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雖然擁有好工作、好朋友,但偶爾還是會在心中莫名冒出「沒有歸屬感」的寂寞情緒,為什麼會這樣呢?

TED 演講超過 4 千萬人次觀看的講者布芮尼.布朗認為:「真正的歸屬感不是與外在世界談判所得到的東西,而是存在於你的內心。」跟著他一起練習「真正的信任」,不管在人群中、或是獨處,內心都能平靜。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暢銷書《脆弱的力量》作者  布芮尼.布朗

真正的歸屬感。

我不知道這兩個詞的組合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我知道,我大聲說出來的時候,感覺好極了,就像我們在生命中都渴望且需要的某個東西。我們希望成為團體的一分子,但需要真正地實現,而不是接受某些條件、偽裝自己或不斷妥協才能達成。我們需要真正的歸屬感,但它到底是什麼東西?

2010 年,我在《不完美的禮物》(The Gift of Imperfection)一書中如此定義歸屬感:

歸屬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我們希望成為比自己更大的群體的一部分。這種渴望非常原始,以致我們經常融入群體與尋求認同藉此得到歸屬,但這種做法不只是歸屬感的空洞替代品,也往往是獲得歸屬感的阻礙。因為只有在我們勇敢呈現真實且不完美的自己時,真正的歸屬才會產生。我們的歸屬感絕對不會超過自我接納的程度。

這個定義通過時間的考驗,也得到新資料的驗證,但是並不完整。真正的歸屬感遠不只如此。做自己,意味著有時必須勇於特立獨行。這麼寫的同時,我依然認為歸屬是需要某種外在的事物,而這種事物正是我們做真實的自己,但也必須維持與他人的連結才能獲得。於是,我越深入研究真正的歸屬感就越清楚,這不是我們與別人一起實現,而是存在我們內心的感受。一旦我們完全屬於自己與相信自己,就能擁有真正的歸屬感。

屬於自己,指的是獨自奮戰——勇於探索未知、脆弱與批評的荒野。在這個政治與意識型態角力場的世界裡,要這麼做格外困難。我們似乎忘了,即使我們孤單一人,某種比團體成員、政治與意識型態更重要的事物,依然將我們與別人連結在一起,那就是愛與靈魂。不論我們在想法與信仰多麼分歧,都是同一個心靈故事的一部分。

練習展現脆弱的一面,才能得到真正的歸屬感

隨著真實歸屬感的面貌逐漸從資料中浮現,而我也意識到為什麼我們儘管害怕遭到批評與拒絕,有時仍須堅持與眾不同的決定和信仰,此時腦中第一個想到的畫面是荒野。神學家、作家、詩人與音樂家總是拿荒野來象徵各種事物,從廣闊與危險的環境(迫使人們面臨苦難),到原始且美麗的避風港(提供人們沉思的空間)。所有荒野隱喻的共通點在於,孤獨、脆弱的意象以及對情感、靈性或物質的追求。

完全屬於自己,願意特立獨行,就是指踏上荒野——原始、不可預測的孤獨與探尋之地。這個地方既危險又美麗,炙手可熱卻也令人畏懼。荒野經常令人害怕,是因為我們無法控制它或是別人對於選擇是否有冒險探索的看法。但這裡正是蘊藏真正的歸屬感,從未涉足、壯觀至極且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

想獲得真正的歸屬感,不只要有勇氣踏上荒野,還必須擁有一顆奔放的心。你必須打破高牆、捨棄意識型態的碉堡,熱情擁抱生活,而不是細數令人疲憊的傷痛。

我們不能指望可以經由一條輕鬆的道路來通過這些險境。雖然我可以分享從生活中練習獲得真實歸屬感的研究參與者身上所學到的事情,但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的路。如果你跟我一樣,當你遇到一些崎嶇的地勢時,會備感艱辛。

我們必須刻意與不同於自己的人相處,必須加入他們、融入其中,維持良好交流;得學會傾聽、進行嚴肅的對話、尋找喜悅、分享痛苦,以及保持好奇心而非防備心態,努力和睦共處。

真正的歸屬感不是憑空而來,不是加入團體就能得到,也非融入群體、偽裝自己或是為了不受傷害而違背原則就能獲得。這是一種練習,需要我們展現脆弱的一面、走出舒適圈,學習如何與人相處而不犧牲自我與自己重視的事物。我們希望得到真正的歸屬感,但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去刻意面對困難。

勇於探索的技巧:BRAVING

你不會毫無準備就進入荒野。要在充滿批評的環境裡特立獨行,或是在衝突與分歧中與別人攜手合作,需要一個最重要的工具:信任。想探索未知與擁有一顆奔放的心,我們得學習相信自己與相信別人。

關於信任,與我的資料最一致的定義出自領導力教練暨顧問查爾斯.費爾特曼(Charles Feltman)。費爾特曼描述信任為「選擇將自己重視的事物託付他人」,不信任則是「認為在目前(或任何)情況下把重要事物交給這個人並不安全」。

由於理解信任這種重要的概念有其困難之處,加上一般討論「我不信任你」的話題並無太大意義,因此我開始鑽研,想深入了解人們所謂的信任實際上是什麼意思。

我從蒐集的資料中歸納出信任的七個要素,這些要素可以幫助我們信任別人與自己。我取每個要素的第一個字母,簡稱為「BRAVING」(勇敢面對)

我喜歡把「BRAVING」當成探索未知的清單,因為可以提醒我相信自己或相信別人,是一段容易受到傷害與需要勇氣的過程。儘管我在《勇氣的力量》(Rising Strong)首度分享這項發現,但看到信任的議題在關於歸屬感的訪談中再次出現,我並不意外。

信任他人

底線(Boundaries)——你尊重我的底線,如果不清楚我能接受與不能接受什麼,你會詢問我並願意說不。

可靠(Reliability)——你言出必行。在工作上表示著隨時知道自己的能力與極限,以免無法履行承諾,以及能夠實踐諾言與兼顧優先事項。

究責(Accountability)——對自己的錯誤負責,向別人道歉並想辦法補救。

守密(Vault)——對別人的資訊或經驗守口如瓶。我需要確定自己的祕密不會被洩漏,你也不會把別人的祕密告訴我。

人品(Integrity)——你不為了安逸而放棄勇氣。選擇做正確的事,不貪圖玩樂、快速或方便。選擇實踐自己的價值觀,而非光說不練。

理性(Nonjudgement)——我可以提出需求,你也可以提出你的需求。我們能談論彼此的感受,但非互相批評。

包容(Generosity)——以最寬大的氣度去解讀別人的意圖、言語和行動。

信任自己

我無法想像在荒野中有任何事情比信任自己重要。恐懼會使我們偏離正軌,而自大的心態更是危險。如果你重新看這份清單,將代名詞改成自己,就會了解「BRAVING」也能作為評估自我信任程度的有力工具。

B——我尊重自己的底線嗎?我很清楚自己的底線畫在哪裡嗎?

R——我靠得住嗎?我說過的事情都做到了嗎?

A——我會要求自己負起應負的責任嗎?

V——我是否尊重別人的祕密,不該傳出去的話不亂傳?

I——我的行為是否顧及自身人品完整?

N——我可有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我對於「需要幫助」這件事可有抱持理性的態度而不帶偏見?

G——我對自己寬大包容嗎?

歸屬感的追求與矛盾

就如我常說的,雖然我是繪製地圖的人,但也可能跟其他人一樣在途中迷失方向、跌跌撞撞。這表示,即便我們使用同一張研究地圖,你的路徑也可能跟我不同。當代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寫道,「如果你可以一步步看見前方的路徑,那不是你要走的路。你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正因如此,那才是屬於你的路。」

真實歸屬感的追求始於我從資料中反覆琢磨而來的這個定義。這將是我們在一起探索歸屬感的過程中的試金石:

真正的歸屬感是深刻地相信自己與歸屬自我的心靈練習,如此一來,你可以向這個世界呈現最真實的自己,不論融入群體或獨自探索未知,都能得到尊重。要獲得真正的歸屬感,你不需要改變自己,而是要做自己。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學會克服許多矛盾所帶來的壓力,包含融入群體與獨立自主的重要性。在許多方面,「paradox」(矛盾)的詞源,切中了打破意識型態的碉堡、獨立自主與探索未知的核心意義。在希臘文字源中,「paradox」由「para」(相對)與「dokein」(看法)兩個字組成。拉丁文「paradoxum」意指「看似荒謬,卻是千真萬確」。

真正的歸屬感不是與外在世界談判所得到的東西,而是存在於你的內心。是一種不論作為團體的一分子或獨自探索,都能擁有尊嚴、得到平靜。當我們達到這種狀態,即使只維持片刻,也能得到無所不在與無處可尋的歸屬感。看似荒謬,卻千真萬確。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主張,矛盾是我們最珍貴的心靈資產與真相的偉大見證。這讓我了解到,我們有責任對抗這場與寶貴的心靈資產失去連結的危機。證明真相一向不易,尤其是獨自探索的時候。

然而,就如安傑盧告訴我們的,「代價高昂,但是獎勵豐碩。」

想看更多「舒壓秘訣」,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找自己推薦閱讀

做自己就好

這裡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做自己就好:我屬於我自己!找到真正歸屬感,從「擁抱脆弱」到「克服自卑」,獲得參與世界的勇氣》,由馬可孛羅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