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你有想過哪些行動可以提升你的情緒收入、哪些習慣卻像是一種支出,在無形中為你的情緒產生滿滿的負債嗎?

其實,你是「內控型」還是「外控型」的人,也是一種影響自己情緒、甚至職場成敗表現的重要因素。讓我們一起來檢視自我偏向哪種性格,學著每天累積「喜歡」、去除「討厭」,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責任編輯:黃懷容)

文/記帳士、商周專欄作家 紀坪

某一個在百貨公司設櫃的服飾品牌,櫃員為了能改善櫃位的擺設、產品、行銷計畫等,經常會和櫃位的夥伴討論該櫃位有哪些問題及能改進的地方。

第一位櫃員經常說:

「公司產品的設計太老土不好賣。」
「產品的品質良莠不一,有時候會有一些瑕疵品被客人罵。」
「現在景氣不好,消費者不太願意來百貨公司消費。」
「櫃上的花色常常缺貨,所以有時候客人買不到想要的花色。」

第二位櫃員通常說:

「公司產品目前的設計,可以推熟女族群,如果想要擴大消費族群,可能需要增加一些其他年齡層的設計。」
「部分產品有瑕疵,但我都會一一檢查,再將有瑕疵的寄回公司處理。」
「現在景氣不好,所以櫃位應多配合節日及百貨公司的促銷檔期,作些促銷活動。」
「我的櫃上缺某些花色,這些花色市場反應不錯,請公司快些幫我補齊。」

由於兩人在一樣的工作崗位上,所以都看見了一些類似的問題,包括公司產品的設計風格、產品品質及補貨速度等,也看出了景氣的不好及消費者的心態。

有趣的是,最後第二位櫃員,被升遷成為店長了,而第一位櫃員,仍然只能繼續當櫃員,為什麼?

第一位櫃員確實點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回過頭來想想,她有幫忙解決了什麼問題嗎?事實上她只是將問題丟出來,並不停的抱怨及批評,至於該怎麼辦,似乎不關她的事,又或許是說,她認為那不是她能控制的部分。

而第二位櫃員在提出問題時,已經先將解決方法想好甚至著手進行了,不只是在增加問題,一樣的工作,她能夠控制及影響的部分就遠遠超出了第一位。

其實,一個人未來的走向是原地踏步還是有成長潛力,有時候從這些思維角度就看的出來,第一位櫃員的思維模式,屬於「外控」型,第二位櫃員的思維,則屬於「內控」型。

內控型與外控型

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Julian Rotter)將人的性格分成兩種類型,一是認為大部分的事都決定於外在環境,自己對於成敗並沒辦法控制的「外控型」性格;一是認為凡事操之在己,自己能夠對於成敗有所控制並負責的「內控型」性格。

外控型的人自認不能控制成敗,通常處事較消極、習慣逃避。他們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會影響到結果的好壞,失敗就是時運不濟,不然就是別人的錯,成功就是運氣好。對於任務,往往用抱怨及批評來取代行動。

內控型的人自認能控制成敗,認為積極、努力、用心等正面行為將有助於結果的改善,所以他們更願意去投入在相對重要的任務上,接到任務也更傾向於行動而非抱怨。

究竟成事在人還是在天,沒有標準答案。但幾乎所有高成就者,都一定是「內控型」的性格,正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能夠有所為,能夠改變己身的環境,甚至改變多數人的環境,所以他們更加有動力去作任何他們認為正確的行動。

同樣的,這種擁有己身控制權的「內控」性格,通常較快樂,因為就算現況不佳,未來仍可透過自己去改變。認為自己沒有控制權的「外控」性格,通常較悲觀,因為自認沒有能力去改變大環境的困境。

內控與外控的特質是一種連續維度,每一個人都介於這兩者中間,惟比較靠攏哪邊之程度上的不同而已,不是非黑即白,且是能透過後天改變的。

先從「小成就」累積起

比爾蓋茲曾說:「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其實說的,就是要擁有內控型思維,因為心態決定一個人的行動,也決定了一個人是隨波逐流,還是懂得自我要求,追求自我的成就。

那麼要如何培養內控型的性格,而不是外控型的習慣呢?我認為,得先從「小成功」作起,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一種習慣,習慣失敗的人,往往更容易往「外控」性格靠攏,而習慣成功的人,就會更容易向「內控」靠近。

好主管秘笈來了!
9 個 how-to 和 3 個 don’t do
讓你的領導之路不再心累

>> 立即下載「台灣中高階主管職場秘笈:向下管理」

情緒成本Emotional cost

這裡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情緒成本Emotional cost》,由時報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