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述寶特瓶污染的環保海報設計。(圖片來源:尼普利)
《VO》導讀:
「我要買一個塑膠袋,還要一根塑膠吸管。」限塑政策推行至今已有一段時日,然而在我們便利的生活中,塑膠製品仍很容易取得。這些塑膠可能迫使自然生態受塑膠殘害,而近乎窒息。
因此,一群臺藝大新銳設計師以廢棄寶特瓶作為主要材料,創作了〈塑縛〉,其中更用塑膠絲線綑綁裸體真人,希望透過視覺震撼,帶你同理生物受「塑縛」的切膚之痛,進而思考如何減塑生活。
(責任編輯:謝宜臻)
文 / 尼普利編輯室企劃
你以為佔了這世界便宜,卻不知未來正被反噬
〈塑縛〉—— 生物遭到塑膠物「纏繞」受傷,無法正常生活,甚至死亡。
不知不覺,寶特瓶因為其帶來的便利性,充斥在生活各處。然而被創造的瞬間,對大自然就是永遠的傷害。
研究發現,每年有500萬到1300萬噸的塑膠垃圾碎屑漂散到海洋中,許多塑膠垃圾不僅被海鳥誤食,蒙受其害的也包含魚類和其他生物。即便知道有這麼多受到塑膠危害的生物,我們卻依然對此議題無感,持續使用。故希望透過「反噬」的概念,讓更多的人看見並重視,呼籲減少使用,甚至不要使用。

將日常使用的寶特瓶解構重組成塑膠生物。(圖片來源:尼普利)
真人捆綁挑戰感官,籲莫溫水煮青蛙
以「廢棄寶特瓶」作為主要材料,使用特殊加工手法及器物,如:使用焊接槍進行熔蝕雕刻、瓦斯爐進行加熱塑形、打火機烘烤增厚及結合傳統剪黏的手法,製作出十種精美生物系列。並與裸體真人模特兒進行實驗性捆綁,挑戰感官上的震撼度。

銀鷗:我好餓,但肚子卻好撐。(圖片來源:尼普利)
乍見〈塑縛〉的畫面,滿是驚愕及不舒服感。圖面的人,受到綑綁束縛,一個個成了變形扭曲的形體。寶特瓶等塑膠物,看似習以為常,卻慢慢吞噬破壞整個生態環境。〈塑縛〉將無法分解的塑膠物再利用、透過綁縛真人帶來視覺震撼,激發感同身受的自我映照。一如蝴蝶效應,塑膠對生物的迫害,盪起的陣陣漣漪,終將回到人類自身。每個慣常的存在,是否有其隱形蓄積的傷害蠢蠢欲動?亟待不斷突破盲點思考,莫成溫水青蛙還茫茫未知。
設計團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Advisor|李尉郎、王俊捷
Designer|林孟萱、許馨尹、許峰銘
以創意洞察世界:
延伸閱讀
【你確定紙袋比塑膠袋環保?】看完數據會嚇到!還是自備環保袋吧
推薦給手搖控的 14 款設計感「飲料提袋」,環保的我早就開始限塑了
【除了 MUJI 或 IKEA,台灣也有原生好設計】A Design & Life Project:我們只做自己真心想用的設計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書上設計展2019》,由尼普利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