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菌絲網絡社會(弗朗茲.薩韋爾+太郎+馬丁.豪 斯+鄭淑麗+全球網絡節點)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藝術總能帶給我們內心的蠢蠢欲動,刺激我們嚮往更美好的生活。
2018台北雙年展,在「後自然」的命題與「生態系統」的觀點下,作品觸及議題包含人類與環境生態的關係,如外來物種對當地生態的衝擊、土地及空氣汙染、地景及氣候改變等,你希望你未來的生活樣貌是怎麼樣的?
(責任編輯:戴相文)
第11屆台北雙年展於2018年11月17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正式向公眾開放,未來四個月直至2019年3月10日展出來自世界各地19個國家及地區共 42名參展者與參展團隊的精彩作品。
本屆雙年展由吳瑪悧與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策展,主題為「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本屆雙年展探究人與自然之間,交互且緊密相聯的生態系統結構,將雙年展作為社會實驗的平臺,藉以建立持久、社群取向,由下而上的協同作用,打開跨學科的討論與全新可能。
為實現此策展核心觀點,兩位策展人邀集了多元的參展名單,包含視覺藝術家以及非營利組織(NGO)、社會運動人士(activist)、影像工作者、建築師等,以此打造跨界對話的論述場域。對於本屆雙年展參展名單,策展人吳瑪悧特別表示,兩位策展人採取「創意實踐者」特質定義每位參展者與團隊,從而挑選出最終的參展計畫。而參展者亦非僅限於展覽現場靜態展出的計畫創作者,兩位策展人認為連同雙年展論壇的講者和與談人、參與響應展覽中「生態實驗室」的公民團體,都是參與展覽的創作角色、議題的實踐者。

《我們的島嶼 11°16’58.4”N 123°45’07.0”E》(瑪莎.艾恬薩)
2018台北雙年展透過豐富的參展名單,帶來一系列精彩作品與計畫。在「後自然」的命題與「生態系統」的觀點下,作品觸及議題包含人類與環境生態的關係如外來物種對當地生態的衝擊、自然環境議題如土地及空氣汙染、氣候及環境變遷議題如地景及氣候改變等。不同議題在展場中並陳、展開對話,藉以讓美術館的展覽空間在議題討論的面向發揮積極功能,具體回應「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策展命題。

《世界處理器》(英果.古騰)
馬納克達對此也表示:「今年台北雙年展架構與方法論的核心要點為鼓勵來自不同領域參與者的相互交流,以及對於對話語彙的探索。重新協商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兩者相互依存並交互影響的關係成為本次國際論壇的主幹。我們希望觀眾可以通過此次雙年展得到啟發,在未來尋找一個更可持續發展的嶄新看法與解決方案。」

《人類世》(隆薩克.阿奴瓦特菲蒙)
其中展出的精彩作品包括由隆薩克.阿努瓦特菲蒙(1975年出生於泰國)創作的《人類世》(2018年),作品由二十塊土丘層層疊疊組成,材料則取自臺灣各處受污染的土壤。阿努瓦特菲蒙藉著作品探討土地倫理與人類道德的課題,指出存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化學殘留累積在層層土壤裡,可能會繼續留存至千萬年,企盼人類可以以智慧回應,解決當前的問題、為長遠永續的未來努力。

《字花》(林從欣)
林從欣(1979年出生於美國)的《字花》(2018年)關注植物如何與人類生活相互糾纏,《字花》種植罌粟科植物、甘蔗以及加勒比海地區有毒植物在由紅土和鳥糞組成的土床,裝置作品的中心是壓印在土中的人形,代表「字花」中的人物輪廓。展覽期間作品會被每天予以照顧和澆水,讓植物生長。作品追溯鴉片罌粟成癮如何被武器化,以及如何被歐洲人用來作為生物政治手段以操縱貿易優勢,藉以指涉深藏於社會結構中的奴役與移民、人口販運等議題。

《拉拉山.帕納哈切爾》(薇薇安.蘇特)
薇薇安.蘇特(1949年出生於阿根廷)長期居住於瓜地馬拉西南部的高地。藝術家平時進行創作的空間並不侷限於室內或戶外,常是在作品完成後再藉風雨、昆蟲、泥土、植物等自然元素的力量輔助完成。蘇特對大自然的描繪,並非採繪畫式風景或闡述性的畫像,而是以豐沛的直觀情緒表現身邊環境給她的感受,因此深受四季更迭與各類劇變的影響。蘇特在台北雙年展展出的全新繪畫系列,是她造訪臺灣在拉拉山的茶園,以數天時間進行的創作,讓自己從瓜地馬拉的工作室環境抽離,把對臺灣風土人文的第一印象引入到作品裡。

菌絲網絡社會(弗朗茲.薩韋爾+太郎+馬丁.豪 斯+鄭淑麗+全球網絡節點)
菌絲網絡社會(MNS)是一項藝術家集體計畫。菌絲體是真菌細胞線狀網絡的總稱,負責分享和處理訊息,菌絲網絡社會為台北雙年展製作了一個大型菌絲網絡模型,展示其傳遞訊息的能力和與其他植物共生的行為。該裝置以真菌產生的棒麴黴素(Patulin)分子結構為原型,由十七個長有靈芝菌絲體的透明壓克力原子和特製的感應器、發射器、接收器所組成。這些電子設備偵測到活體菌絲原子內的物質變化後,透過無線電頻率傳輸訊息;訊息被空間化並轉化為可在裝置中體驗的聲音。
設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入口大廳的是亨利克.赫肯森(1968年出生於瑞典)持續發展的作品《顛倒的樹(映射)》。一株在地樹木被倒掛、於地板上方停懸,被物化的樹成為一件雕塑;藝術家在此挪用了杜象將非藝術轉移到藝術空間的概念。樹枝在樹冠上方和下方的鏡子中無盡反射,這株單一的樹喻指所有樹種,以及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與對它的剝削。策展人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與藝術家赫肯森表示,《顛倒的樹(映射)》一方面實驗性地用一種轉化方式表現自然,另一方面也強化了體現任一樹木所處的環境。這種環境卻處在一種脆弱的狀態,在雙鏡子創造的無限空間中,諸如生與死、具體與抽象、組織與混亂等對立狀態,反而呈現一種相互連貫而非永不相容的特質。
北美館館長林平進一步闡述回應:「本屆台北雙年展從過去身分認同、政治與全球化金融危機、資訊與科技高度發達等議題,轉而關注與人類切身相關的環境與生存議題。美術館作為台北雙年展的基地,將是展覽的中樞神經系統,透過實驗性操作,成為跨越專業領域多元討論的平臺;在新紀元中我們得以向外擴展,也持續引發及反饋更多的生態反思與迴響。」

《貓抓板》(阿列克斯.布爾達科夫)
2018台北雙年展以開放討論的角度重新觀照自然與生態議題,與美術館場域展開對話,共同尋索過程導向策展機制的可能。透過當代藝術進行思辨與實驗,各組參展者與團隊藉由多元形式的實踐與創作,探尋人類自身在當代可能的存在方式。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fineartsmuseum/videos/1881905985256730/?t=0
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展期:2018/11/17 – 2019/03/10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二樓2A~2B、地下樓D~E~F
(本文訊息由 台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Vida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