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新任CEO皮查。照片:Google提供(親子天下

(本文經合作夥伴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三個傻瓜」精神致勝 :一個印度平凡家庭如何教出Google CEO? 〉)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Google CEO「皮查」從小生長在印度的尋常家庭,並養成熱愛研究、好思考的習慣,而內斂又好相處的性格,更是他能被Google創辦人信任的關鍵。

如今皮查會有這種成就,跟小時候父母的教養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責任編輯:陳致加)

文/黃敦晴

多數美國大企業的領導人,都是從小在美國長大、唸名校、出身中產或富裕家庭。但是客戶遍布全球、產品最具影響力的 Google 創辦人,卻決定把 Google 跟母公司 Alphabet 的 CEO 位子,交給印度尋常家庭長大的皮查。原來,除了天生聰明,皮查從小就鍛鍊了現代教改追求的能力。

閱讀 Google 與母公司 Alphabet 執行長皮查(Sundar Pichai)的故事,腦海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印度電影《三個傻瓜》的情景。但是這種傻瓜精神,不僅是一種人生哲學,更是一種實學!

這種實學,將一個印度鄰家男孩,撫養成舉世聞名、幾乎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高科技公司執行長。你所知道的、用過的 Android、Chrome、Google Drive、Gmail、Google Map、Google Pay,都有他的心血,不是從他起頭、一步步建立,就是在他任內發揚光大到世界各地。

他的故事,在印度幾乎是奇蹟與年輕人的夢想,媒體不斷探詢,他是怎麼被養成的?

1972年6月,皮查出生在印度東南部的清奈。他的爸爸是工程師,媽媽在生小孩以前是速記員,家裡住的是兩房小公寓,他跟弟弟都是睡在客廳。家裡沒有電視和汽車,物質生活貧乏。當印度媒體到他的家鄉探訪時,他的鄰居形容,那是一個典型、傳統的印度南部家庭。

從小對數字敏感

皮查從小就對數字很敏感,會記得很多數字,例如撥過的電話號碼(不是好記的數字撥號鍵盤,而是他小時候那種脈衝式電話、耗時的圓形撥號盤)。在 Google 內部開會時,有時還會展現他驚人的記憶力,讓大家嚇一跳。

這個聰明的鄰家男孩,很自然的進入了電影《三個傻瓜》中的印度理工學院。優異的成績,為他贏得了史丹福大學的獎學金。當他出國時,那一張機票的價格,超過他的爸爸一年的薪水。之後,皮查繼續念了知名的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也進過應用材料和麥肯錫等大公司。在2004年的愚人節,他進入了 Google。

這樣像極了人生勝利組的履歷,其實有父母的用心。雖然家裡的環境不富裕,但是皮查爸媽對他的教養態度很開放,而且沒小看他是個孩子。皮查從小就好奇,雖然家裡沒什麼玩具,爸爸會在下班回家後跟他討論在工作上遇到的事情,以及怎麼解決。雖然印度人望子成龍的功課壓力不小,但他的父母也讓他在高中時參加板球校隊,還當了隊長,得過地區比賽的冠軍。

沒有玩具,但愛拆舊電視

父母願意跟他討論機械、工程的問題,也助長了皮查的研究魂與問題解決能力,為他後來展現的創意與產品發展奠基。他在回到印度演講時,曾有中學生問他:「要怎麼成為一個工程師?」他的回答不是典型成功人士會說的閱讀或研究,而是告訴學生:「家裡有沒有收音機或電視?當這些機器老舊時,把他們拆開研究就行了!」

時至今日,皮查已經是可以高高在上的 CEO 了。但當他跟同事在 Google 內部開會,遇到問題時,他還是會直接走到白板面前,畫圖或寫字,像個工程師一樣,運用他的科技專業,抽絲剝繭,一起找出解方。

他的個性相對安靜內斂,不好出風頭,但是好思考,所以能發展出種種 Google 的明星級服務。同學說他從小就害羞,鄰居說很少看到他出來在街頭瘋玩,Google 的同事也發現,開會時他常靜靜的先聽別人怎麼說,但是後來總能語出驚人。他很善於觀察,得以思考怎麼在產業的競爭與文化中順利推動該做的事,而讓人更信任他。

安靜、內斂、愛思考,贏得信任

Google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與布林(Sergey Brin)在公告由皮查接任大位的信中,就稱讚他有一種極大的能力,能看出來什麼會走紅,而且動員團隊、整合資源到重要的事情。當討論產品發展時,他總是能夠在長官說出口前,就提出跟長官心中一致的觀點。

除了專注、認真、好思考,他的傻瓜精神還包括不做作的天真,讓人覺得好相處,沒有戒心。在他已經身居高位時,媒體請他回想剛到美國時的心情。他毫不掩飾的說,「美國好貴呀,無法想像一個背包要賣60美元,而且很想念在家鄉的女朋友。」他昔日的同事、目前是線上電話公司 Vonage 的 CEO 馬瑟瑞克(Alan Masarek)告訴《財星》雜誌(Fortune),皮查同時具有討人喜歡的親和力跟科技專業,而且平衡得非常好。

另一個同事則形容,他的客氣、謙虛,讓人對他不設防,很容易跟他聊起來,專注在怎麼一起合作、解決問題。

傻瓜精神,認同 Google 願景

皮查也有單純相信、正向思考的傻瓜性格。在 Google 內部,很多人說他是創辦人的翻譯機,總是能夠清楚闡述創辦人的想法,讓大家理解。而這兩位創辦人,也在公開信中讚賞皮查總是能夠說出他們沒有講出來、甚至講得更好的話。

這背後的原因,是他真的認同與相信 Google 與創辦人的願景。皮查在接受科技新聞媒體網絡 Verge 採訪時回顧,Google 吸引他,就是因為 Google 使世界變得更平等。無論是鄉下小孩、還是哈佛教授,都可以在 Google 搜尋到一樣的資訊。認同公司,與主管同心合意,他自然能夠聚焦重點,交出好成績。

皮查在臉書、Instagram 這些社群媒體不太活躍,但在自家的 Google+ 停用前,倒會在上面分享產品心得,或是自己的理念。從中可以看出,他佩服與欣賞終結種族隔離的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多次獲獎的《紐約時報》駐中東戰地記者夏狄德(Anthony Shadid)、創造 C 語言的電腦科學家里奇(Dennis Richie)、人工智慧先驅麥卡錫(John McCarthy)等人,結合科技專業與人文關懷,提供他激勵與養分。

和不安、挑戰極限共存

這些特質和經歷,看起來都是當前教育很強調、需要的內涵。皮查的經歷可以讓父母們體認,這些現在教改強調、以及如何應對未來變化的重點,已經在他身上實驗成功,不是空談。怪不得佩吉與布林,願意把一生的心血、以及影響未來全球的重責大任交給他。

在他接任之際,許多產業專家也提出他會面臨的挑戰,還有人擔心,他相對溫和的性格、以及好人緣,也可能成為怕衝突、不敢承擔未來重大社會議題的絆腳石。

不過,皮查有一段廣被轉傳的話說:「能夠跟讓你對自己感到不安的人合作是好的,因為這會使你一直突破極限!」和不安與挑戰極限共存,是 Google、Alphabet,也是他一路走來、還有未來人生的座右銘。

想看更多「親子生活」,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孩子有夠「歡」?】2 到 4 歲是挑戰父母的年紀,也是單純愛爸媽的年紀

【總是好聲好氣、怕撕破臉、渴望被認同?】國際心理分析權威:你在償還父母留下的「心理債」

別問孩子「長大後想要做什麼」,改問「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本文經合作夥伴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三個傻瓜」精神致勝 :一個印度平凡家庭如何教出Google 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