來認識一些交易者,發現大家的故事都一樣,誠實的新手承認自己一直在賠錢,其他的可能是不好意思承認,或者是因為太廢、太懶,而無法改變。雖然大家都來自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在市場上也使用不一樣的方法,可是我們都陷在一樣的困境。

醫護急救人員到達事故現場,第一件事就是止血。同樣的,我們發現自己交易其實有勇無謀的時候,也是要先止血,讓帳戶資金不會繼續流失,這時候就要先暫時停止交易。

交易新手陣亡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做太多交易。更糟的是,交易者不是在「輸」錢,而是整個被搬走,他們不是輸給華爾街,而是直接流進別的交易者的戶頭。像這樣的業餘外行,每天都有好幾千個帳戶、幾十億美元的資金,流向那為數只有幾百人的行家手裡。輸家只有趕快停止交易,才不會讓贏家繼續搬走你的乳酪。

糟糕的交易者就是很不會討價還價,一坐上談判桌總是拿到更爛的買賣!

對交易新手來說,比較困難的是要承認自己太菜又太嫩,有欠磨練。對聰明的成年人來說,這口怨氣可能很難吞忍,卻是良藥苦口。

◆ 達克效應(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達寧(David Dunning)和克魯格(Justin Kruger)在1999 年對康乃爾大學 65 名大學生做了幾次實驗,測試項目包括幽默感、邏輯推理和英語文法等,並要求他們評估自己的測試成績。研究的結論說,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做什麼事情很厲害,但其實是個魯蛇,而且還很沒有自知之明。

達寧和克魯格在最後一篇論文中指出:

我們談到的那些在特定領域沒能力的人,其實背負著雙重問題:他們既因為結論錯誤而犯下遺憾的錯誤,甚至也沒能力辨識自己的錯誤。

如果「有勇無謀」的交易需要定義的話,上面這一段非常合適。

圖片來源:unsplash

3. 復活重生

虧損交易者掛出停戰牌以後,需要再花點時間來做決定:決定自己要像浴火鳳凰一樣,靠著努力和耐心,走向復活重生之路,還是就此斷念死心放棄交易,這也是帳戶殘餘資金唯一剩下的兩種選擇。

如果是選擇復活重生之路,就要按步驟操作如下:

①切實評估自己的交易能力。
②接受合理的投資報酬。
③確認自己要做交易的市場。
④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生活方式和資源條件的交易方法。
⑤學習一種已獲證實可以獲利的交易策略。
⑥一定要採用風險管理工具。
⑦做好交易紀錄。
⑧謙虛低調,心胸開放。

開始採用新規則、詳細記錄做交易以後,帳戶餘額的失血大概就能停止了,同時可能還不會增加,至少不會馬上增加。這個狀況可謂尋常,而且其實是個好訊號,表示交易已經有進步了!這時候交易可以繼續下去,但不像之前賠得那麼慘,就是風險管理工具已經發揮功效。

復活重生之路繼續走下去,還會碰上更多挑戰,因為從持平不賠轉變為獲利,需要更多的經驗和技巧。這不是努力拍翅膀就行,而是要先學會怎麼飛。以下就是我參加過的飛行課程(不特定排序):

◆ 親自勞動

我們說烤肉、洗衣服,其實並不是自己發功在烤,或者親自又搓又揉就能洗,而是安排某種構造、創造環境條件來進行這些任務。烤肉靠熱能,洗衣服要用水,我們只是提供助力讓它順利進行。

同樣的,交易「賺錢」也不是我們變出來的,而是安排某種金融構造、創造環境條件,我們的帳戶才能夠從市場機會提款獲利。賺錢是那些活動帶來的利益,但不是活動本身。

建立一套條件滿足時可以乾坤挪移的賺錢方法,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和力氣,包括策略測試、記錄製作、參加課程與活動、找資料、輸入資料、閱讀報告,以及在市場上努力學習,這些都要靠自己親自勞動。這些事情有點單調乏味,並不特別好玩,卻是交易的必要功課。

而且當你在路上奔波一天或在辦公室忙了一整天,想到下班後還要面對交易的事,實在不是很吸引人。要是你在下班後原本有什麼娛樂消遣,或者需要花時間陪陪伴侶及孩子,那就讓人更加猶豫了。如果每天本來就很忙,現在還要做這些交易功課,壓力肯定很大,這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找到一些捷徑。

我們在忙碌的時候就會想隨便做一、兩個交易,表示自己積極主動,以為這是跟市場保持聯繫以免太過生疏,但這麼做就是在賭博!事實上我們進市場做的任何一筆交易,都應該是一整套過程的最後結果,並不是從這個交易發生才開始做什麼事。要是在交易前沒有做足功課(或者是因為沒能力),最好等到環境條件都具足以後才久動。

◆ 設備

雖然大家都以為交易員面前有一大排電腦螢幕,其實一個就夠了,光是一個大螢幕(24 吋至27 吋)就足夠我們同時查看所有需要掌握的資訊。如果用筆電,也可以外接個螢幕比較好用。

對於散戶交易者來說,一台好筆電就是必要的工具。「超薄」機型,配上至少15 吋的螢幕,解析度高而且運算速度夠快,這都是必要的。我個人是使用蘋果的「MacBook Pro」,然後在虛擬器上跑「Windows」視窗系統。

◆ 預測

老是想預測市場動向,也是交易新手常犯的錯誤。靠猜測動向來做交易決策,馬上就要準備虧大錢了!各位要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要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因為任何事都可能發生、也可能都不會發生。

我們知道市場波動是一些趨勢型態一再地循環往復,因此與其浪費時間預測市場動向,不如好好花時間學習辨識這些趨勢型態,再好好規畫各種型態的對應交易方法。
尷尬難堪是一種奇妙的動機,也可以用來讓自己受益。如果你喜歡預測市場,那就公開預測吧!明確而響亮地告訴大家甚至許可以開個部落格,萬一沒猜中,也許尷尬會讓你不再重蹈覆轍,信口開河。

延伸閱讀:【投資時,如何克服面對市場波動的恐懼?】華爾街日報《致富心態》:就跟買車一樣

◆ 專業修養

有些人以為,不管是什麼東西,鑽研一萬個小時一定可以變成專家。如果是市場,那可不見得。這種「交易專家」遲早會變得自滿,墨守成規卻不自知,到時候市場就會一拳把他們打醒。

日本禪師鈴木俊隆說:「初學者會想到許多可能性,但是在專家的腦子裡就少了。」市場裡就是這樣充滿了可能,每一天都跟以前不一樣;所以真正的市場專家都把自己看作是菜鳥新人。

◆ 交易老手

有些交易者覺得市場故意跟他們唱反調,尤其是連續虧損以後更會有這種感覺。要這麼大手筆地搞陰謀,也需要一個龐大組織吧,但全球金融體系可是比外表所見還要混亂。那些金融大企業通常自己內部的問題都搞不定,誰有空跟你玩陰謀啊。所以各位要是覺得被誰設計了,不妨先檢討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是不是出了問題。

不管你是遠洋的拖網巨艦還是沿海的舢舨小船,大海潮起潮落,對誰都一視同仁。市場的起伏波動對每個人也都一樣,不管你是大戶還是散戶,都會有好機會。

各位要是發現自己無法打敗大盤,也不必太沮喪,因為這狀況其實很常見。史坦普道瓊斯指數公司(S&P DJI)每六個月公布一次的史比瓦記分卡(SPIVA),是彙整「積極型共同基金與對應基準指數,每半年做一次比較」。

根據史比瓦記分卡資料,截至 2017 年 12 月 29 日為止的五年內,美國大型共同基金有 84.23%表現不及史坦普 500 指數。歐洲的基金表現好一點,但仍有 73.26%的基金表現不及史坦普歐洲 350 指數。澳洲不及基準指數的基金是 68.69%。日本和印度表現最佳,不及基準指數的基金分別只有 44.31%和 43.4%。

市場常有人在說「聰明錢」和「笨蛋錢」的話題。意思是說大型基金的經理人都很厲害,掌管的就是聰明錢,而一些小散戶全是笨蛋,拿錢繳學費而已。不過在我看來,法人機構最聰明的就是玩別人的錢,我們這些小散戶都要靠交易績效才能付帳單,他們只要管理別人的資金就能收費,這不是聰明多了!

◆ 也有你嗎?布魯托

歷史上的某些巨大變化有時候發生得很快,短暫而激烈的破壞和混亂讓未來幾年都完全不一樣。受到影響的人或要面對眾多困難,但是慧眼有識、勇敢無畏的人也能抓住特殊機遇。

戰爭就是個好例子。延續幾個世代的社會結構瞬間坍塌,疆域邊界重新劃定。政客和軍頭都知道,與其在聯合國折衝幾十年,還不如戰場上拚殺幾天更有收穫。打仗的時候,無法無天無忌憚,這個過程還會創造新規則新秩序,所以他們會用雙手抓緊機會,徹底利用這個機會。

市場就是永不停息的金融分裂與混戰,所有的參與者都打成一團,戰況瞬息萬變,對每個人的財務都有持久的影響。想在這裡討生活,挑戰當然非常非常大,但只要我們有條有理地採取行動,就能抓住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莎士比亞在《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劇中就有詩意的描述,布魯托(Brutus)說出這段話:

人世起伏宛如海波浪,
把握浪潮來到趁勢出航
就能找到財寶。
錯失潮訊,人生的航程
必定擱淺而陷於困境。
我們現在就像在遼闊的大海上,
一定要把握時機,
否則冒險就要失敗。

這八行也完美描述市場才有的機會,要趕上金融浪潮當然不容易,但如果知道怎麼乘風逐浪揚帆出航,它就會帶你找到財寶。而身為交易者必須拿著航海圖,隨著市場潮流勇敢啟程。

◆ 市場引擎

金錢絕對不該安靜不動,金主總是在「尋找收益」。對業餘投資人和交易者來說,就是把資金部位轉換成某種上市工具再換回來。不過以下六種資產類別,我們只注意兩種:

①股票(公開上市股票)
②固定收益(債券和其他債權)
③現金(強勢貨幣)
④房地產(實體房地或房地產基金)
⑤大宗商品(實物或上市基金)
⑥其他選擇(以上五種之外的任何資產,如藝術收藏、葡萄酒、私募股權或山澤林木)。

這六種資產的運作,各位可以想成是一架六氣缸引擎,六種資產就是一直起起落落的活塞,活用資金就是在不同的氣缸之間靈活轉換,不必死守同一個,也不要任意變換引擎。

經驗豐富的投資人會抱著資產享受上升波段到頂峰,再選擇跳到即將上漲的另一個。他們了解市場的運作動態,掌握全球金融引擎的脈動,知道接下來哪個會上漲。

◆ 懸浮虛空

我每年都會跟一群朋友租船到紅海上逍遙一下,船上總共有十六個潛水夥伴,再加上船員和一大堆我們帶的裝備。我們在埃及沿海來回巡航,找海底沉船探險,欣賞美麗珊瑚礁和巡游穿梭的鯊魚和大海龜。我們這些來自北大西洋多霧多雨海域的英國和愛爾蘭潛水客,總是驚嘆於近東平靜的蔚藍海洋。

小船下錨後,美好的一周就開始,大家都靠一條繩子爬上爬下。在這趟行程中,我們會在大海上「無定點潛水」,也就是浮出水面時沒有特殊的參考點。這對一些潛水菜鳥可是不容易,因為他們在訓練時總是有露頭岩石和漂搖海藻為定位,如今什麼參考點都沒有,就像是飄浮半空中,完全找不到東西可以引導。

漂浮在透明又失重的三度空間,對感官是個挑戰。過去固定不動的一切都不見了,只聽到自己呼吸的聲音愈來愈大,似乎一下子就迷失方向,不知身在何處。飛行員開飛機穿越雲層的時候,也常常會這樣,不知東南西北。這時候就要盯緊測向定位裝備,全力蒐集資訊,不要受到感官的蒙蔽。

這種混亂的心理狀態跟我們在市場的感覺非常類似,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固定不動,一切都在變化。不過在市場迷失方向感比潛水或飛行更嚴重的是,我們常常以為股價趨勢圖上的價格走勢是確實可靠的基礎,以為照著圖上所示來走,價格一定會跟以前一樣,往同一個方向繼續下去。

在這個詭異的世界中,經驗豐富的交易老手已經學會安穩操作,知道趨勢圖上的任何一根線都可能出現變化,固定不變和流動多變之間毫不衝突。就像漂浮在大海的水母一樣,會隨著潮汐波浪到任何地點,因為本來就不尋求固定堅實,所以也就無所謂迷失方向。

市場就是不斷地成形與分解,在混沌未知中開盤,沒有找到答案就收盤。其實我們永遠不會真正了解市場,也不必這麼執著,這只會讓你更加迷失。我們應該專注蒐集技術指標的訊息,對於其他感官刺激就不必太過在意。

這樣就能帶來很大的幫助,但我們也要承認技術指標的限制,以常識和風險管理來輔助。潛水時,監控電腦不會告訴你這片海域有無鯊魚出沒;開飛機時,那些設備指標也不會跟你說航空公司其實已經破產。同樣地,技術分析指標也不曉得股價是否遭到人為操縱,或者會計師是否蓄意造假。

◆ 永難消解的情緒影響

現在愈來愈多事情,不是以對我們生活的實際影響來判斷,而是根據我們的感覺來決定。除非在情緒上真的「有感」,不然這一切好像都是「假」的,情緒愈強烈,感覺就愈真實。也許這是我們對數位化時代的一種反應,這個世界似乎變得井井有條,大家彷彿只是資料庫裡頭的一串數字。數字不會哭也不會笑,既沒情緒也沒脾氣,所以我們就更想在情感上有反應,覺得這樣才能肯定自己的人性。

有一部分也是因為最近流行的電視「實境秀」,這種刻意安排偷窺人類的情緒反應,彷彿都要等到劇中人一再崩潰哭倒,才顯得真實。這一切展現出我們想像的情緒力量,強調艱難處境必須強烈反應才得逃脫:「關掉攝影機!我很火大,現在不想說話!」

就像那些落落長的肥皂劇一樣,市場也永遠不缺情緒波動,但最厲害的交易者就像經驗豐富的攝影師,從超然客觀的角度看待這場沒完沒了的情境表演。這不是因為他們具備反社會人格或像機器一樣毫無情感,而是把交易活動安置在這樣的情緒脈絡中才正確。

當邏輯和理性讓我們失望,本能地訴諸情緒抵抗時,交易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如果將出發點設定在情緒上,那連獲利希望都沒有了!我們在市場上應該只投入金錢交易,如果把情緒也一起投進去,我們就變成市場的人質,最後不得不為自己付贖金才能脫身。

各位要是不幸有著比平常人更嚴重的情緒反應,就少跟市場扯上關係。市場是投入金錢的好地方,但若是受到情緒影響,只會帶來負面回報。

不管你是喜怒哀樂、高興或悲傷,都要能夠堅守策略,交易跟你的心情或情緒完全無關。如今我們在市場上的最大競爭是人工智慧(AI),並不是其他交易者或法人機構,現在說機器人做交易已經不是假的了,而且它們不會情緒激動,大家要學著點啊!

◆ 市場啦啦隊

樂觀進取在企業圈很受歡迎,因為董事會最討厭那些「負面」能量,但是做交易的人一定要保持中立的務實態度。一般的工作職業在履歷上寫說「熱情洋溢」是很好,若是在市場上就不太好,因為有很多事情反而搞不定。

我們有一天總會長大成人,意識到過了二十一歲生日之後就要有個大人樣。同樣的,當我們成為真正的交易者,市場上的狂浪激情和五光十色頓失魅惑。我們以平常心做交易,會碰上好日子,也會碰上壞日子,輸贏來來去去,日子一久,我們會知道什麼也不必太興奮。市場上,應該保持冷靜的旁觀角度,而不是在現場又跳又叫的啦啦隊。

◆ 不贏不輸

其實我們的交易不是什麼「勝」、「敗」,而是帳戶餘額的增加或減少。勝利好像是要打敗誰或什麼,好像除了金錢之外還獲得什麼,其實並沒有。同樣的,輸錢讓人想到失敗者,大家都不想當個失敗者對吧,不過最好的交易者,反倒是那些知道怎麼輸、輸得漂亮的人。

勝敗的概念也許讓我們比較容易解釋交易過程,但像這種詞彙滲入交易的語言之中,卻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從字面上看待這樣的詞彙,而是要永遠記住,這不是什麼「勝利」或「失敗」。

要是勝利就趾高氣揚、失敗就垂頭喪氣,就算是會賺錢的交易策略,也會讓我們常感沮喪。能賺錢的當沖交易策略,其實有三到四成的時間還是在賠錢、處於「失敗」中。波段操作的負面打擊更是高達 40%至 50%,有些周線交易部位更可能六成的時間都在賠錢,這些策略雖然大部分時間在賠錢,長期操作下來卻還是賺錢的。

◆ 智慧手機

如今的智慧手機,對許多人來說,已經像是數位化的安撫劑,心裡一感到焦慮就想拿出來滑一下。但我們不需要一直盯盤,想在第一時間掌握市場狀況,這就好比要知道自己活著,不需要一直按著脈搏才曉得。

要是我們成天盯盤,不斷查看市場訊息,太過關注市場反而更容易分心,也會受到挫敗感的影響。各位想一想市場那種時刻騷動的狀況,你真的喜歡它無時無刻不在你耳朵旁邊嗡嗡叫嗎?做交易的人一定要比手機更有智慧,對自己與市場的互動有所節制。

◆ 放空交易

雙面諜都會告訴你,跨足兩邊會讓事情變得更複雜。

做空股票聽起來好像不錯,而且有些大空頭根本是市場的傳奇。但是做空也有許多要考慮,其實風險更大,因為我們一開始就受到市場擺布,而空頭一點也不心慈手軟。
我們拋空股票的時候,是由券商幫我們借券賣出,因為預期股價會跌所以先借券賣出,準備等股價跌下來才逢低回補。說起來好像要做很多事,其實只要按個鍵瞬間就完成,等時機一到,低價買進,回補倉位。

放空交易如果做得好,效果十分驚人,因為很快就會賺到大錢。大家都知道,漲是一階一階慢慢爬,但跌常常像在搭電梯,一下子就下來了。萬一碰上大崩盤,電梯也甭搭啦,直接開窗跳樓。各位要是能在跌勢剛開始就拋空賣股票,當然可海削一票賺超多!

市場一回檔調整,大眾傳播媒體就開始興風作浪,惹得大家為股票操心不已。要是放空放得漂亮,可能覺得自己真是神來一手、天縱英明,但也不要太過自滿,因為空頭走勢通常不長。

有四個原因:

①由於股票市場長期趨勢多呈上漲,所以放空比較像是逆勢操作。除非你放空的股票最後破產下市,否則回檔整理結束後,股市還是會回升走高,而且再創新高。所以放空股票就像在市場上跟大家逆向而行,你得時時回頭,注意背後發生什麼事。

②持有空頭部位的交易者,等於是欠別人幾張他其實沒有的股票。將來的某個時候,就要在公開市場上買回來還給人家。當初借來賣出的股票並未集中託管,所以他要以最新市價買回股票,這個市價就由當下的市場氣氛決定。要是碰上市場回升,賣家當然會堅持更高價才出售,買家只能被迫吞下,無法拒絕。

成功的放空交易就像是從一家正規銀行貸款,結果部分債務因為股價暴跌而抵消。但要是做得不好被軋空,那就是銀行把債權賣給討債集團,那些黑道會把你當成肥羊痛宰,狠狠榨出比原先貸款更多的錢,而且要你一次付清!

「軋空」就像大家突然被迫要馬上還清貸款,於是買家一陣驚慌,全部擠到市場瘋狂搶買。利用軋空行情做交易也是很好賺的交易策略(這就是落井下石,占那些討債集團受害者的便宜囉)。

因為跌多總會反彈,所以市場會出現強勁回升。這種「反彈回升」是由於多頭太樂觀,以為回檔調整已經結束,但其實只是軋空行情放大而已。

③做多頭交易其實擁有較大的控制權。因為買進是實際持有資產,而你可能賠掉的就只是帳戶裡頭的餘額;做空交易則需要承擔額數不明的債務,最後的虧損甚至可能超過帳戶餘額。所以要是仔細閱讀券商訂立的契約細則,會發現在融券交易上(也就是放空),券商會保留干預介入的權利,隨時都可以代行平倉。

④多頭交易的獲利像複利計算,空頭交易的獲利像分期付款。複利是指利上還能加利,也就是多出來的獲利本身仍繼續為你賺錢,所以上檔空間無限。但分期付款剛好相反,分期拖得愈長,獲利幅度會愈來愈小。我們放空的股票如果繼續下跌,整塊餅就愈來愈小,能吃到的獲利也愈來愈少,這就是收益遞減法則。

◆ 身心健康

交易者常常要坐著,簡直是坐一整天,這不奇怪。講得好聽一點是,坐著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缺點是久坐不動,你的背部和心情都會受影響,更別提那個中廣肚腩。所以很多專業交易者想出不少新點子來解決這些問題,例如要照表操課按時休息啦,還有人甚至在跑步機上邊跑邊打。不管是採用什麼方法,總之都要注意身體健康,要是平時疏於運動健身又忙著做交易,那真的很不好。

過去說到交易,總會讓人想起幾個穿著花背心的男人在場內大呼小叫互相嗆聲的樣子,但現在的散戶交易者已經今日不同往昔。交易如果做得好,其實是滿低調的過程,一點都不張揚。交易者的日常往往是一個人在出租辦公室或在家裡單打獨鬥。那些厲害的交易者在思考和社交上常常是荒野一匹狼,習慣獨來獨往,所以要他們一個人默默奮鬥是沒問題的。

正因為如此,散戶交易者更需要回歸大地、守護初心,因為這種工作對心理健康影響嚴重,尤其是交易者特別容易感受到壓力和焦慮。厲害的交易者會特別注意思考和感覺,不讓自己陷入虧損與沮喪的惡性循環。他們不會太過擔心某些事情,也會定期運動,做些跟交易無關的休閒娛樂,放鬆身體和心靈。

◆ 好消息

要了解總體經濟和全球大勢,我認為再也沒有比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更好的資訊來源,它會提供全球經濟與政治的深入分析,而且勇於挑戰傳統思維與既得利益者,絲毫無畏。美國密蘇里大學的麥克.柯尼(Michael W. Kearney)在 2017 年 3 月對 8,728 位美國人做調查發現,《經濟學人》正是美國最受信任的新聞來源。

在充斥假新聞的「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世界,我們要為真相付出許多代價,所以身為交易者和投資人,每星期都要認真閱讀《經濟學人》。讓人十分驚喜的是,這份很多人看的周刊很擅長發現社會的新趨勢和新機會,如果是採用長期趨勢操作的話,都是獲利極佳的交易。

散戶交易者要把成本控制到最低,網路上的免費資訊當然是最好的。不過這也是個利弊互見的消息來源,既然是免費的,就不能奢望太多智慧而深入的市場分析。網路上到處都有吉光片羽,但需要花點時間好好分析才行,因此也不能說完全無償。

◆ 每日盤後

現在的股價線圖和技術分析大概都用個人電腦來做,但以前是徒手繪圖時代,交易者是採用七個數字(時間、日期、開盤、最高、最低、收盤和成交量)在方格紙上自己畫線圖和技術指標。這當然是非常費時費力的事情,但是交易者也因此培養出很敏銳的市場感覺,因為所有技術分析都跟那七個數字有關。萬一股價暴漲或暴跌,價格完全超過原先線圖的設定,那就得調整比例重新再畫一張。

如果是先畫出四、五根 1 公分到 1.5 公分的長線,但接下來四天卻縮短成 0.3、0.4 公分那麼短,他們就知道市場進入壓縮階段,波動率有變化。他們知道這可能是在做頭,或者是股價再次爆發之前的暫停,這些變化並不只是呈現出來而已,實際上是透過自己手做紀錄而深有領會。

股價線圖上附加太多技術指標,資訊量過大,我們反而會忽略那七個簡單數字帶來價格走勢的深刻意義。交易新手要是完全依賴別人設定好的線圖,上頭又有一大堆技術指標,反而會錯失線圖的重要訊息。

我當然不是說大家都要再拿方格紙和彩色筆出來自己畫線圖,但我認為自己找資料、自己繪製線圖,會對市場產生更寶貴的想法和看法。事實上真正會這麼做的交易者少之又少,所以光是這個過程都會讓你獲得不少優勢。

其實我們只需要一些繪圖軟體,然後輸入第三方資料即可。各位不必擔心那些原始資料有多複雜,那些大都是「CSV」檔的盤後資料,都能在網路上免費取得。

「CSV」檔資料處理起來輕鬆愉快,讓人想到電腦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我們要蒐集的盤後資料,就是股價日線圖所需要的七個數字,分別用逗號區隔。

形式大略如下表所示(因為是每日收盤資料,所以不另標示時間):

為了提升練習的樂趣和獲利機會,我們也許想自己開發指標或指數。其實不必太複雜,利用收盤價就可以做點好玩的東西。以上述資料檔來說,只要輸入「日期」和「收盤」即可。

我們的指數可以根據股票的漲、跌,才剛上市一個月內的新股、社群網站推薦股,或根據上市公司用電量做篩選(用電量是「實體經濟」活動的好指標)。透過這些還沒人注意到的市場內部活動進行觀察,獲得一種不一樣的分析角度,即是這類練習的目的。

要是只使用別人準備好的指標和數據,那就像你每天吃外食。不錯,那也是食物,都可以吃,但只能點菜單上有的東西,別人也能點那些。而自己蒐集資料、提煉分析,就像是自己去採買食材原料,自己學著做飯做菜。這不只是對財務上的健康有好處,我們也更容易培養出與眾不同的觀點,對市場環境也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 「後真相」交易

最近在社群網站的推波助瀾下,所謂的「假新聞」和「後真相」(post-truth)雙胞胎肆虐蔓延。如果是在以前,想要矇騙大眾好像還比較困難,因為謊言要編得合理才會有人信。但現在謊話合不合理,好像大家也不在意了。

「後真相」讓大家感到意外,在 2016 年甚至成為大眾流行用語。它的意思是:「相較陳述客觀事實,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這其實就是市場的完美定義!對於交易老手來說,「後真相」實在也沒什麼好驚訝的,因為我們一直都在「後真相」的環境中做交易。

◆ 交易構想

採用別人的構想來做交易,就好比是看別人照鏡子,卻在梳自己的頭髮。說到底,交易到最後,其實對手就是你自己,所以模仿別人的做法毫無意義。前面也說過,最好的教練是展示交易要怎麼做,並不是叫你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我們自己的操作績效也不必跟別人相比,或者以為按照他人的做法,我們就應該做到相同的結果。只有等到你能夠自己分析市場,根據分析擬定交易計畫,然後按照自己定下的規則來執行構想,才能說自己是個交易者,並且繼續向前邁進。這可能是我個人學到最有價值的教訓。

4. 例行程序

我們在前一章說過例行程序的重要,所以當各位開始注意例行程序,就是復活重生開始加速的好訊號。不過了解例行程序的必要性是一回事,真正設定一套而且持續運用又是另一回事。

不採用一致的方法和缺乏例行程序,往往也是自己造成的障礙。這不只是在交易方面,而是生活的各個面向都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時候我們就是會不斷改變主意,然後放棄過去的想法。看看自己的老照片,當時的穿著或正做著什麼,可以會心一笑?!但以後的你要是看到你現在在市場的作為,還笑得出來嗎?

只因為是新的或與眾不同,不一定會更好。但是如果不能貫徹執行,在交易上卻很要命,各位要是游移在幾個策略之間無所依歸,實在是非常危險。這不是「這一次狀況不一樣」,而是你根本每一次都不一樣!要是我們一直改變,那就是個大問題。如果我們對市場的看法、對怎麼做交易、對獲利之所在的看法一直在改變,思考上缺乏一致性,什麼方法都難以維持長久。

不管感覺到什麼或碰上什麼事情,一定要堅持守護自己決定的策略,做好每天的交易功課。就像市場說的,「交易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那些大贏家,都是一步一腳印的少數人。堅定照著例行程序走,如此一來市場提供最大報酬時,交易者才能順利取得。

著名的華爾街股市大崩盤是 1929 年9 月開始,道瓊工業平均指數(DJIA)狂跌89.5%,三年後才觸底反彈,跌勢之慘烈實為金融史上罕見。不過讓人驚訝的是,大家都沒聽過大崩盤之後的華爾街股市大反彈吧。儘管是在所謂的「經濟大蕭條」期間,道瓊指數還是在 1932 年7 月觸底反彈,持續盤升到 1937 年3 月,在這五年裡頭上漲 382.2%。

最近也有一個例子是 2008 年的大崩盤。我要是碰上當年因為股市慘跌而發誓再也不買股票的人,都會覺得他們的決定實在是太可惜了!因為史坦普 500 指數在 2009 年3 月6 日跌到谷底,總共跌掉 57%,但是之後九年卻一路盤堅走高,到 2018 年 9 月的 2940.91,總共上漲 340%不止!

5. 報酬獎勵

各位只要學會控制虧損,之後的獲利就會自己找到出路。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選擇的策略有信心,然後專注堅持例行程序。做交易的時候不要忙著盤算會賺多少錢,把交易平台上帳戶餘額的視窗縮到最小,就是最好的做法。

我們在盤中如果有幾個未平倉部位,最好不要去計算到底賺了多少。因為交易的獲利其實就像你家院子的草皮一樣,整天盯著它,看起來就永遠不會長高,因為你就站在它上頭,而且擋住了陽光!各位只要專注保養自己的工具,使用優質肥料,不出多日,那片草皮就會綠油油,指日可待。

對於要怎麼花錢,大家都不太需要建議吧。如果可以把獲利累積起來,就可以慢慢做點長期投資,即使沒賺到錢,短線交易也不太成功,獲得的這些經驗和教訓,還是可以用來管理投資組合,而我們在市場上花費許多時間來學習,也就不會白白浪費了。

我靠交易賺大錢:從散戶到專職操盤手的真實獲利法則

這裡買

延伸閱讀:

【理財成功的主因不只是洞察力?】華爾街日報《致富心態》:找出巴菲特沒做過「哪 5 件事」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我靠交易賺大錢:從散戶到專職操盤手的真實獲利法則》,由 今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