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unsplash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定居在德國的莊琳君老師曾在台灣任職幼兒園老師七年,目前任職於德國漢堡市區雙語(德/英)幼兒園教師兼教學組長,她分享以 Pikler approach 為主要教育理念的幼兒園,強調成人何時何地都必須以溫和且尊重的態度對待嬰兒。
(責任編輯:戴相文)
剛結束為期三天的教育研討會,今年除了跟來自不同分校的教學組長針對特定主題進行討論和資訊交流,最特別的一點是有一整天的機會到不同體系的幼兒園進行深度觀察,這些體驗既新鮮又難得,跳出框框外面望出的視野,的確很不一樣。
我這次參訪的是以 Pikler approach 為主要教育理念的幼兒園,此一學派認為孩子的主體性應該從嬰兒時期便開始建立起,強調成人何時何地都必須以溫和且尊重的態度對待嬰兒,因此反對任何一切妨礙孩子行動自由的設施,如嬰兒床,高腳椅(因為必須靠大人的幫忙才能行動),或是仰賴外在的輔助來行動(如學步車)。該園所的老師向我解釋,給予孩子完全的探索和行動自由,能強化他們的自主能力,行動獨立能進一步影響日後思考上的獨立性。
兩歲的孩子也是排隊自己拿餐點
十幾年前我在英國念教育研究所曾聽聞過這一學派,不過實地探訪後,側面觀察他們如何秉持該教育理念並落實在幼兒園中,即使在德國已工作好幾年的我還是受到不小的震撼。舉例來說,這裡的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吃,吃多少這點雖然與我們幼兒園無異,但午餐時間兩歲的孩子也是排隊自己拿餐點,而不是老師盛好一定的份量再遞給孩子,孩子自己舀湯,夾沙拉,取麵條,添醬料後的滿地狼藉可想而知,但在場的老師們都很淡定,他們的想法是孩子想做就該讓他們自己做,而不是等他們做得好才有行動自由。(我們幼兒園則採漸進式,一歲開始練習收餐盤,兩歲練習從水壺倒水到水杯(不使用水壺),三歲後才開始自己盛午餐。)
玩具方面也只使用如木製積木,小石頭,栗子,松果等自然素材,「孩子根本就不需要人工製造的玩具,他們生來就有玩的能力。」老師向我解釋「多數玩具只是來自大人單方面的想法,是大人覺得幼齡孩子會喜歡玩所以買,孩子不見得喜歡。」也因此,幼兒園的尿布床上方並沒有懸掛旋轉搖鈴等玩具轉移孩子換尿布時可能的不安,對幼齡孩子也不使用奶嘴,因為「孩子有哭的權力,不是嗎?為什麼非要孩子不要哭呢?」老師微笑地說著。
老師禁止跟孩子說「NO!」
此外,老師禁止跟孩子說「NO!」我對這點挺感興趣,我在《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這本書裡也提到,大人太過頻繁地說「NO!/不行!」到頭來只會造成反效果,因為太常說孩子已經聽到無感,所以要斟酌使用並有配套方法。我向導覽的老師說明我們園所老師可以做到盡量不說,不過完全不說事實上有難度,於是問「當孩子行為踰矩時,你們怎麼做呢?」老師進一步向我解釋,「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當然會制止,不過我們會說「Stop!」而不是「NO!」,「NO」是一個很空泛的詞彙,它甚至不能引起任何動作,重要的孩子並不能因此學到為什麼不行,所以我們傾向跟孩子解釋,必要時才會說 「Stop!」
曾經有人問我,一個一歲三個月的孩子該用水杯嗎?應該不應該這問題,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可能會有各種說法,端賴大人從哪個角度解讀孩子的行爲。孩子就算能穩穩地捧著水杯喝水,有可能喝完水後他把杯內剩下的水倒著玩,桌上頓時劃出一條湖泊,孩子樂的拍打著水玩。但此刻,他心中並沒有「我把水倒出來玩來惹大人生氣真有趣。」的想法。大人很多時候認為孩子們「挑戰權威」的想法只是多了不必要的折騰。
Pikler教育學派雖非起源于德國,但是這幾年跟華德福一樣都在歐美間拓展得頗為迅速。這些學派都強調大人應該將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而不是一個附屬於自身的物體,明白了這點,我們就會在言行之間更懂得尊重他們個別的成長步調,並平穩我們對孩子時的情緒反應。這一天的教育參訪雖然短暫,但我個人覺得收穫不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拓寬眼界視野,或許就能對孩子們的發展需求增添多一分的理解。期許我們,都能跟孩子一起同步成長。
爸爸媽媽推薦好書
延伸閱讀:
【孩子為什麼講不聽?】以色列科學幼教:小孩聽不進話,很多時候其實是在求救
【養出不畏權威理性對話的小孩】以色列科學幼教:你是要小孩聽懂?還是乖乖聽話?
(本文與圖片經合作夥伴 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