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年末常常是「整理人生」的好機會,從家中衣物、書籍,到生活目標、心事雜念,趁著一年的結束一起揮別不再需要的事物。

韓國整理專家鄭熙淑分享了「人生」與「整理」之間的關係,當我們將存有過往記憶的物品留在過去,我們也就更容易活在當下了。

(責任編輯:鄧羽辰)

文/  鄭熙淑

「我真的很有感觸,為什麼我會有這麼多不必要的東西,而且大多是買來給別人看的。感謝您,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

手機螢幕亮起,跳出這樣的一封訊息。我想起發訊來的委託人的模樣,露出了微笑,要發感謝訊息的人應該是我才對。就像進行整理時的前後對比一樣,經過整理的家一定會變得和以往不同,可是這位委託人的房子變化非常極端,所以我的感觸特別深。

那是一間連客廳都沒有的小房子。這位委託人過去住在大房子裡,因為家境有困難,一年多前搬到了比以前的房子小一半的新家。委託人就讀高中的兒子,興趣是收集公仔,所以家裡有很多公仔擺飾。再加上委託人女兒收集的芭比娃娃和先生從國外買回來的裝飾品,擺放在家中每個角落。

家裡陳列了許多照片,不過幾乎都是過去的照片,像是孩子已經上了高中,牆上卻掛著他們的周歲照片。結婚照就算了,但是連先生當兵時期和委託人高中生時的照片也還放著。特別的是,那些照片中沒有一張是委託人一家人現在的照片。

委託人的妹妹拜託我,說姐姐的家不能再不整理了,姐姐必須整理再也找不回的過去。委託人弓著身體替我開門,我對她的第一印象是陰暗的。我已經從委託人的妹妹口中聽說委託人因為家道中落的關係,罹患了憂鬱症,委託人的妹妹心疼姐姐,覺得姐姐需要改變的力量。因為是曾讓我相當煩惱的個案,所以收到這位委託人的訊息,讓我更高興。

我邊替委託人整理,邊得到了領悟:「會整理的人會專注於當下,不整理的人會專注於過去。」委託人對於物品的標準也是過去式,所以衣櫃裡塞滿了過去的舊衣。

不論過去的家多大多寬敞,整理必須以現在住的家為標準。專注當下的人會有現實感,會擺脫不幸的過去和記憶,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發現自己的物品多到無法整理,就必須回顧現在的人生。早就不再穿的衣服並不是要被保存收藏的對象,必須丟棄或送給需要的人。如果有人願意接收就快點送出,或捐到「回收商店」亦可。假如是一定要珍藏的衣物,就放進回憶箱子或是整理建檔。

由於我的工作性質,我有許多和主婦打交道的機會。擁有不用羨慕他人的經濟能力,卻心靈孤獨的主婦不在少數,這些主婦大多被過去的傷口囚禁著。當人感到孤獨疲憊時,就會放棄整理家務。每次我透過整理她們的家,進而看到其內心世界時都會心生惋惜。

如果不進行換季整理,喜歡堆積物品到某種程度才一次性整理,那麼就算是只挑出要丟棄的東西,也是一項大工程。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丟東西,偏好收納的原因。

丟棄東西是一種關係到自我人生掌控權的選擇。什麼東西該留下,什麼東西該丟棄,家裡該維持多少物品量?如何使用留下的物品?為什麼需要那項物品?在過程中,委託人會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委託人也能透過選擇丟棄物品的過程自省,雖說被外人看到自己不想讓別人看到的模樣,也許會感到傷自尊。

人生不能只活在回憶裡,整理也是

某一天,我在委託人家裡的沙發下發現許多驚人的物品。

「您打算怎麼處理這些東西?」

「天啊,我是不是瘋了,為什麼會把這些東西收在這裡?」

這些東西為什麼會在這裡,是我想問的話。明知道是該丟棄的物品卻留了下來,委託人心裡也很清楚,自己的生活一團亂。

有些物品,委託人明知道該丟卻對於說出「丟掉吧」這句話猶豫不決。對於丟棄,委託人會直覺猶豫,是因為沒有丟棄物品的明確標準。一旦丟棄一些物品之後,我們要對剩下的物品感到滿足才行,所以丟棄需要「標準」。

各位可以把不穿的衣服、不用的碗盤和擱置角落看不到的物品,全部拿出來擺在地上一一檢視。無論好或壞,想來各位都會浮現關於每件物品的回憶。不過有些物品是,就算擺在眼前也想不起是怎麼入手的。讓存有過往記憶的物品留在過去,留下現在使用的物品,保存現在的記憶。

不執著於已經逝去的過往,和有朝一日才會到來的未來,我們才能活在「當下」。

因為整理,人生變輕鬆了:幫助2000個家庭的整理專家,教你從超量物品中解脫,找回自由的生活!

這裡買

陪你發掘生活靈感,快追蹤 👉 生活報橘 IG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因為整理,人生變輕鬆了:幫助2000個家庭的整理專家,教你從超量物品中解脫,找回自由的生活!》,由 聯經出版公司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