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本文經合作夥伴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遇到愛狡辯的幼兒,該拿他怎麼辦?〉)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專長幼兒行為的臨床心理師艾德林表示,如果孩子出現惱羞成怒的行為,其實是好現象。因為這代表他已經知道錯了,只是認錯的方式跟大人想像、想要的不一樣。大人可以用4個步驟,引導他們適當地表達與改錯。

(責任編輯:戴相文)

4歲的凱文,每次被父母指責做錯事時,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卻總是一再狡辯,或是大哭、尖叫。他會說自己做錯了,以後不會再犯,但往往下次又歷史重演,甚至哭鬧地更厲害,彷彿惡性循環,叫爸媽不知如何是好。

專長幼兒行為的臨床心理師艾德林(Emily Edlynn)在美國知名的《親子雜誌》(Parenting)回答凱文媽媽的問題指出,凱文的行為,一點都不異常。

但若以為這就是小孩愛耍賴,那就錯了。

艾德林指出,有些小孩對於「被糾正」這件事情特別敏感,而且年紀愈小愈敏感,他們的反應就越像在反抗、狡辯。因為他們很在意所愛的人,覺得他們「壞壞」,這種心情,啟動了一連串的情緒。

然而,他們還沒有成長到有合適的「工具」來控制這些情緒,所以他們的反應,在大人眼裡就很不討喜。

幼兒認錯方式與大人想要的不同 需要引導

事實上,要他們「乖乖」地順著大人的心意:遇到事情時要想好該怎麼做、記得上次的教訓、控制自己的行為,對於前額葉還在發育的他們而言,是一件很不容易、得耗用許多腦力的事情。

更不用說,在情緒暴走的時候,還要記得「學一次乖」,是多麼難的一件事。這就像要求大人在考試不及格、心情不好時,還要專心繼續讀書,一樣困難。

不過,艾德林提醒,如果孩子出現這些惱羞成怒的行為,其實是好現象。因為這代表他已經知道錯了,只是認錯的方式跟大人想像、想要的不一樣。大人可以用下面4步驟,引導他們適當地表達與改錯:

一、進入孩子的情境

試著彎下腰、或坐下來,讓身體接近孩子的高度,看著他的眼睛,搭著他的肩或抱抱他,讓他的情緒平緩下來。

二、引導孩子的情緒

說出孩子的情緒,也解釋這個問題。例如,「看起來你很氣妹妹,所以弄壞了她的玩具。她的玩具壞了,現在很難過。」這會讓孩子覺得被理解,也能看到問題,為解決問題鋪路。

三、讓孩子有機會彌補

問孩子可以怎麼解決他造成的問題,然後讓他完成。例如,撿起、放好他弄倒的東西。

四、讓孩子感到被愛

稱讚孩子做的好的部分,像是,即使他很難過,仍然願意聽別人的感覺、問題,並且願意把椅子撿起來。所以現在可以來玩、做點有趣的事。這讓孩子親身體驗,這麼做自然會得到獎賞,取代過去的哭鬧。

艾德林特別強調,在這種時候,大人也要控制情緒。例如,告訴自己,把小孩跟他們的行為,分開來看。有時候,他們的行為趕不上大腦想的,並不代表他們就是不乖。更何況,他們常常也不過是想要大人的愛。這時,別忘了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們有時會做出大人不喜歡的事,大人還是很愛他們。

延伸閱讀:

【鬆開執念安頓自我】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不在情緒高張時對話,是情緒來時最重要的守則

(本文經合作夥伴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遇到愛狡辯的幼兒,該拿他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