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你是不是也曾嚮往近幾年很紅的「斜槓人生」?可以參考一下自由工作者的心路歷程,從決定辭職、到真正開始斜槓,這中間必須不斷與自己對話,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責任編輯:鄭閔文)

文/自由作家、編輯 劉揚銘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而是透過多種身分與多重收入的組合挑戰更豐富的工作與人生,比如「譯者/健身教練」或是「廚師/文字工作者」等等,因為這類人在自我介紹時常用「/」區分不同職業,「斜槓」也變成他們的代名詞。在面臨低薪與高房價的台灣職場也吹起斜槓青年旋風,試圖以不同於傳統的職涯發展模式找一條新出路。

但在討論斜槓、自由工作時,有幾個前提條件得說清楚:只是兼差很多,卻沒有自己的熱情與專長,不能算斜槓;如果接一堆案子,卻沒有挑案子的自由、沒有安排時間的原則、說不出對工作和生活的想法,也稱不上是自由工作者。

兼差很多卻還是在窮忙,接案很多卻比一般上班族還累,還沒有加班費和勞健保,那就失去脫離僵固職涯的意義了。所以,想成為自由工作者、開啟斜槓人生,不得不面對「什麼才是自由?」「什麼才是自由工作?」「想要什麼樣的工作和生活?」這些終極質疑。

能否不依賴公司,以個人名義在職場生存?

還是上班族的時代,有兩股焦慮感躲在內心深處,像鬼屋裡的鬼魂不時纏上住客,讓我對未來始終抱持不安。

第一股焦慮是:「如果有一天公司倒了,我該怎麼生存下來?」

第二股焦慮是:「現在這個職位的要求,真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嗎?」

我並沒有屈就於不喜歡的工作,雜誌編輯是我自己選擇、也有熱情的一份工作,然而每到夜深人靜,或每年領完年終獎金思考未來時,這兩股焦慮還是無法抹去。

為了解決第一股焦慮,我想讓自己成為一個「隨時都能找到工作」的專業者,工作時努力挑戰新任務、和厲害的前輩學東西、拚了命地加強能力。但在紙本媒體這種夕陽產業裡,看著產業全體營收數字的下滑、網路和自媒體興起,員工平均工作量不斷上升才能維持公司業績,各種現實條件令人無法樂觀,不只從業人員,就整個產業似乎都有被淘汰的危機。如果連紙本這個產業都沒了,當編輯還有什麼用呢?學到的專業能力可不可以用在其他領域呢?我這樣問自己。

不提大環境,即使加強再多的專業能力,還是無法解決第二股焦慮:現在每天做的這些事,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工作中總有許多無聊與無奈,不斷消磨熱情,從基層晉升到中階、高層、甚至更高管理階層,這些無奈並不會消失,而除了這樣一層一層往上爬之外,人生有沒有其他選擇?應該有其他選擇嗎?

無論應徵什麼工作,都是一人進駐一個OA隔間,用人去符合職位的需求(因事設人),除非創業當老闆,不可能有百分之百完美符合想像的職務。一個職位有百分之七八十符合自己需求已經很棒,說不定超過百分之五十就願意工作,說難聽點,反正薪水有很大部分是時間和行為被老闆擺布的心靈補償費,就別太計較免得傷心。

只要繼續待在職場裡,即使換了其他工作,也只是再去符合另一個職位的要求,很難找出「自己到底想做什麼、能做到什麼?」的解答。

所以離職之後,開始思考「能否不依賴公司組織,一個人獨立生存下來?」要是能做到,無論上班的公司倒不倒、身處的產業還在不在都不是問題,無論世界怎麼變化,自己都能存活下來的能力,怎麼想都很厲害吧!除此之外,有沒有可能不用配合職務的「因事設人」,而是從個人興趣和擅長出發,打造出完美符合自己需求的工作(因人設事)呢?

如果工作都是喜歡的事,可以自己安排時間,不需要聽誰的命令與指揮,應該可以每天跳著舞開工,根本不會厭倦吧。把喜歡的事情做成工作,真的有可能達成嗎?

帶著探尋這兩個問題的方向感出發,我展開了自由工作之旅。

離職後,才發現上班時始終無法擺脫焦慮,是因為在永遠不可能滿意的職位上,尋求熱愛是不可能的,這些令人不滿意的部分,造成「工作」和「自我實現」逐漸分裂,所以才會每到夜深人靜,開始懷疑「真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嗎?」

開始自由工作後,試著把「工作」和「自我實現」合而為一,當然有許多做中學與嘗試錯誤的經驗,也無法一蹴可幾,但歸納起來,我能夠持續挑戰「自由」的理由有三點:不負債、有時間、能犯錯。

不負債、有時間、能犯錯:拿回人生的選擇權

所謂自由,應該是有選擇的權力,不陷入無可奈何的狀況吧!理想中的自由工作樣貌,是可以每天跳著舞走進辦公室,期待做自己想做的事,有餘裕挑選喜歡的工作,也能安排時間好好完成。工作組合裡,可能有一些相對穩定的邀約,也有機會碰到習慣之外的嘗試可能,就算都沒有工作找上門,也能自己想企畫提案,把想做的事情變成能賺錢的工作,即使這個工作賺不了錢,也有選擇不賺錢的自由,把工作本身當成收穫。

因為是想做的工作,能發揮專長、全心投入,讓自己閃閃發亮,「工作」和「自我實現」可以合一,就不需要「賺夠錢就辭職去圓夢」這種想法了。如此美好的境界,雖然目前還無法百分之百達成,但如果能一步一步去除不需要的工作,總有一天會趨近吧。

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我正拒絕了一個能賺錢的案子,因為截止期限太趕,我想先把書好好寫完再說,不需要超時工作;寫這篇文章的一年前,我正從生涯最高薪的工作離開,因為對方並沒有好好使用我的專長,與其每天在辦公室浪費時間,還不如自己想點有趣的事情來做。能拒絕時間無法配合,或是無法發揮能力的工作,「不負債」是很重要的一點。

負債會讓人失去選擇權,就算出現不滿意的工作也無法拒絕,許多人對工作不滿但又不敢離開,都說:「還不是為了那份薪水!」但如果案主認為他出錢所以很跩,你們這些接案的自由工作要乖乖聽話,我會在心裡想:「我也沒在缺錢的好嗎!」然後找藉口默默推掉這份邀約。

即使自由工作賺的收入不多,但離職之後,我從來沒有讓自己陷入負債的情況。不缺錢有兩種方法,賺很多,或是需要很少,當然我是後面那種情況。不買車、不買房、不需要奢侈品、不需要高薪高職稱,為的就是交換「拒絕不想做的、選擇想做的」自由。

當然一開始都會擔心,如果這次拒絕,以後都沒工作上門怎麼辦?但經過幾年的試誤,才發現做那些覺得不對的工作,結果都很慘烈,如果只是為了錢的工作,除了賺到錢之外,通常沒有任何收穫。反而是那些有趣的、真心投入的、熱愛的工作,即使錢不多,卻會衍生出其他工作,或是帶來有意思的朋友,成為存活下去的後盾。

降低金錢需求,算出「最低生活成本」,也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生存力。如果只需要很少的案子就能持續存活,那工作真的可以變得無比自由,生存成本愈低,就愈能自由挑選想做的工作。需要用來賺錢的時間愈少,可以自由安排的時間就愈多,愈有自由安排的時間,就愈能做出和別人不同的作品,找出自己的特色。

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行程,就有把人生掌握在手中的感覺,一旦嘗過這種滋味,會上癮,再也回不去上班的牢籠。

如果有人問,沒有職位、沒有薪水,沒有被社會價值認同的地位,難道不辛苦嗎?錯過火車時,只有在你追著它跑的時候,才會覺得痛苦,如果根本就不需要搭上車,錯過和沒錯過並沒有分別。我只需要搭上用優雅的腳步走進車站的火車,即使沒車,用走路也沒問題。在社會價值的競爭中,直接認輸就好,認輸之後反而更能找出和別人不同的目標,走自己的路。

不負債、降低金錢需求,就有了生存力;能拒絕不需要做的事情,就有更多自由的時間;金錢有餘裕、生活有時間,才有更多嘗試錯誤的機會,去挑戰創造自己工作的可能。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這裡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由時報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聽點新知識!生活過得新穎有趣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