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公視自製的節目《藝術很有事》探索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學、建築、設計、大眾文化等各領域的創作內涵,第三季的第55集《老電影的時光機》帶你一窺「搶救老電影」的修復工作是怎麼進行的,又有什麼重要的文化意義?

(責任編輯:鄭閔文)

文/前任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 陳斌全博士

甫看完公共電視臺《藝術很有事》節目,花費數個月時間製作,第三季、第五十五集《老電影的時光機》,深覺此紀實報導節目之優質與不易。國內介紹藝術知識與訊息的專門節目,原本便很少,且多數集中在公視頻道,諸如:《藝文大道》、《藝術很有事》,或是轉播表演與舞蹈藝術節目的《公視表演廳》。《藝術很有事》,以專題紀實報導的方式,從藝術、文化的不同領域切入,廣泛介紹國內藝文的動態與人物。

《老電影的時光機》,以經典電影《街頭巷尾》(1963)的修復過程為主軸,由導演李行、攝影師賴成英,娓娓道來,並帶出「國家電影中心(即將改制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電影數位修復團隊,面對這項介於影像文化資產的實體保存,和數位科技應用的技術革新,在影像典藏模式的變革、影像修復倫理的思辯、修復美學判準,與經典電影研究、推廣等事項,過去幾年所做的耕耘和努力。

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二十來分鐘的影像篇幅,要能說完一部電影的修復過程,同時闡述幾項在數位修復專業裡的「議題」,並不容易;對該節目設定的收視群,一般普羅大眾而言,過多的技術資訊亦可能流於枯燥無味,亦難感受到這項高度專精的「技藝」,與藝術的連結為何。然而,製作團隊透過影像的堆疊鋪陳、沒有過多的旁白、訪談的精準剪輯,巧妙的將影片典藏庫房裡,沉靜迷人的氛圍,與數位修復工作的漫長,傳達給螢幕前的觀眾;觀看影像的同時,彷若置身片庫一角,安穩凝視。報導的段落之一,透過從玻璃板底部拍攝、極具巧思的視角,使用幾顆俐落的鏡頭,將影片進入掃描機之前的物理修復步驟之一:去掉拷貝上的殘膠、修補齒孔並重新接合補強的過程,言簡意閡的呈現,讓觀者在瞭解修復步驟的同時,亦能感受到修復人員專注於「文物」上的美感與工藝技術的展現。

在訪談段落的拾綴上,也可以閱讀到製作團隊在論述建構上的用功,與影片製作技術的字句雕琢和用心。說的是《街頭巷尾》的修復,但想要連結的,則是創作者創造作品「現象」,並經過歷史汰選與作品本體與加計歲月的發酵後,成為經典與文化資產,其保存和修復倫理的宏旨。最終並且保留受訪者對電影的私密感受,諸如:李導演和「賴桑」跌入「時光機」裡的話當年,修復團隊對這份工作的愛等,由微觀鉅。

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除了本集報導的深度優質讓人讚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製作團隊告訴筆者《藝術很有事》從本季開始,將在電視首播後,於影像隨選互動社群平台上釋出,每集全片加註英文字幕的版本。網路平台傳播的無遠弗屆是其科技進展所達成的便利,然而內容的傳遞,以現階段而言「語言」偶時會成為關卡。英文字幕的輔助,多少可以降低這樣的關卡,讓國外非中文使用者的觀眾,可以透過該節目窺見臺灣當代藝文領域的蓬勃,也讓不少早已躍上國際的優秀臺灣藝術家為國內、外觀眾更加熟識,並且展現臺灣文化與藝術的厚度。筆者樂見這樣的作法,也期待未來出現更多推介藝文知識的相關節目,讓臺灣以藝術和世界對話。

《藝術很有事》全新第三季於每周六下午14:30於公視頻道首播、每周日晚間7點於公視三台播出,亦可至節目官方youtube頻道收看

作者介紹:陳斌全

現任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組長、電影學者,此刻於國外負責臺灣藝文的國際交流與推廣工作。

(本文經投稿作者授權刊登,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

延伸閱讀

「稀鬆的日常並不是理所當然。」《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正因生命無法預測,更該珍惜活著的每一刻

【防疫不出門就在家看劇吧!】5 家線上影音平台大比較:Netflix 選片品味佳、LiTV 就像隨身第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