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lash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生活中其實常常會遇見「害怕」,有時小到忍一下就過去,有時卻大到令人焦慮不已。
關於「害怕」,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勇於面對自己內心的糾葛,就是勇氣的表現。」
(責任編輯:張嘉芬)
文/諮商心理師 林萃芬
誠實地問問自己,有沒有被「害怕」包圍?害怕被人拒絕、 害怕犯錯失敗、害怕別人的眼光、害怕改變、害怕失去、 害怕死亡失落。有趣的是,勇氣的核心就是「害怕」, 亦即我們對危險、失敗、失望的回應。那個時候面對「害怕」 的自己是什麼樣子?走進內心深處,體會一下: 自己最不想面對的是什麼?
1.「害怕」時會想要「控制」
當我們感覺害怕的時候,就會想要自我保護。 最常見的保護方式包括:自我控制或是掌控他人。 我在諮商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的能量都花在「自我控制」, 每件事情都要預先做好規劃,試圖掌控未來的發展。 有些人是做事情的順序必須完全符合自己要的, 不能有一絲一毫紊亂,不然就要花很大力氣重新安排。 有些人則是所有的細節都要很清楚,為了記錄每個細節, 自然要花很多時間。
也有些人是物品的排列順序都要整齊劃一, 衣服要分不同的顏色放置,碗盤要從大排到小,不能忍受任何失控。 除了控制自己,更辛苦的是掌控他人, 期望別人每件事情都跟自己回報,規定別人按照自己的做事方式, 要求別人遵守自己的規範,甚至想要掌握別人的行蹤。
2.「害怕」隱藏著「敵意」
「害怕」也常常隱藏著「敵意」。當我們不安時, 常常會忍不住跟別人做比較:「別人有我沒有,怎麼可以? 我一定要比他更厲害。」「比較」和「競爭」的背後,其實躲著「 破壞性的感受」。工作時受到「比較」和「競爭」驅使的人, 會特別執著於追求「豐功偉業」、期盼自己「一枝獨秀」,成為「 與眾不同」的人。
最常出現的狀況是:「我的學歷比較好, 怎麼可以安排我去做小嘍囉的工作,這樣不對吧?我要換部門。」 或是認為:「我對公司的貢獻比其他同仁高多了,他們差我太多了, 薪水當然也要比他們高才行。」競爭心強烈的人,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渴望被人讚賞、被人認同, 越是想藉由成功來克服不安,對失敗的恐懼就會越強。
3.「害怕」會造成「停滯不前」
當內心害怕失敗,反映在行為上就會停滯不前。 很多人恐懼陌生的事物,害怕以後要面對的問題比現在多, 一想到未來困難重重,覺得自己沒有能耐面對,乾脆放棄算了。當我們害怕出錯時,常常會跟別人說:「我不曉得要怎麼做, 我可不可以不要做?」或是想要換別人來做:「 可以換資深的同仁來做嗎?我可能無法勝任。」 或是用過去的失敗經驗來拒絕接受交付的任務:「上次客訴, 我覺得好可怕,讓我有不安全感,我很怕拖累大家。」 何以會認為自己是人生的失敗者呢? 起源往往是因為從小不斷被灌輸某種破壞性的訊息:
「你不行啦,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你的動作那麼慢,我來幫你做比較快。」
「你缺乏判斷力,經驗也不足,所以要怎麼做,我都幫你想好了, 你只要照著做就好。」
「你好可憐,從小爸媽就不在身邊,才會這樣。」
「我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最好表現好一點。」
「再不聽話,你就試試看!」
這些訊息都不斷在暗示我們:「你沒有辦法做好。」 現在我們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改變這種破壞性的訊息。 勇於面對自己內心的糾葛,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當我們處在憤怒與恐懼中,自然無法區辨:這件事情, 什麼是最重要的?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4.「害怕」產生「沒有理由的焦慮」
很多人的生涯遇到瓶頸,探索背後的原因後發現, 其實是內心渴望贏過別人,為了達到「贏過別人」的目的, 就會變得很難做決定,也不敢冒險,因為做錯決定, 就被別人說中了,也就代表自己輸了。當「內心害怕」超過「 真實危險」,就會變得很焦慮。「焦慮」 是我們渴望追求優越卻感到不足的反應。當「害怕」大過「問題」, 就會導致適應不良。很多人會出現「沒有理由地害怕、焦慮」。
這幾年的諮商經驗發現,有愈來愈多拒學或是抗拒工作的人。 當我們沒有工作的時候,很自然地,就要依賴別人提供生活所需, 這個行為意味著「社會情懷較低」,但是「自我興趣卻很高」。 倘若我們從小生長在過度驕縱寵愛,或是家人常常傳遞負面、 敵意訊息,又或是缺乏愛與溫暖的環境中,「害怕」 的情緒就會被增強,以致於長大後無法面對自己的生活任務, 潛意識中我們就會運用各種方法讓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譬如說, 潛意識中我們會讓自己受傷:「我的腳受傷了, 醫生說我需要時間休息。」讓別人有機會照顧自己。
諮商的過程中,很常聽到家長告訴我:「孩子沒有安全感, 所以我要陪伴他,讓他有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是, 即使家人不在身邊,仍然可以上學、工作、出遊。 如果越陪伴越退縮,或許就要覺察「陪伴」 裡隱藏著什麼讓人退縮害怕的暗示,令我們裹足不前。
5.「害怕」形成冷漠麻木
當我們被恐懼和焦慮淹沒,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 有些人會躲在冷漠麻木中,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出「無所謂」、「 不要管我」的態度。人際互動的時候,常常會強調:「 你們不要管我就好了。」或是表示:「你們就當我不存在好了。」一 旦跟周遭人的互動變得越來越冷漠,開始對別人抱持敵意, 把別人的行為都做負向解讀,總覺得「別人不理自己」,漸漸地, 對自我的關注就會越來越高,「關心自己」遠遠超過「關心別人」。
面對「害怕」釋放內心的恐懼與限制
在專業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接受心理諮商, 探索自己內在的恐懼與限制。當我們了解自己的想法、情緒後, 才不會把自己的議題投射到當事人身上,干擾諮商歷程的進行。
當自己成為求助者時,才知道求助的過程並非如此輕鬆簡單。 光是要拿起電話預約,就在心裡掙扎許久, 不斷想著什麼時候打電話比較適合呢?要怎麼開口呢? 什麼特質的心理師適合自己呢?對方會問我哪些問題呢? 真的沒有想到,求助的過程會歷經如此大的掙扎起伏, 需要下這麼大的決心。這個時候,心裡開始佩服當事人的勇氣: 原來「求助」需要鼓起如此大的勇氣。
很多當事人都曾經告訴我,在踏入諮商所前,內心充滿恐懼不安, 不知道會面對什麼樣的自己?是不是問題大到沒救了? 人生還可能變好嗎?聽了他們的心聲,我也會回饋:面對自己就是最大的勇氣。阿德勒認為,消除恐懼與冷漠最佳的解藥,就是「 社群感」。因為當我們不認同自己的時候,也會不認同別人。 如果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好好跟自己相處, 就能隨心所欲跟別人互動。「不怕」,就從跟自己相處開始, 勇於面對自己內心的糾葛,就是勇氣的表現。
讓自己更勇敢:
《鍛鍊心理肌力》
想看更多「幸福秘訣」,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每個人都會在暗夜中遇上焦慮】榮格心理學專家:焦慮其實是引領你「找回自己」的嚮導
【你可以善良,但不要委屈自己】韓國心理諮商師:沒有任何關係,值得你受傷
【你真的不必討好所有人】獻給容易受傷的你の「厚臉皮學」:要怎麼從沮喪泥淖裡爬出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鍛鍊心理肌力》,由時報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