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越大,許多人越敦促自己要作一位「融入群體」的成熟大人,卻也因此害怕與眾不同,一點一滴失去敢於發問、做自己的勇氣。不過,與眾不同的孤獨,真的那麼值得害怕嗎?
《心智鍛鍊》要帶你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人際關係中的「格格不入感」很有可能是與生俱來,它能鍛鍊你「被討厭的勇氣」;隨之而生的「孤獨力」,更能引領你找到自由自在的人生。
文/諮商心理師 許皓宜、職業棒球員 周思齊
原來當我們書念得愈多,愈覺得自己在學校、在社會上有一定程度的位置時,心理上的包袱也不知不覺變得愈多,愈要督促自己得知分寸、懂進退,以免和社會「格格不入」,變成團體中不受歡迎的邊緣人,但最後付出的代價,卻可能是失去追求知識與夢想的純真。
當我們失去那份對於事物的單純與好奇,不就也失去身為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初衷」了嗎?而「格格不入」和「失去初衷」這兩件事,到底哪個比較可怕呢?
「格格不入感」是為了能承擔「被討厭」而存在
「格格不入」對現代人來說,或許是一種愈來愈普遍的感覺。想要瞭解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先回過頭來,看看關於「孤獨」的理論。
專精精神分析領域的心理學家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花了許多時間研究「孤獨感」的來源,關於孤獨,她是這麼說的:「所謂的孤獨感受,指的不是被剝奪了外在陪伴的感覺,而是不管周圍的環境熱鬧與否,內在仍然感到孤獨。」
克萊恩說,人之所以感到「孤獨」,是因為我們總在渴求一種「完美狀態」,而這種「完美狀態」其實根本不存在,當然也就無法獲得。
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覺得與人「格格不入」,可能不是因為身旁沒有人,而是一種莫名的「非我族群感」,讓你覺得對方可能根本無法理解你,或你們完全沒法走到同一個頻道上。依照克萊恩的說法,這其實是我們由內而發的,一種對於「人」的過度完美標準所導致。
既然「孤獨感」是由內而發,那麼,或許我們心底那股「被人群給排擠」的感覺,其實是我們內心「渴望排擠人群」的一種投射,也不一定。
或許我們就是想要透過「格格不入」,來鍛鍊自己內在「被討厭的勇氣」;說穿了,我們其實也沒有那麼「喜歡人」,只是不願意同時間承受「不受人喜歡」的感受而已。
也許我們生來就是「孤獨」,就是「格格不入」。因為透過這樣的養分,我們才學習承擔起「被討厭的感覺」,讓自己的本來樣貌,在有限的生命時光裡,逐漸自由地舒展開來。
用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明白,所謂的「格格不入感」,其實也是一種培養「孤獨力」的養分。
「孤獨者」勇於「被討厭」
「安全感」幾乎是二十一世紀討論度最高的心理學議題了。一個擁有「孤獨力」的人,最終極的說法,也可說是一個擁有穩定「安全感」的人。
但這件事說來容易、做來難,到底該如何才能在心智中鍛鍊呢?我們的答案是:善用你的「初衷」。如同前面所說的,我們在這裡很簡單的把「初衷」定義為:「一種單純為了想知道而發問的心。」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能力。
就像那個問「上球場要帶自己的球棒嗎?」的單純小孩一樣。(編按:詳見《心智鍛鍊:成功實現目標的20堂課-最強大的心智科學╳最有效的學習心法》第20堂課)不管你此刻面臨哪種生命難題,總要學習能夠為了自己而發問:
「老闆,這個我還不太熟悉,你可以再教我一次嗎?」
「你剛剛那樣說,是在生我的氣嗎?」
「你可以老實告訴我,我是不是有點自以為是?」
「我今天真的不想出門,我們可以改約下次嗎?」
這世界上從來都沒有蠢問題,也沒有笨問題,更沒有不好的問題。這些價值與是非,不過都是人的「主觀」所定義出來的框架而已。
成為一個願意擁有「初衷」的人,不單有機會成為一個很棒的「孤獨者」,也能成為一個可以承受「被討厭」的勇者。
想想,那時的我們,生命該有多自由?
心理學 ╳ 運動精神 跨域致勝心法
《心智鍛鍊:成功實現目標的20堂課-最強大的心智科學╳最有效的學習心法》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心智鍛鍊:成功實現目標的20堂課-最強大的心智科學╳最有效的學習心法》,由 天下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