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
你到臺北市立美術館走過嗎?
那棟矗立在花博公園美術園區裡,不按傳統線條而走的不規則純白色建築,從紮根到茁壯,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35年的歲月了。如果說,你的人生故事是由家人、朋友、學校到出社會逐漸拼湊組成,那麼這棟呈現「井」字形的立體四合院,它所蘊含的人生故事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藝術作品描繪而成。
建築師創作了70%,剩下的交給藝術家
「如果這城市⋯⋯就太棒了!」
畫一座屬於你的美術館,它是會什麼樣子?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用北美館稱呼)自1983年成立,從去年底算起已經邁入第35個年頭。
北美館舊址曾為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總部所在地,是台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也是台灣第一座非宮殿式公共建築。不過,要當「第一座」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突破的不只是當時的社會、建築風氣,還要夠實力、夠幸運以及決心夠堅定。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粉專影片《美術館再想像:序曲》。
當時北美館競圖的標準有二:「一要表達中華文化精神,二要講求結構、機能、造形合一表現。」在相對保守,未解嚴的政治、社會氣氛下,想要不受當時以「尖頂」、「燕尾」為主流的建築設計影響(像是圓山大飯店、中正紀念堂等建築),蓋出一棟平頂、三層樓挑高,以懸臂飛廊之形式,採「井」字形結體的公共建築,要面臨的可能不只是設計圖落選,更可能是因不理商業考量、社會聲浪而毀於一世的建築師執照。
當時下定決心、不再動搖的高而潘建築師,帶著從大學時便影響他極深、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建築家勒·柯比意的理想——「建築應該擺脫過去,混合現在的需要而建」,根據中國傳統四合院概念,結合殷商時期的斗拱粗獷表現再加上現代風格的白色方形管狀外型,打造出現在的北美館。

圖片來源:ART TO GO 美術館藝術禮品書店《北美館建築紀事》。
現年已超過90歲的高而潘曾言:「建築師完成70%,30%就留給藝術家。」高而潘設想到「未來增建」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在所有設計理念中最棒的構想。根據alive的報導,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建築史學者徐明松說:「這一棟不規則方管子的建築語彙,可以自然而然按照原來的紋理,向四面發展,無損整體感,結構工程互不干擾。伸出的小房間可以再連接、再向外發展。這就是北美館」。
美術館的時間像是靜止的魔法,很短,很長,很幸福
20年前我來美術館,20年後我帶孩子來美術館,未來20年,希望孩子約我來美術館。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粉專。
2017年年底,北美館因進行館舍修繕工程,展開為期近9個月的休館工程,一直到去年7月才再次開啟大門。為了迎接35歲生日,去年北美館特別企劃館慶系列活動「致三五好友」,將封存一年多、休館前邀請民眾寫下與美術館的點點滴滴的「時光膠囊」開啟,與觀眾重新回溯這些感動,同時象徵美術館與觀眾之間共同對話與成長的歷程。
「美術館的時間像是靜止的魔法,很短,很長,很幸福。」
「北美館陪著我經歷了青春,給了我在成長時期中最需要被理解的撫慰和精神寄託⋯⋯謝謝經歷了北美館的『現在』。」
此次北美館更因應35週年,推出紀念獻禮「晝與夜陶瓷筷架組」,趁此機會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北美館內的ART TO GO 美術館藝術禮品書店如何將平價藝術,實用美學、台灣藝術家創作衍生品以及台北城市文化等特色設計商品精選呈現!
將寶島意象、藝術安置在生活裡
35週年紀念獻禮
臺北市立美術館35周年紀念獻禮,特別精選本館典藏品中與北美館同年、已故藝術家陳庭詩的作品《晝與夜#85》為原型,巧妙轉化平面畫作中的幾何色塊為躍然於餐桌上的立體筷架,成為與家人、三五好友聚會同樂時,增添趣味的食刻良伴。

陳庭詩的作品《晝與夜#85》原型(左)。將萬事萬物生生不息的循環,內化在幾何抽象的天地、日月星辰色塊中,並運用東方喜愛的傳統色彩紅、黑、金與紙張原色的淨白,結合成素樸又充滿自然神秘力量的畫面。
與北美館有約
將北美館著名的白盒子建築拆解、分割、化為基礎原型,等待透過不一樣的排列組合,打造各自心目中的樣貌。
我們的寶島生活ㄧ
將搭配食材常用的醬料碟,融入台灣意象,引領饕客循味蕾進入好山好水的世界。前衛的銅金色搭配乳白的陶瓷主體,讓饕客品味台灣美食的同時,體驗精緻時尚的視覺美感。
我們的寶島生活二
提到「台灣」時,你會想起什麼呢?美食應該是自然而然會浮現的印象吧?平價又有特色的小吃、香甜的水果、人手一杯的飲料、甚至是充滿懷舊感的台灣兒童零嘴,這 些全都被畫在2019全新圖面設計的餐墊上了。
註:每塊餐墊都附上竹食器(湯匙、筷子),可以捲起攜帶外出、髒了可以水洗,可愛又便利!
生活中處處是藝術一
成對的胡椒鹽罐,刻畫著既中國又現代的不對稱圖形,以夢想般的藍,畫龍點睛;將生活所感隨同胡椒鹽罐撒進菜餚中,仔細品味,如同夢在冰河,遙遠而輕快的想像!
生活中處處是藝術二

南街殷賑桌上遊戲.外包裝示意圖 Source:哿哿設計
置身1930年代大稻埕南街繁華熱鬧的交易氣氛,Sony洋行、蓬萊名產舖川流不息,依隨膠彩畫家郭雪湖,尋訪南街殷賑畫作亮點,團隊合作尋元寶,經驗藝術之外,時代焦點的現場故事。

南街殷賑 Festival on South Street 1930 | 188 x 94.5 cm | 膠彩、絹 | 郭雪湖 | 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來源:ART TO GO 美術館藝術禮品書店)
為台灣膠彩大師郭雪湖經典畫作《南街殷賑》量身打造的桌上遊戲,玩家分為兩組,團隊並肩合作比快找出畫作細節,過程中需選購日治時代時興盛於台北大稻埕的商品,賺取元寶以贏得競賽。

開盒1.將105張圓卡從7張札紙上拆下(左)開盒2.札紙下放置布條及30個元寶(右)
郭雪湖以誇張、戲劇化手法描寫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口節慶熱鬧景象,廟口市井小民忙碌紛擾,五彩繽紛的招牌遠近林立,不但有日本人回「內地」需購買的台灣特產禮品店,也有中國藥材店、寫著英文「Sony 」的洋貨店,由此可見當時台灣商圈繁華多元,全圖充滿社會現實及視覺趣味。
生活中處處是藝術三

此片花磚圖案為飛燕草,其花期短暫,意味人生也是,要在剎那間抓住永恆。
「每片台灣花磚都蘊含美好的祝福,帶著它,讓幸運草花磚所象徵的祝福緊緊跟隨著妳,讓每個祈願都能成真。」這片花磚在金門水頭聚落的黃天露宅建於1930年,是金門文化資產歷史建築。 史載黃天露於民初旅居印尼經商,其後返鄉興建一棟二落大厝加右護龍疊樓建築,典型的中西合璧風格:紅磚石板條壁屋輔以大量彩釉花磚裝飾,華麗耀眼,充分展現金門的傳統建築風貌。
(更多款胸章請見:ART TO GO 美術館藝術禮品書店 台灣花磚記憶)
生活中處處是藝術四
你對都市的聯想是什麼?車陣鳴笛劃破清晨?上班族午休半日閒?摩天高樓伸展競技?光影魔幻科技之夜?都市變奏曲,溫暖角落、甘心時光、想望空間,讓人悠遊想像邊際線。整個都市都是我的畫布,穿上胡坤榮色彩繽紛風尚襪,跳響都市變奏曲。

都市變奏曲Metropolis Variation|胡坤榮|1984|330.6 × 179.6 cm|油彩、畫布
《都市變奏曲》展現藝術家胡坤榮對現代城市的想像!他以純粹造型填入飽和色彩,幾何抽象呈現不平衡之美;抽象創作訴諸直覺經驗,附記充滿幻想的題名,汲取乍現靈光。
若是想要看展的朋友,108年7月15日至108年8月9日止,開放免票參觀,更多消息請詳見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
(以上商品圖片來源皆由 ART TO GO 美術館藝術禮品書店 提供)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粉專、ART TO GO 美術館藝術禮品書店、a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