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留學英、德並專攻歐亞史的香港專欄作家亞然,秉持著「讀書路上不應該、也不能夠只有讀書」的精神,用敏銳的觀察力,捕捉不同城市中迷人的日常故事。而對於倫敦,他這麼說:「無論你有什麼興趣,倫敦都可以滿足得到。」

文/香港專欄作家  亞然

做學術研究、讀書聽音樂、喝酒喝咖啡,無論什麼事,只有上了癮才算真正喜歡,才能深入鑽研。上癮這回事,就是日思夜想、不做不舒服的感覺,會想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了解得愈深入就會愈興奮。至於上了癮之後,如何與之保持適當距離,如何拿揑得好、保持平衡生活(well balanced life),又是另一種學問修為。因為在現實上,specialist 與 geek 就只有一線之差。

我努力避免自己成為一個 XX geek 的方法(成功與否就要靠我朋友來客觀斷定),就是分散投資、鑽研多過一種興趣,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而在倫敦生活就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可以培養各種不同興趣,因為倫敦就是一個可以讓你很隨意就得到不同方面最頂尖最一流的體驗的地方

舉個例:喜歡古典音樂,不可能不喜歡馬勒。如果在香港,一年都沒有幾多場音樂會演奏馬勒;在倫敦,五個常駐樂團和其他地方來訪的樂團,一年之內至少可以聽到馬勒全套交響曲的一半。

幾天前看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指揮愛樂樂團演奏「馬勒第九」,去到最後的第四樂章、完結之前弦樂極為微弱(pianissimo)的演奏,音樂慢慢變小,最後沒有聲音、一切歸零,全場臺上臺下的人連呼吸都不敢。靜止了十多秒才有掌聲響起,那種停頓就是馬勒所寫的死亡「ersterbend」(dying 的意思)。音樂不只是旋律和音符,靜止停頓也可以動聽。馬勒在寫完「第九」之後不久就去世,這首交響曲也在他死後才由馬勒助手 Bruno Walter 在維也納首演。

沙隆年是我最喜歡的指揮,都六十歲了,可能因為沒有大肚腩(不像梵志登、拉圖等等),這個芬蘭指揮(和作曲家)仍然非常有型。數一數,今年已經看了三次沙隆年指揮的馬勒,分別是第三、第六和第九。三場 Bachtrack 的評論都打滿分五星,其中「馬勒三」的那一場最近放上 YouTube,馬勒迷不要錯過。

無論你有什麼興趣,倫敦都可以滿足得到

又舉個例:喜歡足球、懂得足球的,不可能不喜歡倫敦的,因為倫敦有兵工廠。雖然已經十多年沒有拿過英超冠軍;雖然我們(兵工廠球迷)經常給作客的球迷取笑不夠投入,往往一個角落的作客球迷,打氣聲都蓋過整個主場的球迷。一聽到 “This is a library、This is a library.”,就知道作客球迷又笑我們看球太安靜。

在倫敦,就算你沒有品味、不喜歡兵工廠,你還可以喜歡切爾西;又或者二十多年來,只曾試過一次排名高過兵工廠的熱刺。倫敦的球會,散布東西南北,所以只要是週末,不同地鐵線都會裝滿穿著特定顏色球衣的球迷。

倫敦還有很多的美術館博物館(像 Tate、像 Saatchi)、很多的威士忌小酒館(蘇豪的 Milroy’s 非常不錯,店裡面還有一隻醉醺醺的小狗)、書店(寫過太多次了)、黑膠唱片店(Brick Lane 上的 Rough Trade),全部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酒館書店唱片店。無論你有什麼興趣,倫敦都可以滿足得到。又應該說:如果你沒有在倫敦上到幾種「癮」,實在是枉來倫敦。

香港作家對歐亞洲文化的觀察散文集

《孤獨課》

這裡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孤獨課》,由時報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