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以愛的對話,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由  天下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VO》導讀:

從某一天開始,孩子突然有些難以理解的行徑?你們的對話經常處於戰爭邊緣?

親子教養與溝通專業講師李儀婷也遇過同樣的難題,她運用「薩提爾模式」提煉安頓情緒的祕訣:「在親子關係中,更仰賴大人的平穩來進行溝通或對話,因此衝突發生當下,父母若能覺察自己內在出現煩躁或怒氣,讓問題跑一會兒是必要的。」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親子教養與溝通專業講師 李儀婷

行為是冰山最上層顯露的部分,也是父母透過眼睛就能看到的確切表現。

然而這個確切的表現,卻也是最讓父母迷失判斷的部分。許多父母看到孩子哭鬧,就只想處理孩子哭鬧的行徑,卻忽略此一行徑只是孩子表達的一種方式,真正要關注的是行為底下隱藏的訊息。不過,即使理解冰山,孩子的成長是以每半年為一個蛻變。每一次蛻變,總有許多行為或思考模式會改變。許多行為受到荷爾蒙牽動,不自覺就表現得衝動不受控。不自覺就表現得衝動不受控,只能溫暖陪伴,以更穩定接納的對話,才能讓孩子有所覺知。

難以理解的行徑

三三從七歲的某一天開始,與我的相處經常處於戰爭邊緣,毫無理由。她顯得異常孤單,又容易動怒,而我卻無法探索出她行為背後的緣由。

很多時候,她不要我說話,不要我提醒,希望自己完成所有事情。只要我稍微提醒,她就會為了挑戰我而猛力回擊。

例如晨起,她會坐在床緣發呆,此刻我若提醒她該穿衣服了,她會立刻不高興的回應:「本來就想要快,現在被你一說,我就愈想慢慢來。」

又或者,我總會提醒氣管敏感的三三,在冷天出門時,記得圍上圍巾、戴好口罩、穿上背心、外套等,然而三三不是滿不在乎,就是裝沒聽見。有次更發生了一件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件,讓我非常錯愕。

那天,我開車帶三三、川川兩姊妹去吃飯。回程時,坐在後座的三三突然伸手指向我的左肩,對我痴笑著說:「媽,你肩膀上有衛生紙耶!」

我扭頭一看,發現左肩上真有一小撮擰皺了的衛生紙。

由於當時三三感冒,鼻涕橫流,前一分鐘她才拿衛生紙擦拭鼻子,因此我問她,「這是你用過的衛生紙嗎?」

三三搖頭說:「不是。」

我幾次詢問,三三皆以堅定口吻說:「真的不是我,你誤會我了。」

由於三三就坐在我後頭,擦拭過的衛生紙在我左肩上,怎麼想都覺得不太可能是坐在另一側的川川所為。因此當我稍微提高聲量,再次詢問三三,三三則回以委屈的臉哭訴:「真的不是我。」

由於車子在行進間,我也只好按捺住性子,處理好衛生紙後繼續開車。

幾分鐘後,三三和我聊起一位朋友A。我一時沒聽清,於是向她確認她說的A,是否是我所想的那個媽媽。

三三此刻卻改口說:「不是,你講的是A,我講的是另一個B啦。你怎麼會弄錯了呢?」

我很困惑,因為我明明聽見她喊A的名字。

多次確認後,三三矢口否認她剛剛有提到A。

坐在旁邊的妹妹聽不下去,跳出來大呼:「剛剛姊姊真的是講A,媽媽你沒有聽錯。」

三三一聽,立刻耷拉下臉,憤怒的說:「我剛剛明明說的就是B,你們都聽錯了啦!媽媽你為什麼都不相信我?」三三為了證明自己的委屈,情緒激動的指責我不信任她。

我一邊開車,一邊想著三三的行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愈想,情緒就愈來愈湧現,感覺委屈,感覺憤怒,感覺受騙……

那個時期與三三的互動,讓我有著深深的疲憊感,因此當內在情緒汩汩湧出,我即刻察覺自己的狀態非常不穩定。我選擇不再開口說話,只是專心開車,關照自己內在情緒變化。(啟動內在的自我安心護法)

以愛與穩定陪伴

快到家時,心緒穩定多了,因此我決定在不脫離「陪伴」孩子成長的情況下,坦白告訴三三我的決定與感受。

我:「三三,這陣子……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或孤單呀?覺得媽媽很嘮叨?甚至覺得媽媽不是很了解你?」(核對)

後視鏡裡的三三,默默不語,但看得出她的眼眶有些紅。

我:「三三,我要你知道,我是愛你的,而這份愛,不會改變,會一直一直跟著你。但是,最近媽媽感到非常疲憊,因為我知道,你不喜歡媽媽提醒你,很多時候你都裝作沒聽見。連今天,我明明聽見你說的是A的名字,但你卻執意說是我聽錯了,我突然間不知道該怎麼和你相處了。媽媽決定,不再主動嘮叨或關心你。但媽媽也希望在我不嘮叨之後,你能擔起照顧自己身體的責任,因為我真的很擔心你的健康。你要記得,媽媽很愛你。」(連結渴望)

我用愛連結三三,也給三三無限的自由。

愛,是冰山層次裡的「渴望」。只要身而為人,渴望的目標就會一致,分別為:愛、自由、價值、自信。換句話說,渴望,全人類目標都一樣,是奠定人的基石。而幼小的孩子渴望的標的,通常會落在「愛」,因此只要對孩子送出愛的訊息,也就等同連結了孩子的渴望。

進了家門,我平靜的領著孩子回家,不再主動和三三說話。晚上時分,全家人如常生活交流,我也一直安靜處理著孩子的各項事物,只要三三不主動和我說話,我便靜靜待著。

睡前,我意外收到三三的兩張紙條,一張是以便條紙寫成,一張是衛生紙。

便條紙上三三的字跡,寫著:「媽媽,我愛你。對不起。」

另外一張衛生紙上也寫著:「媽媽,對不起,就算你不跟我講話,但你要知道,我很愛你。」

收到這兩份訊息,我回應三三:「三三謝謝你,媽媽很感謝你寫了愛媽媽的卡片,媽媽也非常愛你。」

我的愛與穩定的陪伴,換來了三三愛的紙條。

在和諧氣氛下溝通

當天夜晚,三三與我和解了。

三三向我坦承:「媽媽,你好厲害喔!很多時候你跟我說話,我都裝作沒聽見。當然,有時我真的是沒聽見,但大部分時候,我是真的故意不理你……媽媽,你怎麼知道我假裝沒聽見?」

我告訴三三,人和人的相處,有時候是非常敏感的。感官能在第一時間接收各式的訊息,感官直覺告訴我,你有聽見,只是不想理會我。

我問三三:「能告訴我,不想理我的原因嗎?」(核對)

三三回答得很簡單:「因為你講太多次了,我覺得有點煩。」

我提問:「講太多次了啊。那麼應該講幾次才不算多?」(核目標)

三三說:「一次。」

我又問:「萬一那一次你沒聽見呢?」(核對)

三三說:「那兩次好了。超過兩次,我就覺得太多了。」

我點頭,理解三三的邏輯。

但我仍舊很疑惑:「媽媽擔心你氣喘,所以會要求你穿衣服、戴口罩、圍圍巾。但是媽媽提醒幾次以後,你不是沒聽見就是聽見了卻沒有動作,我應該怎麼處理,你會覺得比較好?」(核目標)

三三聳肩:「你再提醒我就好啦!不過我也不知道怎麼做比較好,有時候我就是會忘記。」

我再次點頭,表示知道了。

由於情緒已經安頓,和三三對話時,也特別能接納三三的狀態。因此對話過程中,我沒有任何期待的答案,只是單純好奇著她的想法與認知。

和解的氣氛很美好,我遂利用這和諧的氣氛,詢問三三:「今天你執意說我肩上的衛生紙不是你丟的,能告訴我這麼做的原因嗎?」(核對)

三三笑著說:「沒什麼啦,因為我覺得很好玩。」

我苦笑:「三三呀,有一件事情,我必須告訴你。媽媽非常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話,我都無比的相信,當全世界都不相信你說的話時,我會是唯一那個相信你的人,我想做那樣的媽媽。三三,你希望我做一個相信你的媽媽,還是希望我是個不相信你的媽媽?」

三三毫不遲疑的說:「我當然希望媽媽永遠相信我。」

我說:「是啊,我也希望不管發生什麼事,我能一直站在相信你的位置上陪著你。但是,這個信任感必須建立在平時相處上。如果你經常跟我玩說謊遊戲,也許你覺得很好玩,但慢慢的我就會開始懷疑你說的每一句話,究竟是好玩(騙我),還是說真心話?長久下來,就會影響我對你的信任。這是你要的結果嗎?」(核目標)

三三搖頭,與我確認了這絕對不是她想要的結果。

她接著表示,以後不會再和我玩這類遊戲,以免我混淆了。

很多時候,親子溝通的時機,一如兩性關係的溝通,兩造之間都亟需仰賴其中一方的平穩與接納。

而在親子關係中,又更仰賴大人的平穩來進行溝通或對話,因此衝突發生當下,父母若能覺察自己內在出現煩躁或怒氣,讓問題跑一會兒是必要的。直到覺察自己情緒緩和,再與孩子進行溝通,會較為順暢柔和。

許多戰爭有時找不到緣由,一個衝動或一個喜好造就了行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情況將更嚴重,因為受荷爾蒙影響,衝動的行為更是層出不窮,沒有來由情緒便升到最高點,湧現出父母無法理解的怪異行為。這時候,寧靜與覺察是必要的。適時的安靜,讓彼此都有了沉澱的機會與省思的時光。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以愛的對話,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

這裡買

延伸閱讀:

別一味灌「心靈雞湯」!耶魯情商中心主任:否定孩子焦慮的感受,並不會幫助他們鍛鍊復原力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以愛的對話,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由  天下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